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中职教师的职业倦怠

 魏书生研究院 2021-03-10

浅谈中职教师的职业倦怠

【讲 座 群 组】中国职业教育研究总院(232917896)

【讲 座 时 间】2015年8月8日(星期六)20:00—21:00

【主       讲】康春波

【讲 座 主 题】《中职教师职业倦怠》

【秘  书   长】宋济泉  朱庆华  刘银禄  李绪永

【策       划】缪耀梅

【讲 座 主 持】吴黎霞

【录       屏】黄凯伟

【整       理】左  俊

1
第一,什么是倦怠?

倦怠:顾名思义,疲倦,懈怠,消极怠工。倦怠可以发生在各个领域,尤其是从事某一工作一段时间后。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比如我们经常提到:婚姻有“七年之痒”,其实就是一种婚姻倦怠。

又如有很多教师不希望自家的孩子也当教师。扪心自问一下,在座的各位亲,咱们有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到职教领域做班主任吗?估计不会多吧?这里面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对该职业的倦怠,也是促使我们忠多数人不希望子女从事职教这一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2
第二,职教老师职业倦怠的几个表现?

1、上课熬时间,没有激情,只管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地讲自己的课,对于学生是不是在听讲,是不是听懂了,一概不管。每次进教室想的不是怎样把这节课上的精彩,让学生们愿意听,而是怎样平安无事地“熬”过这45分钟?只要学生不在我的课堂上打架闹事,那就是万事大吉。下课铃声在他听来简直就是世界上最悦耳的声音——45分钟的有期徒刑已经结束,还是早点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吧。

2、对于班主任来说,最盼望的就是放假。平时大小事都让学生干部去做,看似自主管理,实际上是在放纵。这样的班主任极少对班干部约束教育,他们的想法也是只要班上不出事,过一天算一天。平实不积极主动深入学生,等到处理违纪现象时,把学生一顿怒骂完事。

3、不愿意抓住每一个教育学生的大好良机,听之任之,除了生死,一律不过问。中职班级,几乎每天都有学生“上演”大量的让我们头疼不已的事情。可以这么说,做中职的班主任,除了放假,没有一天是轻松的。其实,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这些让我们头疼的事情完全可以成为我们成长路上的阶梯。但是,就有那些老师疲于应付。

4、课余时间打牌、玩手机、发牢骚,刷微信,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提起学生,直摆头,“这些学生啊,要不得的很。”提起看书充电,他会说:对付这样的学生,我备一晚上的课,够他们一个学期消化的了,为他们费那功夫干嘛?有那点时间打牌多好啊!于是,手机、电脑、麻将就成了他们打发业余时间的工具。

3
第三,职教老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1、内在动机的减弱或缺失。人们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某种动机在驱使的。动机存在,人们做事情就有激情。动机消失或减弱,就会出现倦怠。刚走向工作岗位的年青教师,怀着一腔热血和激情,干什么都有劲。跌倒了,没关系,爬起来接着再干。一天到晚有使不完的劲。随着时间的推移,一轮毕业班带下来,对教材教学、班级管理、学校的奖惩制度……一整套程序基本摸熟了,当初的那股子热情就会下降。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严格地说,这不叫职业倦怠。或者说这是引起职业倦怠的表层原因。

2、外在的激励机制不够

外在激励有两种,

一是物质层面的激励不够。职教教师收入偏低,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这已经是老生常谈了。职业教师队伍是一个特殊群体:文化程度高、理论水平高,收入却普遍偏低,职业生涯的发展基本到头。

二是精神层面的激励不够,社会认可度远远低于普高。职教老师们年复一年地面对许多“差生”,学生成才的却不多。他们学习能力缺乏、家庭教育匮乏、道德水准贫乏……时间久了,自身的心理变化与普教老师肯定不一样。我们职教老师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是,更多滴精力却是花在纠正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上,真正用在实际教学中的传道授业解惑很少。

