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乌台诗案,苏轼九死一生,堪称命运的转折点,他究竟写了什么诗

 小天使_ag 2021-03-06

在后世的印象中,大文豪苏轼是一位游戏人间的智者,他宠辱不惊,笑对风波,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然而,苏轼再怎样豁达乐观,也终究食人间烟火,也会经历生老病死,就连高僧大德,亦认为“生死之间”有大恐怖,苏轼怎能免俗?

苏轼剧照

苏轼非常诙谐,这种性格的人,也比较容易多话,北宋的官员,都是学识渊博之辈,动辄旁征博引,而倒霉的苏轼,便被御史盯上了,他们找出了许多,被认为是以下犯上的文章和诗词。

宋神宗听闻之后,非常生气,所谓墙倒众人推,朝官最擅长察言观色,看见宋神宗不喜,其他的官员也纷纷翻出苏轼各种陈年往事,特别是御史中丞李定,更是历数苏轼四大极刑之罪。宋神宗勃然大怒,下令将苏轼押赴京城治罪。

苏轼剧照

当时驸马都尉王诜,是苏轼弟弟苏辙的好友,他派人快马加鞭,通知苏辙,苏辙听到后,大惊失色,连忙传信苏轼。苏轼闻之,如遭雷亟,慌得不知如何是好,躲在官衙不敢出来,通判只能劝他:传旨的人毕竟来了,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况且使者还没说是因罪逮捕你呢。

苏轼出来后,看见皇帝派来的使者,顿时悲伤不已,说要回去和家人诀别。使者淡然一笑,说:不至于如此,皇上只是传唤你进京答话,你整的这么生离死别的干嘛!

苏轼剧照

在去往京城的路上,苏轼坐立不安,不知道会有什么结果在等着他,他几度承受不住压力,想跳水自杀,但是最后还是没有鼓起勇气跳下去。其实设身处地思考一下,苏轼这种患得患失的表现是人之常情,面临死亡,有几个人能做到安之若素。

到了京城之后,苏轼被关进监狱审讯,对于御史指控他的讽刺诗,苏轼供认不讳。对此,宋神宗极其震怒和失望,下令将苏轼打入大牢,等候处置。那么,御史说苏轼写诗讽刺朝政和皇帝,究竟是什么诗呢?

宦海沉浮,免不了勾心斗角,想独善其身,出淤泥而不染者,寥寥无几,大部分抱着这种想法的,不是被拉下淤泥,就是被推出池塘。苏轼因为不想陷入淤泥,所以一直被其他官员向外推。

苏轼雕像

元丰二年,苏轼被调任湖州,按规矩,他写了一篇文章感谢皇帝,但是苏轼仗着才高,写了一句牢骚话,其中被揪住小辫子的则是:

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

这句话,本来是苏轼自谦之语,就是说没有什么才干,但是监察御史认为,其中“新进”是指新法,所以“难陪新进,老不生事”的言下之意就是苏轼鄙视新法,认为新法是在生事。当时宋神宗极力主张王安石的新法,而生事一直是保守党攻击新法党的词语。

王安石剧照

当然,如果只是这一句话,也没什么大不了,当时很多人不喜新法,又不是苏轼一人,这属于正常辩论。可是,这句话令监察御史们,犹如打了鸡血般的挑苏轼的作品,说来也不巧,当时苏轼的诗集刚好刊发,于是,那些御史人手一本,开始了“大家来找茬”。

事实证明,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首先是一个叫舒亶的带头冲锋,他从苏轼的诗集中,找出了“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舒亶认为,前一句是苏轼讽刺皇帝明法以课试郡吏,后一句是讽刺盐禁政策。

宋神宗剧照

因为司马光和王安石政见不合,而王安石又深得神宗之心,所以司马光干脆罢相,建了一座独乐园来著《资治通鉴》。苏轼听闻之后,曾写过“儿童诵君实,走卒知司马”,君实便是司马光的字,御史台认为,这是苏轼反对新法,为司马光复出造势,其心可诛。

还有《和韵答黄庭坚二首》、《汤村开运河,雨中督役》,等诗,也被找出有抨击新法的诗句,而这些诗作又是和黄庭坚、王诜的唱和之作,故而,他们也遭受牵连。因为苏轼交游广泛,相互赠诗极多,当时这个案子受到牵连的,有二十九人之多。

司马光剧照

当然,这些诗文并不是指控苏轼的全部内容,当时的御史找到了一百多首相关诗词。御史台的审讯者,通宵达旦轮番对苏轼进行审问,在强大的精神压力之下,苏轼对那些指控供认不讳。在此之后,苏轼认为自己必死无疑,写下两首诀别诗赠给自己的弟弟,其中“与君世世为兄弟”催人泪下。

而苏辙在苏轼入狱后,也是积极营救,曾多次请求革除自己的官职,只为换哥哥苏轼一条生路。他在《为兄轼下狱上书》中写道:

臣早失怙恃,唯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

苏辙画像

在面临生离死别的境况下,二人的兄弟情谊尤为真挚,据说,宋神宗在看了他们两人的诗作之后,也是非常动容,心中不忍。而且,当时的宰相吴充,已经罢相的王安石,还有卧病在床的曹太后纷纷求情。

并且,就连被苏轼讽刺的新法党干将章惇也极力营救,虽然他们政见不合,但是友谊还是非常深厚的。再加上宋太祖曾言规定,除了叛逆谋反罪,一概不能杀大臣,在这些综合原因之下,苏轼得以免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狱中剧照

团练副使,并没有什么实权,这不过是朝廷给贬谪的一道护身符,以免这些士大夫受到小人欺辱,有损朝廷颜面。因为这次文字狱是监察御史发起的,并且审讯也是在御史台,而御史台官衙内大的大树上,有许多乌鸦,御史台也被人称为乌台。

结语:

所以,苏轼的这个案件,被称为“乌台诗案”,而这个诗案,也并非单纯的一首诗,而是因一句话引发的一系列讽刺诗。不过,这正是这次事件,使得苏轼在心境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他的诗文风格,也从之前的论政转变为对人生的感悟而思考,他流传于后世的许多千古名作,都是在这之后所写出来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