分享

曲虫泛滥反被网友喜赞粮食造:可知我国每年酿酒消耗多少粮

 每日粮油 2021-03-05
近日,据媒体报道安徽口子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溪河分厂有大量曲虫爬出,给周围居民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从网友提供的照片来看,密密麻麻的酒曲虫爬满地面,部分家庭、餐馆用来煮饭的炊具上也被酒曲虫污染。
目前,对于当地居民反映该酒厂“开仓放虫”一说,口子酒业予以否认,称会尽最大努力,采取物理隔离、诱杀等措施,减少曲虫给周边民众带来生活困扰。
不过,我们却在网上看到了另外一种态度。
据悉,该事件被报道后,不少网友的留言是“证明这酒是真粮食酿造的”、“绝对良心酒厂”。
还有网友则现身说法,称自己的父亲就在口子酒厂这个分厂上班,32年老员工,在车间上班酒确实是发酵酒。
其实,之所以引发这样的反差,归根结底还是我国上世纪推出的“勾兑酒”所引发的后遗症。
在蒸馏白酒中,大约98%的成分是乙醇和水,2%是微量成分,这2%的微量元素就是酒的口感不同的关键因素。
严格意义上来讲,我国酿造的白酒都是勾兑出来的。最初是古人将不同的时间、作物或者容器中的酒堆放进一个容易储藏,由此造成酒味的变化,这就是最初勾兑工艺的起源。
需要指出的是,在古代由于酿酒技术原因,白酒度数很低,酿造出来之后可以直接饮用,所以,最先的勾兑就是酒与酒之间的勾兑。
而随着时间的发展,酿酒工艺快速进步,最初从酒(俗称蒸锅)中蒸馏出的是原酒(也叫基酒),酒精含量能够达到70度至85度之间,加上生产批次和蒸馏批次不同,酒的味道、风格并不统一,是无法直接饮用的,因此需要通过“勾兑”工艺,统一口味,去除杂质,协调香味,降低度数,便于消费者饮用。
因此,在我国白酒酿造技术中,历来有'七分酒三分勾’之说,各大品牌酒水口感的不同关键也就是“勾”字上,也叫“酒勾酒”。
而真正让“勾兑”俩字和假酒划等号的是,在我国上世纪曾流传的“三精一水”勾兑法,即用酒精、香精、糖精加水稀释配成白酒,至今,这种工艺还被老一辈的调酒师所铭记。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我国便开始研制新工艺白酒,1956年,原轻工业部向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提出课题,列入《1956-1967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当时,国内粮食供应紧张,国家政策除鼓励农民积极增产粮食外,要求工业部门提高生产效率,尽量不用或少用粮食为原料。
结果,在新酿酒工艺的探索中,原本作为辅助的“三精一水”法(即给新工艺增加酒香),因其成本低、利润高,被直接用来造酒,并迅速在国内泛滥开来,成为假酒的代名词。
截止目前,仍有一些小作坊在采用此法制酒,这就属于我们平常所理解的勾兑酒,严格意义上来讲,就是假酒。
由于“三精一水”勾兑出来的酒虽然在喝的时候有酒的味道,但饮用之后副作用较大,因此,国内目前最品牌的大型酒厂为了不砸自己的牌子,都还是选取“酒勾酒”的工艺来酿造白酒,并且随着这项工艺的不断补充完善,目前已经形成多种风味的白酒市场。
但随之而来的也是我国酿酒用粮数量出现大幅增长。
在日前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解读当前粮食市场时就指出,“近年来优质专用小麦不断发展,用于酿酒、制作糕点的订单收购比例明显提升”。
而实际上,除了小麦外,我国还有大量的高粱、大麦进口也主要是用于酿酒。
据悉,酿造一公斤酒约需要3-5公斤的粮食,而在我国的酿酒的主要原料有小麦、玉米、大米、高粱、大麦以及一些豆类,其中最主要的是高粱、大麦,其次是玉米、大米和小麦。
其中高粱酒以中、高端白酒为主,大麦以啤酒为主,大米则是南方饮用较多,玉米北方酿酒的多,小麦、豆类则是辅助性的酿酒原料。
海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每年粮食进口总量约为1.1.1.2亿吨,在这些进口粮食中,大豆占到9000万吨左右,玉米进口约为400-500万吨,主要用于饲料养殖。
而剩下的进口中主要包括小麦、大米、高粱和大麦及其他谷物粉等,约有2000万吨。这里面除了大米、小麦及谷物粉进口主要用于食用外,大麦和高粱都是半饲料、半酿酒,总量约为1000万吨——最高峰时期,大麦、高粱进口合计超过2000万吨。
初步预计,每年酒类消费约消耗我国粮食的数量在1500-1800万吨之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