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致富——食用菌产业不可承受之重(中)

 lyan63 2021-03-09

即使今天美国的农业技术发达,农业也仍旧是接受补贴的行业,因为农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鸡肋行业,从经济的角度说食之无味弃之不行,这是农业的本质决定的。

农业的功用,是提供社会生存基础而不是社会享乐基础,更不是社会发展基础,用一句通俗的解释那就是基础的基础,一切更高层面的东西都必须依赖它而存在。

而所谓的高端农产品,一方面是工业带来的破坏衍生的安全需要,仍然是一种基础产业,另一方面则是局部和少量的,并不代表农业整体的属性本质。

农业也是一个受自然限制的行业,土地资源、水资源、气象资源等都制约了初级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化工业化的农业项目也仍然受制于初级农产品的总量,连以“不与人争粮”而称的食用菌产业,也依赖麦麸米糠等,或多或少也导致了价格的上涨,秸秆类农产品副产也不例外,部分便于利用的种类都出现了紧张,棉籽壳是其中最为特殊的一种,三十年出现了50倍以上的增长,超越了大米价格的上涨

人口增长,是让农业越来越困难的前提,农业的利益在初级农产品方面是不允许提高的,因为这种提高相当于整体社会成本的提高。所以,古代中国就有“民以食为天”的概念,社会任何方面都必然受到农产品价格的影响,也因此,越发达的国家越重视农业,这个重视不是基于农业利益,而是基于农业的必要性和可持续性,以及社会稳定需求。本来早些年我国还有“无农不稳无工不富”的概念,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些年居然把赚钱的主意打到农业了,当然这种混帐念头也把赚钱的主意打到教育头上。

然后说到稳定,现在动不动就“稳定压倒一切”,但一个国家稳定的概念不是风平浪静,而是农业的稳定,更进一步说,是农产品的价格,特别是初级农产品价格的稳定。把稳定概念嫁接到政治上的权力维持上,才是中国特色的歪理邪说。如果饭都没法安静稳定的吃,还谈个屁的稳定?而农业的使命就是提供稳定的初级农产品,包括数量和质量。所有现代国家为了达成这个目的,都补贴农业,因为这才是唯一出路。但在中国,当农业被赋予致富的重责后,补贴成为致富之道了,而这条道却不属于农业从业者,属于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

发达国家农业的利润并非来自农业本身,而是来自与国际农业的成本差,这个成本差通过规模化又进一步扩大,所以在中国这样的农业落后(不要否认,整体水平低得很,只不过比非洲好点)国家,应该指望的是农业技术进步降低生产成本达到稳定初级农产品价格的目标,而非直接从农产品售价角度获取利益,而涉农行业和农业技术的补贴必须落实到真正从事有利于农业发展的人手里,但目前的结果是补贴了农业投资者——尤其恶劣的是这些投资基本上属于游资,一旦有更好去处(高利润)就立马开溜的,这种人也不是什么农民,连农业从业者身份都算不上。

所以许多农业评论者认为农业应该是一个有情怀的行业,我比较认同这句话,因为从事农业不能纯粹以盈利为目的,今天所有农产品安全问题都是把利益至上了的动机产生的结果,否则,即使退出也不应该乱搞。能够不在农产品方面唯利是图,就是最基本的农业情怀,没有这种情怀,就不配做一个农业从业者。

但中国政府官员虽然都很富裕,却都不明白普通人真正的致富因素是什么,他们相信亘古不变的中国式致富路——当官,越大的官越富裕!但这条路他们从来不说,都只是偷偷地干。这是真正的致富捷径,无论老少男女贤愚美丑,得官即富,但这也是不传之秘

(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