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2015书单之《中国思想史十讲》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1-03-08
又到年末,各种书单纷至沓来,出版社的、媒体评选的、读书公号的、私人推荐的,不一而足,好不热闹。看得多了,不禁自己也想试试列个书单了,算是年底凑个热闹。

差不多一年半的岛居生活(工作生活都在岛上),自己感觉最大的收获便是认认真真地读了近百本书,虽然是由着自己的性子随意翻读,但基本上是以历史及思想史为主,顺便也读了几本哲学。从这近百本书中我选出了十本(凑个整数)读过后感触颇深的书,列出了这个书单。一来如前所说凑个热闹,二来也算是给自己一年半来的读书生活做个小小的总结。

一、《中国思想史十讲》(上卷)




这本书是最近刚刚读完的,读完之后给我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我对于中国传统思想的了解竟然是如此之少,而误解竟然是如此之多。作者在这本里从先秦诸子一直讲到明末清初,将中国近代思想兴起之前的整个思想演进的历程讲得条分缕析,又大气磅礴。

世界轴心文明的出现带来了个人抽离于他所处的现实社会组织之外,来思考个体生命的终极意义,寻找一种超越性的价值,从而获得个体生命存在于当下现实世界安身立命的寄托,作者称之为文明的“超越突破”。由此概念出发,作者将先秦出现的早期中国文明“超越突破”的特点归结为“道德”,以此为基石构建起中国文明的根本面向和论述体系。

从先秦重伦理与德性的古儒到秦帝国的坑儒重法,汉虽承秦制,但反思秦二世而亡的结果,却形成了表面上“独尊儒术”实际上沿袭法家治术的“儒表法里”的结构,道家成了缝合两者的“润滑剂”。儒道在意识形态层面上的融合,产生了汉代“天人感应”的天道学说,一个“人格化”的“天”成为了道德价值的终极来源,也成为了统治秩序的合德性基础。东汉末年,天灾频繁,人间统治合德性基础的“天的道德”日益变得“不可欲”。随着汉帝国的解体,“天人感应”的汉儒天道学说体系也随之面临崩塌。同一时期,西土而来的外域文明——佛教开始日益俘获士子的心,佛教和老庄学说有着内在的亲和性,让佛教得以在士子中间大量传播,儒家的入世态度也逐渐被佛老庄的出世态度所扭转,从而开启了长达三百五十多年的“玄学”大兴起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也是中国文明第一次受到外域异质文明大冲击而互相交融发展的时期。

隋唐时期的佛、道、儒三种学说共存,呈现出相互交织争夺意思形态正统地位的斗争,最终在宋发展出“理学”,朱熹成为其集大成者,至此,一种发展了的新的儒学终于在融合了道家、消化的佛学的基础上重回意识形态正统的地位。宋明理学以“理”作为其核心概念,并将其作为道德价值的终极来源,以此来建构起整个学说的论证体系。但是这个“理”具有“常识合理”和“人之常情合理”两个面向,由这两个面向出发,“理学”最终发展出两个分支,一是以“性即理”为基础的程朱理学,二是以“心即理”为基础的陆王心学。前者的推演进路是由外及内(由普遍到个别),后者是由内及外(由个别到普遍),虽然两者的推演进路不同,但却共享着一个更为本质的底层思维模式,即“常识理性”。这一概念也是贯穿全书的一个核心概念,作者甚至将它看作是中国文明区别于其它轴心文明的一个本质特征。

理学可谓是中国文明在受到近代西方文明冲击之前,依靠自身文明内部的发展逻辑所达到的最高形态,并一直延续到了明末清初。但随着明清易代,明帝国在被视为异族的满人征服之后,“亡天下”之痛导致了理学在清初受到了明遗民士大夫的强烈反思,这一反思的浪潮虽然很快就被雍正帝一手重尊程朱理学,一手大兴文字狱而慢慢消弭殆尽,但是在两百多年后清末却又重新浮出水面,并在西方近代文明的冲击下开化出“经世致用”的新思潮,进而产生出了中国近代思想最初的源头。

这本书作为十讲的上卷,讲到此就结束。此书在理解中国文明的历史演进逻辑上让我颇有醍醐灌顶之感,但也有不少难懂之处。毕竟我们丢掉这些传统思想太彻底,更为严重的是我们在价值判断上给了它们太多武断的差评,以至于连打量一下它们的兴趣都没有了。我愿意去推荐这本书,尽管它有点难读,不过读本好书烧一下脑还是蛮有乐趣的一件事。

顺便提一下,这本书专门有一讲谈佛学与中国式佛教,透过思想史的角度来解读佛学以及佛学进入中国后的本土化演变过程,讲得极为精彩透彻,不管你信佛还是不信,读过之后你都会对佛学尤其是中国化了的佛教有全新的理解。

还有,这本书的下册据说在大陆极有可能不会出版了,果真如此,算是一大遗憾了。有些书读着读着,你就读不到结尾了;有些书读着读着,竟然连书都没了,这也算是“中国特色”之一种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