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舜帝圣葬地,全州九疑山(连载9)

 悠闲龙夫 2021-03-09

中华道德文化始祖舜帝葬地九疑山新考

蒋咸喜 文\摄 唐国辉

《舜帝圣葬地,全州九疑山》共29期,本平台已连载发布了8期,本期是第9期。

前8期介绍了上古史在《史记·五帝本纪》中的记载:舜帝“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自此舜帝与九疑、零陵便融为一体。“零陵”作为我国最早的古地名之一,在夏代以前就出现在广西全州。秦始皇和汉武帝为纪念舜帝崩葬于全州九疑山,先后在舜帝葬地全州设置了零陵县和零陵郡。古籍《山海经》记载舜帝葬地的方位是在湘水源(湘江源)西北的全州和赤水(夫夷水的古称)东面的全州,我国最早的地理志《山海经》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定论了舜帝葬地在全州九疑山。《淮南子》也记载舜帝葬地方位在全州九疑山。

………………………………………………………………………

本期第9期推出:从舜帝二妃娥皇、女英殉夫全州,可知舜帝葬地九疑山在全州而不宁远

舜帝二妃娥皇、女英

舜帝二妃娥皇、女英在全州殉夫并建有湘源二妃庙的事,在全州民间几乎是家喻户晓。

相传舜帝的两位妻子,即娥皇、女英二妃为尧帝之女,帝舜执政39年以后,为“德服三苗”,曾到南方巡视。娥皇、女英二妃原是跟随舜帝同行的,但到了洞庭湖时,舜帝担心二妃经不起长途奔波之苦,且不了解前方的情况,就让她们留在了那里,舜帝继续率军南进。舜帝不幸死在“苍梧之野”。娥皇、女英闻此噩耗,便一起去南方寻找舜帝,二妃来到全州九疑山祭祀舜帝亡灵后,返回途中经全州县城湘江边的三江口北渚李家山即湘川“赤壁”,恸哭不止,二妃泪尽,而后相拥相抱,跳水殉情,她们的遗体漂到洞庭湖君山的沙滩上仍相拥相抱,人们将她俩埋在此山,后人将此山叫湘山,将此水叫湘江,将她俩跳江地点叫湘源。她们的泪水染竹成斑,故称“斑竹”,又名“湘妃竹”。

湘妃竹

早在汉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荆州牧刘表在此建湘源二妃庙。公元590年,隋文帝杨坚并零陵、洮阳、观阳三县,在零陵、洮阳二县交界处的柘桥,以庙名为县名,称湘源县。

据《大明一统志》卷八十三《广西布政司·桂林府》:“全州南有庙,以祀舜二妃。唐柳宗元作记。”明洪武《永州府志》全州:“二妃庙城南江外。汉初平元年建,唐元和九年重建。”清康熙《广西通志》卷三十三:“二妃庙,在州城南一里。汉初平元年建。唐元和九年重修。”清康熙《全州志》:“二妃庙在江之南一百六十步,唐元和九年重建,柳宗元记。嘉靖八年重修。”清代《嘉庆一统志》记载:“二妃庙在全州城南,祀虞帝二妃。汉初平元年建。唐元和九年修,柳宗元有碑铭。本朝乾隆十二年修,嘉庆四年重修。”清嘉庆《全州志》卷之二:“二妃庙在城南一里。汉初平元年建。唐元和九年重修。嘉靖八年又修。国朝乾隆十二年修,嘉庆四年河街坊倡建。”由此可知早在汉初平元年(190年)荆州牧刘表在全州建湘源二妃庙。《全州县志》(1998年版,下同)大事记中记载:公元590年,隋文帝杨坚并零陵、洮阳、观阳三县,在零陵、洮阳二县交界处的柘桥,以庙名为县名,称湘源县。

抗战时期,二妃庙被入侵全州的日军焚毁。今重建于全州县新区的湘源文化公园。

舜帝二妃未随舜帝同行及湘妃竹的原由在史料中有记载。《山海经·中山经》载舜帝南巡,二妃暂留洞庭湖:“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礼记·檀弓》记载舜帝在“苍梧之野”的全州驾崩时,二妃没在舜帝身边:“舜崩于苍梧之野,盖二妃之未从也。”西晋佐著作郎、中书郎张华《博物志》记载舜帝驾崩后,二妃寻夫泪尽气绝,挥泪为斑竹:“舜死,二妃泪下染竹既斑,妃死为湘水神,故曰湘妃竹。”

舜帝二妃在全州为舜帝殉情的地方名又叫湘川“赤壁”,它就在全州古八景的“赤壁秋灯”景点,相关史料亦有载。北京顺天府尹蒋琦龄《空青水碧斋诗集》中的《石霜出世始末考》载:“罗水南,二妃庙西,地名赤壁。”东晋罗含《湘川记》(注:湘中记)记载了全州的湘川“赤壁”:“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石,如樗蒲矣,五色 鲜明。白沙如霜雪,赤岸若朝霞,是纳'潇湘’之名矣。”又载:“湘水之出于阳朔(亦称阳海山),则觞为之舟。”《水经注》载:“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湘漓同源,分为二水,南为漓水。北则湘川(全州县前置),东北流。”上述史料中的“湘川”“赤岸若朝霞”均指二妃殉情的全州湘川“赤壁”。