   3攀比心理让职教教师心理失衡。有一句很流行的话,让人不平衡的不是别人发达了,而是身边的人发达了。看到昔日的同学在其他学校已经评高级了,升为XX长了,有的做生意发财了,有房有车了,自己还死守三尺讲坛,心理失衡,积极性大打折扣。再加上家人的抱怨、唠叨,同学聚会时有意无意的刺激,还有影视剧里宣扬的所谓的“中产阶层生活模式”……都让教师有一种抬不起头的感觉。曾有一段时间,外面的人问我是干啥的,我宁愿说自己在打工,也不愿意说自己是某公办高中(职高)的教师。

我们生活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里,偏偏教育又是个长线行业。它的自身特点决定了短时间内不容易见到明显的社会成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教师的职业倦怠。

4、自身的懒惰也是让倦怠得以滋生的土壤。在座的教师当年大都是以优秀高考成绩进入大学的,所以,看到这么多各方面都差劲的学生及其现状,适应不过来。但是又不愿意去挑战、去改变。时间久了,自己的学业能力得不到健康成长。

倦的根源,是惯;惯的原因是重复。思维在麻木,精神在迷失。行为在疲惫。

怠的根源,是懒。懒的原因是不能、不想、不为。

4
第四,职教老师如何应对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的核心表现就是教师的幸福感降低,客服职业倦怠其实就是如何重建自己作为一个教师的幸福感。

1看淡自己,看低自己,拥有一颗平常心。我们都是平常人,是否拥有一颗平常心呢?平常心是什么?就是认清客观现实,对自己的能力和处境做一个客观的评价。这是我们走在平凡职业岗位上的人寻找和享受自己幸福的主要途径。

这个世界上没有既轻松愉快,又待遇丰厚的职业。就算有,也落不到我们这些草根出身的平民教师身上。与其抱怨学生素质差,待遇低,不如摆正自己的心态。人家骑马我骑驴,回头看看挑柴汉,你会觉得自己并非最辛苦的。

教师只是千千万万职业中的一个。如果学生个个懂事,人人神童,还要我们老师干嘛呢?国家之所以大力发展职教,就是因为成绩差的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他们无法继续从事普通高中的学习。这已经成了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所以,职教的存在,有它的客观因素。这不是你我能改变的。认清这点形势,对于我们摆正自己的心态很重要。

多想想教师这个职业有属于自己的幸福感。说好听点,是桃李满天下;说现实点,是在积累属于自己的人脉。

3、回归和复活自己工作的专业角色

我们是教育者、思考者、学习者,牢记这点,会成为教师创造自己工作价值和生活幸福的唯一源泉。

今生既然做了职教老师这一行,不管是自愿的也好,还是当年为了跳出农门,混个“商品粮”户口也好,甚至是父母逼迫来做老师也罢,追随心爱的人一起做教师也好,这些都没什么值得指责的。来就来了吧,既来之,则安之。

相比普通高中的老师们来说,职教升学压力小,老师的教学负担轻得多,课堂外时间多。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业余时间积极探索本学科新型教学思路,在探索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上开拓出一片领域来。平实里多留心一些学生之间的言行,站在学生的角度,多思考几个为什么?然后写出来,日积月累。写多了,自然就会有领悟,有收获。

教育是一门科学,有无穷无尽的客观规律等待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即使某一门学科的教学法,也是一门分支学科。谁敢说自己在《机械制图》、《机械加工》、《工艺美术》、《电工基础》、《汽车概论》……某一门学科的教学中全国最好?没有吧?就是公共文化课,职教语数外,也没有谁敢拍这个胸脯吧?这就说明,各门学科都有自身的教学规律。

不要以为“我带过一轮毕业班,这课我都懂了”。举个例子来对比说明吧。

今年四、五月,也就是高考前夕,根据学校领导安排,我给附近总后某基地200多名考军校的士兵学员带英语课。课余交谈得知:所有的新兵入伍后,都要进行三个月的军训。为什么呢?领队的军官告诉我:这是一个让适龄青年尽快由普通人过渡到军人的过程,让他们认识什么叫部队。三个月后,你开始有点“兵”的样子了,才能给你授予列兵军衔——算是完成了由“民”到“兵”的过渡。

同理,经过一轮的教学,只能说明我们完成了“新兵训练”,已经是一个基本入门的老师。是不是熟练教师呢?能不能成为本地区该学科的带头人呢?会不会驾轻就熟地管理一个班级呢?对于这帮“孙猴子”学生,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留住他们?教育他们?这就不好说了。职教班级管理、课程教学研究、校本教材开发……,更不要说微课堂,翻转课堂,我们要做的事情真的很多很多。

