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声乐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音准问题探析

 qweasdzxcrty 2021-03-06

声乐专业学生为了在舞台上完整地呈现作品,在平时的课堂中,要循序渐进地学习和解决很多问题。其中,音准是影响作品完整度最基础的问题之一。歌唱的音准问题,几乎是每位歌唱者都会遇到的问题,无论是在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声乐练习及演唱中,都有可能由于不同原因导致音准问题。有时候即使在练习时可以把音唱准,也无法保证换个环境和时间同样能演唱得准确无误。音准成了部分专业学生在音乐作品表现上的一大障碍,由于学生演唱时导致音准问题因素存在个体差异性,所以无法进行集中式解决,需要老师听辨后先寻其源头,再有针对性地纠正学生。

一般来说,声乐练习及演唱中出现音准问题存在四种情况:一是生理因素,先天音不准或耳朵不灵敏,对乐音高度的分辨能力低,也就是常说的“五音不全”;二是先修课程——视唱练耳学得不扎实;三是专业基础不稳定;四是心理素质训练不到位。后三种情况不是先天因素,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改善,也是本文主要探讨的内容。

Image

一、先修课程与音准问题

声乐演唱的先修课程是视唱练耳,对于音高的组织关系,即音程、和弦、调式、变音记号等基础知识的演唱有一定的训练。设立先修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耳朵的灵敏度和对音乐的记忆力。在艺考时,就在视唱练耳方面对学生进行了严格的考试。进入高校后,又有一年的针对性训练。专业学生都清楚,视唱练耳对音准的影响是巨大的,掌握绝对音高能力的学生,演唱中发生音不准的概率很低,即使因为其他因素导致音准偏差,他们敏感的耳朵也可以辨别自查。当然也有基础不扎实的同学,表现在对音高的固定感不强,演唱中出现音准问题也有可能听不出来,甚至出现整首作品都发生偏差并合不上伴奏的情况。

针对这一类问题,需要在钢琴上进行训练。首先,重复练习简单的练声曲,根据自己的演唱能力,在两个八度内对行进方向有计划和目标地自弹自唱,对练声曲的音程跳跃也要循序渐进,坚持长期训练可以提高音准;其次,对自己演唱的作品进行弹唱训练,在演唱过程中不仅可以解决音准问题,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唱法针对性地提升对音高的运用;最后,和艺术指导的磨合,大部分院校都设有艺术指导课程,有部分学生不太重视,只有到期末考试了才找艺术指导合一两次伴奏,这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多和艺术指导磨合交流,才能达到对音乐表现手段的运用和对乐曲感情的处理,同时还可以达到对音准、音高的精确控制。

Image

二、专业基础与音准问题

专业基础的不稳定是造成声乐演唱音准问题的本质原因,有音高概念的学生在演唱中也时常存在音准的问题,因此,老师的听辨及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专业基础不稳定导致的音准问题及解决方法大概分为以下几种:


(一)呼吸方法

歌唱的音高与气息作用于声带的力度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目前声乐演唱的呼吸采用的是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它吸气深且多,声音更灵活,再加上膈肌、腹肌等肌肉群的张缩配合,更能将歌唱中的高低强弱变化表达得淋漓尽致。要想熟练掌握这种呼吸法,必须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有部分低年级学生会存在因训练不当或训练时间不够引起的憋气、气息不足等问题,进而导致声音不稳,音准自然会产生变化,声音听起来也会干瘪、颤抖、不通畅,没有美感。

解决呼吸问题可以采用两项练习:一是吹纸,将一张纸置于面部稍近的距离,自然地吹动它。吸气时,口鼻稍张,状态兴奋,这时整个发声器官处于积极状态,口鼻同时进行,将气吸入胸腔和肺的底部,感受横膈膜受到挤压下降,下肋骨向两侧扩张,切记不能耸肩。呼气要均匀,气流要集中,膈肌、腹肌等肌肉群收缩且控制气息,不能一下子将气漏完,也不能窒息式憋气。一组快呼快吹的练习可以感受横膈肌的运作规律,锻炼横膈肌使呼吸更加深入和稳定。再来一组慢呼慢吹,吹到没有气为止,不仅可以使气息越练越持久,还能感受胸腹式联合呼吸法的运用。二是短句和长句的朗诵与呼吸的结合,这个训练方法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随时随地可以进行。感觉自己能运用自如了,就可以放在演唱中实践,呼吸稳定了,声音也就站稳了。


(二)发声位置与状态

无论男女声,发声位置不集中,声音很容易“散”,音准也很容易晃动。针对此问题,一般采用共鸣与呼吸结合练习法来纠正解决。首先,坚持练习闭口哼鸣,哼鸣时舌面平放,舌尖轻抵下齿,不可在下巴、喉腔、口腔用力。软腭上抬,保持兴奋状态,咽腔成拱形,嘴唇轻轻闭合,鼻子试着先出点气,接着唱哼。声音是贴着后咽壁上来的,不在喉咙位置。也可吸气吸到软腭,声音再从软腭出来,用轻柔的力度让声音带着气息缓缓流出,均匀且集中。