二妃殉情的全州湘川“赤壁”

历代文人骚客还常以二妃在全州湘川“赤壁”为舜帝殉情地的“湘川”为题赋诗吟唱,歌颂舜帝二妃娥皇、女英对爱情的执著与忠贞不渝。西晋文学家陆机作《乐府》诗之十六有“南要湘川娥”;南北朝诗人阴铿作《侍宴赋得夹池竹诗》有“湘川染别泪”;南北朝诗人吴均作《登二妃庙》有“帝女湘川宿”;隋炀帝杨广作《春江花月夜二首》有“湘川值二妃”。唐代诗人缅怀、歌颂舜帝二妃的诗词形成高潮,杜甫作《千秋节有感二首》有“湘川新涕泪”;常建作《古意·二妃方访舜》有“二妃方访舜,万里南方悬。”“愁泪变楚竹,蛾眉丧湘川”;清江作《湘川怀古》有“湘妃昔时哭”“泪痕犹在竹”;朱放作《竹》颂“萧萧意何恨,不独往湘川”;胡曾作《湘川·虞舜南捐万乘君》有“虞舜南捐万乘君,灵妃挥涕竹成纹。”

娥皇、女英二妃在全州湘川“赤壁”为舜帝殉情,挥泪沾竹,竹尽泪斑的美德,后来演化为湘川别泪典故。其他同源典故如湘川恨、二女垂泪、啼斑竹、啼湘、啼舜妇、妃泣竹、怨泪连疏竹、恨竹泪、斑竹、斑竹染啼血、染竹啼、染筠、楚妃泪竹、江娥啼竹、泣竹、泪竹、湘妃泣、湘妃泪、湘妃旧竹、湘妃血、湘娥竹、湘水泪、湘泪、湘皇泪雨、湘竹痕、湘筠、湘篁染泪、竹上斓斑、竹上泪、粉篁春泪、舜妃啼竹等,皆出于舜帝二妃殉夫挥泪为斑竹的全州湘川“赤壁”。

五代时期的后唐天成元年(926年),为既避明宗讳,又纪念舜帝二妃在全州湘川为舜帝殉情,改全州古县名湘源县为湘川县。

西汉、东汉时期的学人,多有提到舜帝二妃殉情地在湘川。刘向在《列女传·有虞二妃传》中写到:“有虞二妃者,帝尧之二女也,长娥皇,次女英。……舜既嗣位,升为天子,娥皇为后,女英为妃。天下称二妃。……舜之涉方(注:巡视四方)死于苍梧,号曰重华,二妃死于江湘之间……”。王逸在《楚辞章句》注《湘君》篇说:“尧用二女妻舜。有苗不服,舜往征之,二女从而不反,道死于沅湘之中……”

西晋诗人左九嫔(左棻)还作《虞舜二妃赞》曰:“妙矣二妃,体应灵符。奉嫔于妫,光此有虞。沅湘示教,灵德永敷。惟斯美善,谅无泯乎。”(《全晋文》卷十三)左棻在此盛赞了娥皇、女英在全州“沅湘”之地的湘川“赤壁”为舜帝殉情的美德,永远教化世人。所以,北宋古文运动的先驱柳开在知全州任上留下这样的文字:“湘水导全州城下,北走州之境,又独能产筠竹成纹。古书今俗,通谓二妃溺于沅湘,挥泪为竹斑者,在此(即全州)也。……傍有妃庙”(《讽虞嫔诗并序》)。柳开肯定地说:湘水流到全州城下,穿全州城向北而过,这里又很独特生长斑竹。古书今俗:舜帝二妃娥皇、女英溺亡于沅湘,并在此“挥泪为竹斑”,这个舜帝二妃溺亡的“沅湘”就是今天的全州。古人还在这里建有祭祀舜帝二妃娥皇、女英的二妃庙。柳开还立碑刻石,将《讽虞嫔诗并序》留于全州二妃庙中。

舜帝二妃在全州殉情地

后来,有关舜帝与娥皇、女英二妃在全州沅湘殉情的传说,还被演变成湘水之神湘君与湘夫人的爱情神话。

西汉刘向在《列女传·有虞二妃》记载:“二妃死于江湘之间,俗谓湘君。”唐章怀太子李贤注释《后汉书·张衡传》引西汉刘向《列女传》:“舜升天子,死于苍梧,俗谓之湘君、湘夫人也。”唐史学家司马贞《史记〈秦始皇本纪〉索隐》:“(湘)夫人是尧女,则湘君当是舜。”唐代韩愈亦云:“湘君者,自其水神,而谓湘夫人乃二妃也,从舜南征三苗不及,道死沅湘之间。”宋太常博士、敷文阁学士洪兴祖在《楚辞补注》说:“(王)逸以湘君为湘水神,而谓留湘君于中洲者,二女也。”

