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个实力爱菇派——给“爱自然”群友的一点礼物(3)

 lyan63 2021-03-09

B、学会使用图谱(鉴)

识别蘑菇的种类和认人差不多,讲得天花乱坠不如看上一眼,但是如果是认双胞胎,就又得回到描述某个特征比如美人痣上面了。识别蘑菇,只要是不按照细节描述去分辨,很多时候看起来个个差不多。2016年,我们江西宜春的明月山景区施工工地的毒蘑菇中毒事件,毒菇种(豹斑毒伞)的调查就是我做的,调查时,民工说:那菇看起来像茶树菇(江西最有名的特产之一,人工栽培),而在我看来,除了菌盖中部的颜色接近之外,根本没有什么相似之处。可见同样是眼睛识别,懂一点和完全不懂的差别有多大。

茶树菇

豹斑毒伞

物种的特征描述词汇就是菌物学的术语的一部分,但这个东西必须要结合实际观察才能理解,这就是不可描述或者难以描述的问题,而图谱和图鉴基本上都有这些知识,如果没有,那就是比较不专业的图书了。

所以,虽然我们可以很容易买到图书,但图谱并不是简单的一个个图片去比对,而是根据图谱提供的基础知识,做出大致判断,然后缩小比对范围。在觉得比对相似后,重新使用术语的描述内容做细节核实。这是一般的鉴定方法。

但是,图谱不一定会包括所有我们遇到的蘑菇,所以,一方面不能只依赖一本两本图谱,同时,比较专业的图书通常还会注明与某种很像,并附相关的区别要点。

如果希望自己更加强大一点,就必须购买大部头的专业工具图鉴,这肯定比一般小本子的純科普的要强得多,也一定贵得多。

下面是我常用的一本图鉴,算是中国科学院卯晓岚先生的收官之作。

如果仔细理解了这些基础内容,那么即使是提问,也不至于提出太过荒唐的东西。

C、关于mushroom和食用菌

mushroom这个词,现在在英文里是一个泛指词,基本上被认为相当于中文的“食用菌”一词,但中文“食用菌”的意思太过特指,字面上不包括毒菌和药用菌。所以有的学者使用“大型真菌”的概念。

但这不是一个分类学学术词语,而是基于实用性的一个特殊界定,所以曾经为此发生过一次争论,许多学界大腕表达了各自的意见,后来因为“食用菌”使用已经很久了,故而予以保留,但似乎各行其是,东北的李玉院士等人多用“食药用菌”,华中农大学派喜欢用“菇菌”一词,原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树庭老爷子和他的粉丝们则用“蕈菌”一词。

所以,mushroom在中国都没有一个对应的翻译,按照过去的说法译作“蘑菇”,显然没有赋予学术意义。

这是闲话。

D、形态术语的意义

形态解剖学术语,只代表不同菌物种类划分的特征,很多朋友会希望通过这些特征识别毒性或食性,这个真的不行。所以在学科方面,这是传统分类学的判断物种依据,而现代分子生物学发现,还有些外形极端相似的东西,是不同物种,他们的DNA存在显著差异,这方面的研究对象包括羊肚菌,这是一般动植物没有的事情。

菌物分类的另一重要依据是微观结构,包括孢子形态、花纹,以及孢子产生的结构模式,这是一般业余人士比较少使用的东西。

所以菌物分类的传统方法现在遇到了挑战,因为决定外形的基因不和决定化学成分的基因挂钩,就是有着相同外形可以有不同化学成分差别,或许这个就是解开某些菇一地可食而另一地方不可食的钥匙,因为那可能是不同物种。

由于总体数量和利用的原因,菌物的研究深入程度和普及性远远不如动物植物,因此更需要注意区别使用动植物的概念去理解菌物。

(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