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阳北朝贵族墓葬初探

 板桥胡同37号 2021-03-09

安阳北朝贵族墓葬初探
——以近年河南安阳地区考古发现为视角

张鹏展

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北朝自公元386 年北魏建立始,至公元581 年北周灭亡止,前后共195 年,其中东魏、北齐都定都于邺城。东魏政权由鲜卑族建立,北齐则由汉化胡人所建。邺城位于河北省南部的临漳县境内, 是北朝时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其遗址范围包括今河北临漳县西、河南安阳北郊一带。邺城以西的漳河两岸是京畿之地,是北朝贵族的理想葬地。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在此处发掘了一批北朝墓葬,这批墓葬包括东魏赵明度墓和北齐刘通墓、叔孙夫人墓、贾进墓、元夫人墓等,多为有纪年且墓主人身份显扬的北朝官员或贵族墓葬;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在固岸发掘了冯僧晖、谢氏夫妇墓;河南省博物馆20 世纪70 年代在洪河屯发掘了北齐范粹墓。这些墓葬资料开阔了对北朝历史的研究视野,丰富了对北朝时期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认识。

一、时代特征明确的墓葬结构,且出现仿木构建筑

考古发现揭示,安阳北朝贵族墓葬表现出相对一致的墓葬结构,基本由墓道、甬道、墓门和墓室组成,形制较小。如构筑于东魏天平四年(公元537 年)的博陵太守赵明度墓为砖室墓,墓由墓道、甬道和墓室组成,形制较小。构筑于北齐武平三年(公元572 年)的刘通墓是一座大型砖、 石结构混筑墓葬,由墓道、迎风墙、甬道、石门及墓室组成。墓室内有壁龛,墓门残存有檐、枋及斗拱,并有朱色、白色彩绘的三角形纹砖雕,不排除有仿木结构木门楼的存在。构筑于北齐武平元年(公元570 年)的叔孙夫人墓由墓道、封门墙、甬道和墓室组成。构筑于北齐武平元年(公元570 年)的元夫人墓由墓道、长方形洞室组成。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 年)的北齐贾进墓“由墓道、迎风墙、墓门、甬道和洞室组成。墓道南向,为斜坡式,南端较窄,北部靠近墓门处较宽,墓门最上为迎风墙。迎风墙系用原生土雕成门楼形状。门楼的顶部、鸱尾、瓦垄及格扇等形状与这一时期砖雕的门楼形状大体相同。从下至上依次是门洞、直墙、格扇、横墙、檐、瓦顶、屋脊及屋脊上的吻兽等,瓦顶中间为纵向瓦垄五道,两侧分别有横向瓦垄五道。并在雕刻好的门楼上直接彩画,门洞两侧、直墙施白色彩画,瓦垄施黑色彩画, 其他为白地施红彩或黄彩等,颜色艳丽。”[1]50 墓室平面呈方形,四壁外弧,系在生土中直接掏挖而成, 四角攒尖式顶。(图1)构筑于北齐武平四年(公元573 年)的车骑大将军河南扶沟县令贾宝墓由墓道、甬道、砖封门、墓室组成。墓道南向,为斜坡状。甬道为过洞式,上部起券,采用单砖立式砌法。甬道中部残留有砖封门。墓室呈长方形,四壁略向外弧。墓室顶部被破坏,底部由青砖铺地。

综上所述,近年于安阳地区发现的北朝墓葬,不论墓主人族属和性别,墓葬结构都表现出较明显的统一性,而且部分墓葬建筑中有仿木结构建筑现象,这为宋代北方地区大量出现的仿木构雕砖壁画墓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二、相似的随葬品组合反映了北朝安阳地区的丧葬习俗