以上典故溯源,均说“道死于全州'沅湘’”的舜帝二妃为湘水之神,称湘夫人,湘君就是其丈夫舜帝。

屈原在全州根据当地民间传说,创作了《湘君》和《湘夫人》这两首祭祀湘水之神的优美而又古老的恋歌绝唱。东汉和东晋的学人还考证了屈原所写“湘夫人”就是传说中的在全州沅湘为舜帝殉情的二妃娥皇、女英。如:东汉儒家学者、经学大师郑玄注:“《离骚》所歌'湘夫人,舜妃也。’”东汉著名文学家王逸在《楚辞章句》说:“尧用二女妻舜,有苗不服,舜往征之,二女从而不反,道死于沅湘之中,因为湘夫人也。”东晋著名学者郭璞注:“天帝二女处江为神,即《列仙传》'江妃’二女也,《离骚·九歌》所谓'湘夫人’称帝子者是也。”全州民间在二妃殉夫的“沅湘”即今之全州三江口北渚立庙祭祀舜帝及二妃,香火绵绵一千七百多年未绝,后来二妃庙在1945年被入侵全州的日军焚毁。

对于全州二妃庙的祭祀情况,我们可以从唐代柳宗元所作的碑记中作一些了解。柳宗元曾在今之全州的湘源县,为重修全州二妃庙题写了《湘源二妃庙碑》,《碑记》中有“惟父子夫妇,人道之大。大哉二神,咸极其会。为子而父尧,为妇而夫舜。齐圣并明,弼成授受。内若嚣瞽,上承辉光。克艰以乂,德罔不至。帝既野死,神亦不返,食于兹川,古有常典。……渊懿承圣,舜妻尧女。德刑妫汭,神位湘浒”的记载。从中得知,当时的全州人在二妃庙祭祀二妃的同时,也祭祀舜帝。祭祀目的是“驱祓戾孽,恢宣淑灵”,以其美德,教化世人。如果失职不敬,则“以奸大刑”。

柳宗元还以乐歌的形式描述了当时二妃庙祭祀“风行水上,通达利贞”的“涣卦”经典意境“渊懿承圣,舜妻尧女。德刑妫汭,神位湘浒。揆兹有初,克硕厥宇。唐命秩祀,兹邑攸主。毛牷既疈,椒馨爰糈。允于万年,期保伊祜。……神乐来归,徒御雍雍。神既安止,邦人载喜。奉其吉玉,以对嘉祉。南风湑湑,湘水如舞。将子无让,神听锺鼓。丰其交报,邦邑是与。刻此乐歌,以极终古。”

“湘源斑竹杖,枝枝带泪痕。”中国古代的佛教禅宗也将舜帝二妃娥皇、女英在全州(唐代时称湘源)挥泪沾竹,竹尽泪斑,为舜帝殉情的美德,列入了佛教五元灯会的法事,以教化世人。

历史上的全州二妃庙,是达官贵人与文人骚客来全州的必到之所。全州春秋时属楚地沅湘,秦为长沙郡地,汉为零陵郡地,五代后晋天福四年,马希范(后晋楚王)置全州。沿革地名有汉为零陵、洮阳县,之后地名多冠以“湘”,有湘源、湘川、清湘、全州等地名的变化。古往今来,文人骚客缅怀、歌颂舜帝二妃的诗词不计其数,且多用到全州以上的古老地名。

舜帝二妃殉情全州,当地不仅有二妃庙还有二妃坟。宋代诗人黄彦平到全州祭祀舜帝二妃所作的《二妃庙》诗中,就描述了其所见,在全州(宋时全州称清湘)二妃庙旁还有娥皇、女英的孤坟:“皇英不袝只孤坟,妃祠别占清湘原。略无石马充故物,但有耸筠志泪痕。”明代顾璘谪知全州,举觞浮白,凭吊二妃,咏叹:“泪竹斑斑空洒血,玉辇而今何处?”

娥皇、女英祭舜的望夫岭,后为全州九疑山

今全州县城南灌江、湘江、罗江(今称万乡河)三水相会处的北渚(简称三江口又称合江)——李家山三角洲就是舜帝二妃庙遗址所在。而这个三江口就是传说二妃殉夫的湘川“赤壁”即三江合流的最大江潭深渊。湘江流经这里时形成了一个西环之的大河湾,而全州九疑山就在湘江以西的万乡洞大西江镇的境域内。清代嘉庆《全州志》卷之一舆地·湘水(第17页)载:“《海内东经》曰: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入洞庭下。”认为这是记载舜帝葬于全州九疑山的历史依据。

我们再看主张舜帝葬地宁远县九嶷山的说法,只有宋代祝穆撰《方舆胜览》卷二十四“道州”中编出了宁远县九嶷山有娥皇峰和女英峰二座山峰,除此之外笔者找不到其他史料记载和相关物证。

从舜帝二妃殉夫全州的史料记载来看,笔者认为舜帝葬地应该在全州九疑山而不应在宁远九嶷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