职教学生的确文化基础差,相当一部分人德行也差,难管,难教。全国皆如此,又不是哪一家这样。要是开一个忆苦思甜交流会,我估计很多老师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学生的“累累罪行”。于是,有老师得出结论:职教生就是这个样子,我们怎么可能教出新花样呢?哪里有做教师的成就感呢?我想,说这句话的老师,可能不愿意再去积极探索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教学的新思路,或者班级管理新思路吧?

再举个例子,我自己班上的学生一到上文化课的时候,就大面积睡觉,玩手机。这是让所有职教班主任头疼的事。但是,他们在学校举办的文艺晚会上大出风头,以至于其他班级的同学都怀疑我们班这几个男女生是不是假唱?

我班有一个女孩,出生在医学世家,精通急救知识,曾多次帮同学们处理各种意外创伤。所以,我就因势利导,在上学期每个大周让出我的一节英语课,请她给大家系统讲解急救知识(First Aid),我也旁听。至于教学方法,讲课示范技巧,由我提前给她辅导一下。在她的建议下,我们自筹班费,购买了一些简单的急救包和常见药物。一学期下来,大家的急救知识都有很大的进步。我还发现,上急救知识课堂时,没有人玩手机,没有人睡觉。

各位老师,当我看到这些“差生”在另一个领域里大放异彩时,是不是倍感欣慰呢?或者,多琢磨如何改进校本教程,多琢磨学生需要什么,我们是不是也为自己的教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了呢?

差生有差生的教法,中等生有中等生的教法。说句实在话,如果每个学生都积极好学,他会到我们职教来上学吗?但是,当我们看到所谓的“差生”在新教学思路的带动下,也逐渐有所好转时,那份欣慰和成就感是难以言喻的。

学生基础差,几乎等同于一张白纸。但是,一张白纸,我们才好写文章呀?任课老师多钻研本学科的教学规律,班主任多摸索管理规律,不也是其乐融融吗?

3、赋予自己的工作以独特的意义,让在别人眼中很平凡的事情,在自己手中、心中变得别有滋味和风采,这是教师获得自己的职业幸福的心理基石。

工资待遇低,上升的空间几乎为零,但是又舍不得教师这个岗位编制,恐怕是很多老师的心态。猴子捡块姜,吃了嫌辣,扔了舍不得,但是又没得机会吃到更好的桃子。那么怎样才能吃到更好的桃子呢?让自己活得更幸福一些呢?

纵观我们熟悉的名师成长道路,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共性:名师不是天生的,他们擅长留心所在班级教学、管理的日常现象,善于从最常见的案例中反思,并发现新思路。每个人看同一件事的的眼光和角度都是不一样的。例如,把“中职走读生经常迟到”这个案例及其处理过程认真写出来,也许有99%的内容与别人描述的一样。但是,恰恰就是那1%的不同,成就了属于我自己的们的独到见解。这就把别人眼里看来最平常的事件,经过我们的手和脑,变得有个性的解释了。日积月累,我们的理想不就得到一步步的浇灌与栽培了吗?

反观那些对班级发生的日常事情熟视无睹的老师,他们才是真正的倦怠者。

真正的倦怠?有人会问“倦怠”还有真的、假的吗?是的。有些人虽然走进了教育这个行业,却从没有真正投入过,没有真心付出过,没有想把自己的梦想与希望浇灌过。他在教育上是无所谓倦怠的,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倦怠的人。或者用我们今天很多人说的,不好听的一句话来说 他本身就是一个垃圾人。这样的人,到了什么地方都是一样的。你让他做什么工作也都是倦怠的。因此,对于这种人来说,就无所谓应对和超越了。

对于那些想让当初的激情重燃的人,想让当初的愿景继续的人,想让心中的理想趋近的人,才有如何去超越倦怠的问题。

各位亲,我们自己是上面哪种人呢?如果是前者,我们就没有谈得必要了。如果是后者,那就自己去拯救自己。天堂和地狱都是自己一手建造的。只有自己复活自己,只有自己拯救自己。