安阳地区北朝墓葬随葬器物组合表现出较高统一性的特征,既是对两汉墓葬制度的继承,也是对北朝社会生活的反映。

其一,随葬陶器已由两汉时期的以陶容器为主演变为以各类俑、动物模型为主的明器。北齐刘通墓出土50 余件陶俑,主要分为风帽俑、侍从俑、箭箙俑、骑马俑四类。陶器有陶鼓、陶碓、陶猪、陶狗、陶龟、陶虎子等。北齐叔孙夫人墓内出土了一批小巧精美的陶俑,具有典型的女性特征。陶俑均通体彩绘,面部形态各异、表情生动。女俑头绾高髻,面部均以白色粉饰,外着袒右肩褒衣博带式上衣, 具有典型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征,是研究豫北地区北齐服饰及造像艺术的珍贵资料。(图2)北齐元夫人墓发现的完整随葬品有陶俑37 件,陶灶、陶井、陶仓、陶磨、陶碓、陶狗、陶猪、陶骆驼各1 件,残陶器37 件。北齐范粹墓内出土陶俑67 件,有武士俑,有头戴尖顶或圆顶风帽、外披套衣的鲜卑侍从俑,还有仪仗俑、仆侍俑、女侍俑、骑马俑等以及陶动物模型和镇墓兽等。北齐贾进墓出土有陶俑、镇墓兽、陶罐、碗及磨、碓、仓、羊、牛、猪、狗等。陶器、陶俑等具有典型北朝时期器物的特点(图3),特别是墓葬纪年明确,器物组合完整,可起到考古上断代标尺的作用。陶俑有大型的武士俑,小型的侍从俑、侍卫俑、负箭箙俑等;其他如动物俑牛、羊、子母猪、子母狗和灶、井、仓、碓、磨及陶罐、陶碗等一应俱全,是当时贵族官僚生产、生活等在墓葬中的真实反映。陶器组合的形式不仅代表了北朝时期,特别是北齐时期最基本的墓葬随葬器物的组合形式,也为后期的隋代墓葬文化所继承,开创了地域性墓葬文化的先河。

图片

图1 贾进墓墓门

图片

图2 叔孙夫人墓出土的陶俑

图片

图3 贾进墓出土的陶俑

图片

图4 贾进墓、赵明度墓瓷器

图片

图5 贾宝墓瓷器

其二,大部分墓葬中都出土有瓷器或釉陶,其中有些釉陶釉色纯净均匀,已经比较接近于瓷器,说明在北朝时期瓷器烧造技术已逐渐成熟。东魏赵明度墓出土的北朝青瓷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特别是内中的3 件青瓷小罐以莲瓣纹和小联珠纹、卷草纹等为装饰,造型精美,瓷质细腻,是北朝时期代表性器物。叔孙夫人墓出土瓷器为青黄釉,胎质细腻,外施青黄色釉,为北朝时期瓷器分期、窑口等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贾进墓内的一批瓷器种类丰富,造型美观大方,釉色莹润,是北朝考古中不可多见的器物。该墓出土瓷器包括高足盘1 件、砚1 件、唾盂1 件、熏炉1 件、罐4 件、碗(或杯)10 件。特别是瓷高足盘与杯用于随葬始于北朝,但大量用于随葬则是在隋代,在安阳及其周围地区大部分隋墓中都出土有高足盘,应是承袭北朝时期的文化现象。(图4)与贾进墓相邻的北齐贾宝墓的“瓷器共计有瓷罐、瓷高足盘、瓷杯、瓷碗、瓷豆等10 余件。其中瓷高足盘2 件、瓷碗9 件,瓷胎洗白,釉色多为青白釉,略泛黄,接近白釉,但火候较低,接近釉陶,是安阳地区出土的北朝时期瓷器的典型器物。其烧造窑址在安阳县灵芝村一带。”[1]97 但值得注意的是4 件青釉瓷罐,其胎质略粗,质地坚硬,颜色略发灰,内外均施青釉,釉色较深,外施釉不到底,下部有流釉情况,其中两件瓷器上有调釉不均匀所形成的黑色斑点,部分瓷器上有烧制形成的粘连痕迹。这4 件器物烧制火候明显较其他器物的火候要高,与安阳相州窑出土的器物在胎质、 釉色、火候、器形等方面的特征相近,(图5)应是安阳相州窑的产品。贾宝墓纪年明确,这4 件瓷器的发现,为相州窑瓷器的创烧时代和相州窑早期产品的种类、烧造技术演变、装饰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依据。安阳相州窑出土的瓷器时代不早于隋代, 贾宝墓瓷器的出土,表明相州窑完全有可能在北朝晚期已开始生产。

