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人自误·黄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琴诗书画情 2021-03-08

医疗,仁的客观在生命之和,在宇宙日月、社会人事的相因相应。文化的医疗活动,医生有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理性,才能诚,医术才是仁术;病人有我命在我的生命智慧,信才不盲目,才有仁心。不仁之人,无病会招病,有病治不好。

没有仁术,医生治病,顾此失彼,危害生命之和;没有仁心,病人就诊,隐瞒病情,固执己见,妄议医疗,令医生既不能了解全面的病情,又无法做出合乎病人生命阴阳的法方药护的决策。

四时阴阳是生命的根本,无病能不能防病,有病能不能治愈,都在我命阴阳能不能应四时而保持“阴平阳秘”的平正中和。所以顺应四时,和调生命阴阳,是养生防病和临床医疗的根本法则。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四时阴阳有其常,活生生的人的生命有其变,生活有其异,变能应常,异能守道,是“形与神俱”的健康秘诀。

常是不易之理,变是化生之道。变循其常,才能久,常有其变,才能生。天时有常位,文化不可逆;生命有常道,文化不可改。天气有变化,不确定;气化有差异,在我命。我不做我命的主人,没有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意识,不顺应四时阴阳,病不治矣。

《黄帝内经素问·五藏别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生命本质是生命之应。生命之应以我命之神为主导,养神则能神强,神强则气顺,气顺则身健。欲治病,欲防病,病人修养恬憺虚无之德,以养神最为重要。

生命之应既应于外——日月运行、四季寒热,人事情感;又应于内,五藏生克,气血敷布,阴阳升降。

外,是应的根据,内是应的调节,因为外有变化,才有内之调节。因此理解生命阴阳的因应协调性规律,中医能为上工,病人能远死近生。

活人有应,应有其方,有其时,临床医疗阴阳互补,能“合于神明”,则能“十全”。

《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命曰圣王。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十日不巳,治以草苏草荄之枝,本末为助,标本已得,邪气乃服。暮世之治病也则不然,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病形已成,乃欲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粗工凶凶,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

疾病与健康,痊愈或不治,就在是否理解生命之应,明白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规律;是否能尊重自然,尊重活生生的人;是否能顺应自然,维护和的生存关系。

因为恶之欲,加上功利化、自我价值的西方文化,人的野性愈加强势,但在文化包装下,争物争利,争名争权,违背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自然规律的背时倒灶的恶,人们习以为常,夜夜笙歌,天天醉酒,唯名利是务,不知检点,更不知回头。

不少人没有我命在我、顺应自然的意识,不克己复礼修恬憺虚无之德,营养物质、形态指标等物质化的理论,完全主宰了我的意识,我命不在我,在实验室、在显微镜、在小白鼠,所以病越来越多,越来越难治。

文化之道不是人道,医疗之道不是生命之道,则误人;人们没有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意识,没有我命在我的生命智慧,则误己。

野性文化很霸道,除了物理法则,除了实验室、显微镜是真理,其它理论不是落后理论就是伪科学,其它文化不是没落文化就是腐朽文化。显微镜逻辑禁锢了眼界,锁住了思维,不少人只知肉体之形,不知活泼泼的命,只知实验室的实质,不知差异化的个体真实,我否定了我命,只承认我形,我把我自己当成肉体器官的机械组合体。

在形态医学的掌控,唯形才正确的医疗氛围之中,临床医疗不本四时阴阳之逆从,不知道补不足损有余;大多病人没有我命在我的理念,名利之争殚精竭虑,肉体之欢恣意纵情,虽然口服、点滴,中医、西医,各种治疗,但“故病未已,新病复起”却很普遍。

生命之应是我命之神的因应调节,是我命之气的因应变化,任何疾病,生命之神因应调节紊乱,生命之气的因应变化混乱,都没有痊愈的可能。“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今天汤药,明天针灸,今天三伏灸,明天三九贴,张三看一阵,李四看一阵,治病毫无章法,病能好吗?

医多必败,治乱必害!朝三暮四,蜻蜓点水,针药杂投,中西并用,危害生命之神的能动性,干扰生命之气的顺应性,这不是治病,而是致病。

《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帝曰:何谓神不使?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营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病有六不治:骄姿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有病人,满口西医术语,不讲自我感受;有病人,开口就问,这个病你看过吗,什么时候治得好;有病人,心浮气躁,治疗一两天,就更医他求,……。更有病人,傲慢得很,看中医,手一伸,闭口不讲病情,俨然一副考官模样,气势高人一头。如此这般,病人自误也!

中医临床医病,特别重视医患关系,平等尊重,医生高高在上,不是好医生,病人高高在上,治不好病。医患平等、和谐,“标本相得,邪气乃服”。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方术列传·郭玉传》:“玉仁爱不矜,虽贫贱厮养,必尽其心力,而医疗贵人,时或不愈,帝……召玉诘问其状。对曰:'医之为言意也。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神存于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夫贵者处尊高以临臣,臣怀怖摄以承之,其为疗也,有四难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难也;将身不谨,二难也;骨节不强,不能使药,三难也;好逸恶劳,四难也。针有分寸,时有破漏,重以恐惧之心,加以裁慎之志,臣意且犹不尽,何有益于病哉!此其所为不愈也。’”

疾病可治,在医患协调,在医患平等。数十年的临床过来,感觉农村、一般人、没有医学知识的病人,比大城市、富豪、明星权贵、医学知识多的病人,更能配合中医,疗效好很多。

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病家论》:“天下之病,误于医者固多,误于病家者尤多。医家而误,易良医可也;病家而误,其弊不可胜穷。”

病人是病人,不要去考虑医生的事,更不要干涉医生。病能不能痊愈,从某种程度上讲,掌握在病人手里。医生不好,可以换医生,可以换医院,如果选择到了好医生,病就有了痊愈希望,要是病人自己不好,恐怕就没有希望了。

现在真中医、良医凤毛麟角,病人选择好医生十分困难,所以遇到真中医、好医生自己要珍惜,一旦错过,再要遇到就很难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