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作奥义十三条 ——解读瓦尔特·本雅明

 置身于宁静 2021-03-10

读德国瓦尔特·本雅明的《单行道》。

其中有一篇关于作家写作技巧的文章,列举的十三条技巧并不是关于构思、组织、提炼和达成的具体的可应用性技巧,而是更偏向于写作的态度和心理上的指导。

奥义一:忠于自我

“想着手写作一部比较重要的著作的人都应该善待自己,每写完一点都不要克制自己任何继续写作不会有不良影响的想法。”

【解读】

重要的著作:大体可以分为三类:文学类、畅销类和网络小说类。

善待自己:这是忠于自我的一种态度,对于灵感、情感、立场、构思、技巧乃至身体的自我忠诚。

不要克制:任何大篇幅的写作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想法,会偶遇很多的新元素,会随时觉醒新的叙述方式甚至是新的文体结构,这些想法不可避免,并且能够使写作过程变得有趣,或者通过这些想法,会使作品变得精彩。

奥义二:悬念丛生

“如果你想谈谈已经写完的部分,那是可以的。但是,写作过程中不要将已写完的部分读给别人听。你由此获得的每一次满足会阻碍你的写作速度。如果遵循这个原则,想说给别人听的欲望会越积越多,但那最终会成为圆满完成作品的动力。”

【解读】

心理:暂时性的满足会填补欲望,并且会延缓实现持续的欲望。

分享:这个世界上可能不会存在这样的作家:作品只是写给自己。作品最终都是拿来分享并以此获得认可甚至是追捧。因为网络,当代的作品分享模式变得更加的快捷。

追剧:在网文写作过程中,尤其是动辄几百万字的网络小说写作,读者是以追剧的心情等待更新,而大多写手以此谋生,因此这种情况下,读者所需的满足超越写手讲述的欲望,但是必须进行持续的分享;需要做到的是每一次的更新力争精彩和完美,最好是储备足够量的后续章节。

悬念丛生:无论是哪种长篇写作,必定是存在“悬念”,其中还有作者自己的悬念,而作家自我悬念的积聚,是实现作品精彩和圆满的关键所在。

奥义三:专注生花

“在进入工作状态的时候,要避免接触日常平庸的事情。伴随着庸懒声调而处于半放松状态无益于事。相反,有钢琴练习曲或工作时发出的絮絮嘈杂声,与深夜感受到的宁静同样的重要。如果说后者使内在听觉变得敏锐,那么,前者就会成为文体的试金石,文体一旦出现,它就会淹没那些外在的声音。

【解读】

环境:写作对于安静的环境要求是苛刻的。缘于写作是专注地将思想凝练为文字,凝练的过程中除了寻找准确的词语进行组合之外,还有句式的流畅表达甚至是创造具有风格的句式。在这一过程中被噪音或琐事打断,是非常恼火的事。

文体:这里的文字可以总归为灵感,所谓的灵感除了构思情节之外,还有表达过程中的一种欲罢不能的顺畅感和兴奋感。

音乐:情况往往是这样的:即便你是戴着耳机听着音乐但是专注的写作的时候,音乐本身其实无法进入你的大脑,反而是另一种过滤嘈杂的方式。

奥义四:忠于形式

“不要随意使用写作工具。刻板地坚持使用某些纸和笔墨是有益处的。不要奢侈,但是必须保证这些器具充足。”

【解读】

形式:电脑及网络的好处在于:更快速的呈现文字和更快捷的发表分享;尤其是动辄几百万字的网络作家,不可能用笔墨和纸张来写作。笔墨和纸张的好处在于:能够留下创作的痕迹,在纸张上用笔修改作品和电脑上修改文档时两种感觉,前者更适合于一些经过深思熟虑进行的深刻领悟类作品。

习惯:使用固定的软件、字体、字号和颜色,在形式上形成统一,形成习惯对于写作不是坏事,每一个作品至少是保持了一种风格或者是文体,而形式上的固定和习惯的养成,有益于创作过程中的协调一致。

奥义五:忠于自我

“不要让任何一种思想隐姓埋名地流逝而过,要严格在小本子里纪录下你的每一个思想,就像当局登记外国人那样严格。”

