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真正的修行

 tjboyue 2021-03-07

修行,顾名思义就是修正行为。是为了满足不同于之前的需求,因此要对之前的行为进行修正。因为前后两个需求的不同,对比后者可以把前者称为是错误的,这样比较符合修字的含义:修正。于是修行就相当于修正错误的言行。

请注意,这里的正确错误指的是一种状态,没有高低之别;不是正确的就是好的,错误的就是不好的。不要加入不平等的意识。

修行的过程就相当于改变习惯,具体步骤就是:

首先,你做出一个不同于之前的需求选择,作为新的行为目标。

其次,为了满足需求实现目标,做出新的行为选择。

然后,不断把新的选择贯彻到实践中,让新的行为成为你的自动化反应。

做出新的行为很简单,但是因为之前的惯性,你会经常忘记。所以确切地说,修行最重要的只有一件事,就是时常提醒自己不忘初心。落实到实践中,就是:

在每个行为之前先暂停一下,问三句话:

1 我想要什么?

2 我现在准备做什么?

3 两者一致吗?

比如戒烟。当你心中烦躁,习惯性地想去摸烟时,提醒自己停一下,问一声:

1 我想要什么?我想要身体健康。

2 我现在准备做什么?我想抽烟。

3 两者一致吗?不一致。

于是,就要把伸出的手拿回来,同时提醒自己:我已经戒烟了。不断重复这个过程,逐渐地,先前养成的自动化反应就会被新的行为替代了。

至于如何提醒自己“停一下”就因人而异了。可以使用各种方法,比如做成手机电脑的锁屏,在家具上贴纸条,请他人帮忙......只要有效即可。如果尝试许多方法还是会经常忘记,那只能说明你想要改变的决心不够坚定。

狭义的修行,是指以内在的永恒平安幸福作为唯一的需求;就是常说的出世、离苦得乐、超越死亡、断轮回、解脱、涅槃......

我们现在活在一具有限的身体里,承受生老病死之苦,是因为当初做出了一个错误的选择,选择认同了不平等心,把出自不平等心的认知作为了行为动机。现在要改变,就要:

在每个行为之前停一下,感受一下此刻的行为动机是出自平等心还是不平等心。如果不是前者,就不要做出行为。

那么当初的错误是如何产生的呢?现解释如下。你现在可能无法理解,很正常,因为超出你现有的认知。所以看看就好,不要费力去思考,那只能浪费你的时间。等你实践到了,你自然就明白了。

再强调一下。下面的内容,不是让你现在思考理解的,是留着将来为你的实践做验证的。无论你相不相信,只要你愿意按照我说的去做,你就能验证我讲的真假。

错误的由来

“我”本来是一个无形无相永恒的存在,现勉强称为“一”。下面文中讲的我,是在这里的我,不是“一”;所讲的一切,都是一种比喻,都未曾真正发生。

如果把我现在感知到的一切称为世界,世界的起源便来自一个认知:二元对立是真实的。这个认知否定了一的真实性,于是当我选择把这个认知当真,等于否定了自己的真实性,于是感受到了不安。本来我只要改变自己的选择,不再把那个认知当真,不安就会消除。可是很不幸,我忘了;我忘了不安是我自己造成的。于是延续“二元对立是真实的”这个认知,我必然判断不安是因我之外的某物引起。可我是一,一里就没有二。为了消除不安,把责任推出去,我只有把自己一分为二,生造出一个对立面。一里没有分别,所以无形无相;现在产生了分别,就必须有形有相了。于是身体、时间、空间,被我一并造了出来,大千世界就这样铺陈开来。于是我便可以把责任推给某人:是他伤害了我。他成为了受害者,又不甘心受害,就把责任推回给我或者再推给别人。于是责任就像个大皮球,在你我他,我们、你们和他们之间被推来推去......随着不断地推责,不安的感受也越积越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式,就是常言的情绪。最初的不安反而被压到了最下面,又被我忘了。

总之,大千世界的呈现就是我为了消除不安推责的结果。

虽然我想把责任推出去,也常常认为推出去了;但是不要忘了,这里本来只有我一个。我就如同一个独自玩过家家的小朋友,他人外物都是我造出来的。所谓把责任推了出去,也只是我的一个假设,所有的感受最终还是要我自己承担。换言之,我始终处在这样一个虚拟的循环里:

感到受害→推责→加害他人→他人反击→感到受害→继续推责......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多,不安的感受也越来越强烈。

社会的发展,就证明了这一点。我们享受到了越来越优越的物质生活,精神世界却越来越匮乏,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情绪越积越多,甚至到了崩溃的边缘。

因此,想要打破这个僵局,我必须主动承担起责任,不再相信不安的感受是他人造成的,不再把感受付诸行为而是自己消化溶解,直到忆起来是自己当初犯了一个错误,选择认同了“二元对立是真实的”那个认知,才造成陷入不安的结果。

因此,为了消除不安,我必须修正错误。

错误修正

认知和感受是无形无相的存在,没有时空之分。如果一定要用时间分割,那么每一刻都是相同的,即:从犯错的那一刻开始,后面的每一刻我其实都在延续同样的错误,承受同样的结果:不安。

因此,想要消除不安就要修正认知。但是,认知不是我说“我要修正”就可以修正的。就像我的身体受伤了,伤口从形成到痊愈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中的痛苦我必须承受。

换言之,我当初选择把某个认知当真,这个认知给我带来了痛苦。如果我再把痛苦当真,就相当于把前面的认知坐实了。把受苦的责任推到外面,就是把痛苦当真的体现。所以我必须承受痛苦,承受那个不安的感受,不把痛苦再当真。虚假的必然不能持久,痛苦会自然消失。果没了因也就无存了。

可以这样理解,承受痛苦,就是我犯错的代价。当初,就是因为我不肯付这个代价,想让别人承担,才沦陷到一具身体里,结果付出了更多的代价。

再打个比方。我就像一个认为家不温暖而离家出走的孩子,在外面玩够了苦够了最后发现还是家里最好,就想要回家。可是那也要一步步走回去啊,不是说我回家就能立刻到家了。

接纳感受就是修正错误的过程。某一刻,你记得选择不再认同对立的不平等的认知,不再把责任推出去;那一刻,不安的感受便可以化解一分。某一刻,你忘了,不过是再延续一次错误罢了,也无需自责。只要你勤于修正,错误必然越来越少,不安的感受也会越来越少,你会感到越来越轻松自由。

也因此,接纳感受的前提是愿意承认错误,愿意承受错误造成的痛苦,错误才能得以修正。

家,始终在那里等着我们;所有人,终将都回到家中;我只是早你们一步踏上了归途。现在我把自己走过的路画成了地图,标注了路标,希望可以为你们将来回家提供一点方便,节省一点时间。

什么是真正的修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