三、墓志铭文丰富了对北朝上流阶层政治、文化、生活的研究

古代墓志主要记述墓主人姓名、 身份、生卒时间和生平事迹,在北魏时期逐渐形成一种制度。北朝是墓志最为流行时期,贵族官僚阶层死后广泛用墓志下葬,勒石载其家族世系、职官爵位、子嗣姻亲等。在安阳发掘的北朝贵族墓葬中都发现有墓志,较完整地勾勒了墓主人的生平事迹,为研究北朝社会上流阶层的政治社会生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根据南水北调安阳段出土的《赵明度墓志》记载,东魏赵明度是东魏秦州天水郡清水县崇仁乡礼贤里人,先后任伏波将军、宁远将军、太常博士领鼓吹丞、博陵太守等职,是北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欢的重要幕僚。卒于东魏天平三年(公元536 年),次年葬于邺城西南。(图6)墓志记载的墓主人生平事迹与《北史·魏本纪第五》记载高欢起兵信都, 推勃海太守元朗即皇帝位于信都的历史事件相吻合, 墓志的发现具有证史补史的作用。

中国古代妇女为失语群体,墓志的出土于无声处生动地诉说着贵族夫人的生活轨迹。如颜玉光其人在正史中,除了《北齐书·文宣四王传》 中有一句 “颜嫔生陇西王绍廉”,再无记载。安阳县许家沟乡清峪村出土的《颜玉光墓志》中,却传递了更为详细的信息。颜玉光为北齐齐州人,“丽质天姿,自古未有。婉约风流,终然独绝。天保元年征为西朝嫔。时为帝上亲宠,六宦敬侍。天保四年,托育陇西殿下,转为弘德夫人……武平七年八月廿六日薨于邺城。昔西娥上月,一去不还,神女成云,终如难见。”

贾进与贾宝同为西汉贾谊之后,二墓紧邻。贾进史书无载。墓志载贾进为北齐时期的车骑将军、雕阳王郎中令,洛阳人,死于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 年),是西汉早期著名政论家贾谊的第十一代孙。《贾进墓志》载其死于武平二年(公元571 年),死时68 岁,其应出生于公元504 年,即北魏正始元年。墓志记载该墓位于邺城西宣范里, 西门豹祠西,与今天实际地点相吻合。车骑将军,汉制地位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金印紫绶,相当于上卿,或位比三公。典京师兵卫,掌宫卫,从二品,是战车部队的统帅。因此,墓主人贾进应是从二品官,级别相对较高。贾宝墓与贾进墓相邻,两墓的器物组合、器物摆放位置都十分相近, 墓志的结构风格也一致,可见北齐时期安丰乡一带应是贾姓一族的主要居住地与埋葬地。

四、部分墓葬反映了当时中外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

在固岸发现的冯僧晖、 谢氏夫妇墓,为带有天井的铲形洞室墓。墓室内葬具为一座围屏石榻,石榻上并列平放着两具骨架。石榻东、北、西三面围以石屏,石屏内壁线刻有精美画像, 北壁中间两幅为墓主人夫妇画像,它们两边为孝子图。其西为“郭巨夫妻埋儿”,其东为“丁兰刻木事亲”,东西两壁为出行图。其南面为一道石墙,中部有门,门两旁为一对子母阙。