【解读】

自我:创作伊始,就已经是在呈现自我。任何一个作品最终呈现的都是作者的自我思想,之所以文学作品往往比影视及其他艺术类更具有魅力和传承性,除了文字本身的文明属性之外,更重要的是作者独特的自我思想能够感染、引导、启发读者。所以,一千个人读《汉姆雷特》,就会有一千个汉姆雷特。

记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极大地便利了记录。

奥义六:老谋深算

“让你的笔不要追随灵感。这样,灵感反而会被磁力吸引般地自己走进你的笔端。你越是审慎地对是否马上写下某个想法持犹豫态度,这个想法就会发展得越成熟地走向你。说出的话语征服了思想,但写出的文字支配着思想。”

【解读】

误导:当正在创作一个作品的时候,灵感往往会误导自己。例如发现新的结构、新的表述方式甚至新的故事情节,容易让人兴奋,如果盲目的运用这些灵感,往往会使已经完成的部分成为独立的一部分,甚至整个作品都会支离破碎,不成整体。

存档:当然,在创作过程中发现新的灵感不是坏事,遵照奥义五,随时进行记录,作为存档,也许在另一部作品中能够发挥作用。

奥义七:不可撤销

“永远不要因为你没有什么可写了而停止写作。写作是一种文学荣耀的使命,只有在定死的时刻(进餐,约好的事情)或者在作品完成之时才能中止。”

【解读】

休克:也许世界上任何一部优秀的作品,其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都有“休克”的经历。毕竟创作不是誊写工作。

使命:热爱文字及创作,并期望取得一定程度上的成就,甚至是以此为业,就必须要有使命感:自我实现的使命感。

奥义八:暂停调整

“工工整整地抄写你已写好的东西,以此填补灵感的空白,直觉将会在这个过程中苏醒。”

【解读】

时代:因为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因为科技的发展,脱离纸张笔墨进行创作已是现实。甚至在未来,手写的纸张作品将成为稀世珍品。

取代:“灵感的空白”便是奥义七中的“休克”状态。取代抄写完成部分以获得灵感的方式可以是打印并阅读。

奥义九:持之以续

“至少每天写一点——但也可能是若干星期。”

【解读】

作品:即便故事情节简单到只是两个人的对话,但是能够写到几十万字、上百万字的时候,它也就成为了一个作品。所以创作是一个保持持续状态并最终完成的过程。

持续:网络写手的创作压力来源于读者的“追剧”,所以网络写手的创作必须是持续的,读者在等,市场在等,偶尔的中断更新都会影响到销量。

奥义十:惊艳之章

“从不要将没有通宵达旦写作过的作品视为完美的。”

【解读】

烟花:如果把作品比喻为一段时光或者一段悠长的岁月,那么必定有一个燃放烟花的时刻:故事情节或是文体灵感最让读者过瘾的惊艳部分。

未知:当作者完成一部作品的时候,甚至他自己都不能发觉哪一部分是惊艳的,更多的时候,是读者才会发现惊艳之章。

奥义十一:别处生辉

“不要在你熟悉的书房里写一部作品的结尾,你在那里找不到写作结尾的勇气。”

【解读】

态度:当以使命感接近完成一部作品的时候,作者总会有忐忑不安的心情,甚至变得优柔寡断,这是因为作者对于自我思想的总结是谨慎的态度。

奥义十二:按序进行

“创作的几个阶段:思想——风格——文字写作。

思想扼杀灵感;风格约束思想;写作报偿风格。”

【解读】

程序:创作提纲(故事情节)——选择表述方式——文字呈现。

关系:往往有这样的情况:想到一个充满灵感的起源或者开头,但是创作很快就被卡住,甚至不得不放弃,原因在于思想没有成逻辑主线,终究会毁掉灵感。

创作伊始就注重风格的作者,同样会有上述的遭遇。作品的风格是在创作过程中自己逐渐形成,而非刻意地订制所能实现。因此选择一种固定的表述方式,是最终获得风格的最好方式。

奥义十三:起死回生

“写成的作品是构想死去时的面容。”

【解读】

成尸:作品完成的时候,就像一具尸体躺在作者面前。

复活:作品的复活,交给读者。

孤城欢 2014.0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