4、不断为自己的生命增值,是保持自己生命活力和生活幸福的恒久法宝。全国十佳班主任,山东郑立平老师曾经在心语群里说过:“不断成长中的人,最幸福。干什么事情都是如此。人一旦停止了成长,必然就意味着倦怠。”其实,倦怠的心理深渊就是内心对外在环境和工作、生活变化的恐惧。

工作倦怠,其实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态度。即人生观、价值观支撑下的生活状态。状态变了,倦怠自然就没了。20144月,湖北省举行了一次全省高三联考。它的英语作文很有创意。英语原文我就不再重复了,翻译过来是这样的:当我们身心处在最底层时,就像一只蚂蚁站在一个坛子的底部,不管朝哪个方向坚持前进,都是向上!

说得真好,对处在倦怠期的教师很有启发。给自己定一个奋斗的方向吧!从明天起,早上起来就告诉自己——美好的一天又开始了,我既然要做生活的主人,我当然首先要做工作的主人。关于这点,郑立平老师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心语群里的年轻教师:

“有人说:工作,我们能支配得了吗?呵呵,你说呢?

“你上课时,整天有人跟着你吗?没有!

“你备课时,整天有人看着你吗?不能!

“你和学生聊天谈笑时,哪个领导又在望着你呢?没有。

“你在家里写教学反思,整理管理案例,看书充电时,有人嘲笑吗?没有!

最后谈几个具体的做法来克服职业倦怠。

1、给自己树立目标,把自己打造成所在学科的优秀教师,一有机会,就可以跳槽到待遇更高的公立学校。你不是舍不得那份编制吗?那就下一番努力好好打磨自己。越是这样底子薄弱的学校,上级给的压力越小,越有利于我们开展新花样。成功了,你好我好。失败了,也没什么,上级也不会指责你的,我们代的本来就是差生班级。

2、若是觉得没有业务上可以给我们帮助的人,那就加几个教学QQ群,那里面有各个学科的激情教师,大家多交流,取长补短。如果觉得教改小有成效,一定要写出来,发表。能写,会表达,也是衡量一个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不发表,就发霉。同类教改论文发表多了,自然有人赏识你。

3抽空学点心理学。不是要大家都去成为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专家。而是说,学点心理学有利于纠正我们平实诸多不合理的认知,改善自己的不良情绪,有利于家人的幸福,有利于自己孩子的成才,有利于更好地教学。

这里给大家推荐三本书,是去年暑假我在华中师范大学参加湖北省高中心理健康教师培训时,教授推荐的,网上都可以买到。

1)、任俊主编的《积极心理学》,如果你看得惯外国人的书,塞利格曼的版本也行;这本书让我们走出病态心理学的各种流派学说,多从积极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人生;如何让自己积极、快乐地生活。

2)、林崇德主编的《发展心理学》;读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学生;林崇德是北师大心理学教授,中国心理学界的泰山北斗。

3)、朱敬先主编的《健康心理学》,这位台湾资深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才是健康的?

看这些书总比我们业余时间在办公室聊天发牢骚,打麻将刷微信强吧?那些颓废的言行除了继续恶化自己的倦怠心理,还能有什么意义?

4、做人要有一个信念。说到信念,必须提一个人:许三多。

看过《士兵突击》的人都知道,许三多新兵连结束后,就被发配到最偏远、最荒凉的五班。但是,他并没有像其他战友那样,天天打牌混日子,而是按照一个士兵的要求,跑步、训练、整理内务。后来,他用修路这种最粗笨的办法,让自己这只处在坛子底部的蚂蚁走出了荒野的五班,走进了钢七连,最后一直走到特种部队,成为真正的兵王!靠的是一股信念——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儿。

有信念的人,可能会痛苦;

有信念的人,不会倦怠。

有信念的人,最终会走出人生的低谷!