榻床上部为莲花瓣饰边, 中部有12 幅图画,内容分别为青龙、凤鸟、麒麟和千秋万岁等珍禽神兽, 每幅画面外围用金箔贴出四方形画框。石榻有三足,三足上各浮雕一怪兽。此墓出土有墓志砖一块,上面刻有“武定六年二月廿五日,谢氏冯僧晖铭记”。此墓是一座夫妻合葬墓, 从墓志中可以知道此墓主人中的一人埋葬于东魏武定五年。根据墓志砖记载, 墓主人姓名为冯僧晖、谢氏夫妇,死于武定六年二月廿五日,即公元548 年。对照国内其他地方出土的石榻来看,刻绘的人物多为粟特人形象,壁画内容多反映的是粟特人的生活。此石榻所刻的内容反映的是当时在汉族人中流行的孝子故事。每个故事都用两幅图以连环画的形式表述故事内容。所画人物形象和服饰等均为汉人特征, 此石榻的石阙为汉阙。墓主人所用葬具是粟特人所特有的,画像内容却是汉族的传统文化, 把两个不同地域的文化有机结合,这是汉族与中亚民族文化融合的又一例证。

图片

图片

图6 赵明度墓志

图片

图7 范粹墓黄釉瓷扁壶

范粹墓内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出土13 件瓷器,大部分都很精美,其中有4 件黄釉瓷扁壶,壶身满施橘黄色釉,底部并有凝脂状酱色釉珠。该壶两面均饰有胡腾舞图案,即在杏仁状边框内刻画出5 人一组的乐舞场面,形象生动。(图7)“该壶以两幅乐舞场面最为突出,即在一杏仁状边框内刻划出五人一组的乐舞活动形象,中央一人婆娑起舞于莲座上,右手前伸,左手下垂,双足腾跳,反首回顾,动态盎然,左边二人有髭须者双手持笛吹奏,另一人侧身注视舞者,双手仰起作打拍状,右边二人一人手执五弦琵琶作弹奏状,另一人面向舞者,双手击钹。5 人均高鼻深目,身穿窄袖长衫,腰间系带着靴的胡装,可能属当时西域人形象。”[2]按文献记载,西域的乐舞,自北魏北齐以至隋唐,传播内陆者,至为广泛,其中所谓“龟兹乐”尤其盛行一时。北齐神武帝高欢是鲜卑化了的汉人,除重用大量胡人外, 还竭力提倡汉人鲜卑化,故在范粹墓出土的陶俑中及瓷扁壶的乐舞图案上,出现了不少胡人的形象。该墓出土有武士俑、仪仗俑、仆侍俑等,从服装相貌上看,既有鲜卑人,也有汉人。从这些俑及瓷器上的鲜卑人形象反映出当时的民族融合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五、结语

安阳北部地近邺城。北朝统治中心腹地地位使贵族官僚在此地荟萃,从而使安阳地区成为北朝时期朝廷勋贵、世家大族的理想葬地,因此北朝的一些家族墓地、中高级官员墓地才在此被发现。考古发现揭示,安阳北朝贵族墓葬有以下几个特点:安阳发现的北朝墓葬形制相对比较简单,多为方形单室墓;墓葬随葬器物出现较多的是陶俑,并且墓主人级别越高,随葬陶俑就越多,种类也就越多,其中最多的是家内侍从、出行仪仗等;墓葬中出土瓷器数量较前代显著增加,有青釉、豆青釉和白瓷。尤其是白瓷的出现,尽管胎质还不完全精白,但为后世白瓷的烧造开了先河。北朝政权基本上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不可避免地带来少数民族的文化,与当地汉族文化的结合,形成了一次民族融合的高潮。总之,安阳北朝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北朝时期各种社会现象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河南省文物局.安阳北朝墓葬[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2]河南省博物馆.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2(1):47-57.

作者单位:河南博物院

转载自 《黄河·黄土·黄种人(华夏文明)》 2020年第9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