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菌业投资人三个最大的误区(A)

 lyan63 2021-03-09

中国菌业大而不强,一方面是技术研究局限,另一方面就是投资者认识水平的局限。

技术研究的局限,主要源于体制,而非中国人的智商,体制诱导了体制内的研究者避实就虚,而体制内外又基本上欠缺合作,体制外的研究者则因为理论欠缺和条件问题,往往有想法难实施。

中国菌业那些大企业的所谓研发,也基本上属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国菌业最大的几家工厂化企业,都不过是复制外来技术,几乎没有多少原创技术成果。

中国人一说到政治问题就要说中国特色,但一谈技术问题,就绝口不提中国特色,尽管中国菌业的实际生产有很多能够称为中国特色的好东西,但都缺乏深化细化,沦落为二流技术,难以产生影响。以代料香菇生产为例,目前实际上技术已经辐射日韩,但国内普及而不普通,低水平生产者比例太高。

作为产业中坚的菌业企业投资人,一定程度上必须承担这种问题的责任,然而,事实上我们不仅很难看到企业真正的投入大资金做研发,甚至连一些基本的概念都仍旧模糊,以至于某些公司都上市了,老板的思维仍旧不过老农民的水平,除了抢市场份额,就不懂得更高层次的东西。

本文试图就这种投资者思维误区的角度,结合现实,分析一下中国菌业中远期危机的潜伏状态。

第一个误区,不信技术的科学性。

中国菌企不论大小,很少对技术人才要求理论水平,特别是非工厂化项目,往往是一流的外观,二流的内涵,三流的管理四流的技术。

不重视技术的科学性,换个说法就是唯经验论,某国内知名的大菌企在投巨资搞新项目,开始一个他们之前没有做过的菇种,在没有生产该菇种历史的地域进行大规模生产的实施过程中,既没有因地制宜的生产技术,又没有适合当地的硬件规划,所以至今没有能够做到盈利。而我间接了解到,该企业分部的技术总监居然是所谓的“老菇农”型的,对于这种情况,显然除前期论证之外,必须有理论实践都较强的技术支持才能做好,但该公司却莫名其妙的根本不考虑科学理论要求。而硬件方面,实际上国内其他地方有可资参考的类似设施运行良好,但该公司却试图用人工调节的高成本模式去做,结果自然很不理想。

据曾经在该公司任职的人描述,“老菇农”总监,对于在没有实践过的气候与其经验迥异地方的生产,开始时根本就束手无策,这完全符合经验型人才的特质。而后,每一次的改造都非常不顺利,当然最终也没有走向理想的设计状态。该公司很多方面并不可谓不先进,只是,作为技术当家人在这方面太不给力。而之所以会选择这样的技术当家人,恐怕与老板之前的经历有关。我间接接触过这个老板,专横无礼之甚,仗着有钱不太把未成名的人放在眼里,可惜他看得起的成名大人物似乎并不能在这个问题上帮到他。

经验型技术人员也不应该高兴有这样的老板,因为老板如果不重视科学性一面,企业除了给你工资,并不能带来你业务水平上的长足进步。

可以肯定的是该企业在决策过程里,并没有认真寻找到合适的咨询对象提供支持,或者根本没想找咨询。其次该企业属于不差钱的类型,只不过不差钱不等于能够把亏损当职业,我也不相信老板就真的无所谓,他的投资或许具有政治投机意味,但真的看不出科学精神,而且似乎死不改悔,至今不曾听说要对项目进行检讨,也就不可能改弦更张了。

而这个结局,并不意味着该企业决策期完全没有找人支持,只是在找人的时候,他们极可能犯下了第二个误区产生的错误。

(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