这绝不是空喊口号。在这个日益浮躁奢靡的社会里,信念已经不可多得。每位中职教师要有自己的信念。这个信念可以支撑我们客服前进路上的种种困难,并最终实现一个又一个的人生目标。

前面说了,工资低,学生差,家人怨,同学富……都让我们的心处在人生的最低谷。既然“不管向那个方向坚持前进,都是向上”,为什么不选取自己原来的兴趣爱好入手呢?其实,仔细想想,当老师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

1.  点化愚顽的学生,为自己积累福报,为自己的孩子积德。不要说这是迷信。

2.  利用自己大把的业余时间,利用自己的知识,更科学合理地教育好自家的孩子。

如果你实在看不惯自己学校的现状,觉得教改上的一切努力,都像鲁迅说的铁屋子,牢不可破,那么就按部就班,做好本职工作之余,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无法代替孩子教育的缺失。我说的有点露骨了。

总之,我们不能混日子,否则,我们会被日子混了。

本文是20149月写的,当时有幸得到山东省特级教师、全国十佳班主任郑立平老师的亲自指点。这次在添加”职业教育“的元素时,又借鉴了余国良老师的部分观点。在此,对郑立平、余国良二位教育界的大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事也要感恩宋济泉老师创建的这个交流平台!感恩刘银禄、缪耀梅两位老师的支持与帮助!感谢秘书处所有教师的支持!

讲座完毕!谢谢大家。

主题探讨

【主持吴黎霞】

大家可以就这个话题继续探讨。

刚才康老师讲教师工作的创造性。

教师工作必须有创造性,因为学生总是处于变化之中,使得教师工作必须一直处于创造过程中,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旦教师处于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消极状态,就意味着失去了工作欲望和能力,使得学生陷入没有人催人上进的助力甚至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而创造性是需要动力和源泉的,一旦动力不足源泉枯竭,缺少创造性,教师会有强烈的挫败感。

中国关于教师发展阶段,有个著名的七段论,职业倦怠就发生在“专业高原期”阶段。

康春波老师对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归结点,是教师自我专业成长

【河南焦作刘忠武】

看来职业倦怠是制约我们成长的心理因素,也只有从内因去解决,学些心理学会是良药,端正心态,把问题当课题,变压力为动力,真的需要一个环境和团队,如果你有幸遇到同道中人,得到点化,定会功力倍增。参加群讲座,也是在吸收别人的积极状态,来鞭策自己的倦态。

【主讲嘉宾康春波】

本校某老师曾经很粗鲁地对我说:说什么克服倦怠?没有钱搞啥都没劲。我当时也很激动,就直接来了一句:嫌钱少,你可以不当老师啊?我们的大门又没上锁。

【主持吴黎霞】

决定一个行业的社会地位,大体上有专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声望。

【秘书长朱庆华】

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主讲嘉宾康春波】

我在黄埔军校曾看到这句话“升官发财,莫入此门;贪生怕死,请走他道”。

【主持吴黎霞】

教师专业地位现在还可以,经济地位就是工资中等吧。但是,我们既要争取自己的权益,也要安平乐道。

实际上,教师地位不高的原因还有社会声望。

【主讲嘉宾康春波】

慢慢在变。

【主持吴黎霞】

如果每个老师就像康老师说的这样,即使外在驱动力不大,职业倦怠持续的时间也不会太长或根本就不会发生。

一些自己不努力进取的人,把自己的倦怠归因于外部原因,而不从自身找找问题。

【主讲嘉宾康春波】

如果真是为了钱,完全没必要进入教师这个职业。但是,我们学校有两个教师的孩子已经给全校教师子女做出了榜样。一个孩子在北大硕博直读毕业了,工作找在新加坡,年薪48万新元。另一个孩子今秋刚考入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谁能说他将来不行呢?

上月我带孩子去北大玩,进不去大门啊。还是那个学生引进去的。

我给本校学生、教师做咨询时,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有些东西是我们能控制的,有些东西是我们不能控制的。

那么,把我们能控制的那部分做好,不能控制的由他去吧。这就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具体解释。

个体可控因素,多接触正能量,每天读些书。

嘉宾简介:康春波,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第三高级中学;高考优秀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市级优秀班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参加湖北省教育厅举办的“心理健康教师培训会”,本校“心灵小屋”主持人。

职教360 zhijiao360

中国教师俱乐部职业教育大平台移动互联唯一公众号,旨在分享教育理念、技术、方法、案例、经验等,推进中国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教360】团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