其次,可以重复闭口音和开口音的交替练声曲,呼吸均匀、流畅,使所有的音都在一个位置发出,集中不晃动,每个音都要用气带出来、送出去,再引出另一个音,连绵不断,气要贯穿始终。开口和闭口音变换时,注意保持口腔不塌,牙关不可合拢,保持积极兴奋的发声状态,否则很容易在这个地方声音不稳产生音准晃动。长期练习这两组练习曲不仅可以获得精准的音高,还可以扩大音响效果,美化声音。

在声乐训练中还有一个技术方面的问题也会使声音听起来不统一,那就是换声区过渡不好。专业学生基本都会遇到换声区问题,想要掌握好声区统一,达到声音的流畅,那么换声区训练就必不可少。只有正确掌握换声区的唱法,才能解决好声区之间的统一问题。一般情况下,我们会避免低音用真声、高音突然转假声的唱法,不仅音色不统一影响情感表达,在换声区也会出现声音破裂、音准偏差的情况,真假声混合就比较好。练声曲从高音往下行音阶练习,联想打哈欠的感觉,咽喉腔上下贯通、联合共鸣,打开喉咙并稳定喉头位置,达到声区和声音的高度统一与集中,到低音时不要害怕声音弱,要先强调声音稳定,这样整个作品从音色上才会流畅连贯,音准也会非常稳当。

练习过程中,为了使声音集中,不少学生容易出现用力过度的现象。由于用力过度导致音调变高,尤其在上高音的时候,音准突然就偏高了,音色也变得干涩尖锐。这时应采用轻声哼唱法,在音准达到的基础上,轻声贯穿始终,整体行云流水,以毫不费力唱到最高音为佳。轻声练习可以让高音悦耳且音高稳定,也能掌握作品的力度变化,情感表达也更加细腻自然。

发声状态的稳定在声乐教学训练中是一个难点,平时练习都非常不错的学生,在偶有一次的练习中也会“状态不好”。“状态不好”源于没有积极调整,达不到应有的发声状态,导致音高总会差那么一点儿。因此在练声时,多重复好的状态,让它稳定下来,演唱时集中注意力,摒除杂念,让自己投入进去,只有不断地训练,才能一张口就是对的。


(三)咬字吐字

中国的传统戏剧艺术是最早提出咬字吐字这一概念的,其后被传统声乐理论所借鉴。在声乐演唱中,咬字吐字位置的不准确或者易变动,都会导致音高不准确。为控制好咬字吐字的位置,需要把发声状态与咬字吐字结合起来。首先,练习元音与发声状态结合的练声曲,把元音放在口腔前面部分,感觉从大牙缝里集中地均匀吐出,打开口腔,保持竖着的嘴型,抬起软腭,稳定喉头,形成通畅的管道,使声音有立体感和穿透力。反复练习后,加入元音辅音与发声状态的结合,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练习。同时也可以朗诵诗歌,尽量大声、夸张地使用辅音、强调辅音,体会辅音的表达,这对于咬字吐字有很大的帮助。最后在歌曲中应用实践,从小段到整首,直到咬字吐字不影响发声位置,那么音高也就不会随意变动了。

Image

三、心理素质与音准问题

歌唱心理在很大程度上贯穿了歌曲演唱的全过程。在声乐课堂上,对于学生反复犯的错误,老师免不了要批评,部分学生就会陷入焦虑紧张的状态,于是可能会出现音准偏低或偏高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要引导学生放松心态、积极调整自己的状态,集中注意力,从而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在演出或比赛时,由于胆怯和不自信心理、畏首畏尾想法多、演唱不专心等因素,导致演唱状态不佳,声音过紧,音准偏低。学生在上台前,应稳定自己的情绪,打开喉咙,调整发声状态,专注作品本身,通过多次上台的锻炼,就能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其实在声乐学习者中,相当一部分同学是“人来疯”型,他们在上台后会表现得比平时课堂兴奋,在高音时就容易飙出去,音准出现偏高的情况。对于此类学生,同样需要稳定情绪、整理思路,关注作品本身。上台前不要聊天,也不要看别人演唱,默默地把自己的歌曲在心里过几遍,尤其是开口的前几句特别重要,只有前几句唱顺了,后面才会越来越稳当。

综上所述,演唱时的音准问题是由于先修课程学习得不扎实、专业基础练习不够牢靠以及一些心理因素造成的,通过相应的方法以及刻苦练习是可以解决的。一首完整的作品只有做好万全的准备,才有可能非常熟练地呈现出来。台下的每一次学习、锻炼、实践,都会为上台表演打好坚实的基础,音准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通过以上声乐教学中关于音准问题案例的总结,也可以看出声乐学习中存在个体差异性,针对不同的问题要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