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书生的实用教育方法:魏书生育人艺术(4)值得学习、收藏

 魏书生研究院 2021-03-10

七、引导学生用“享受”的感觉去做事


不论是起初在魏书生他们班,还是魏书生当了校长之后在他们学校,你都可以随便问学生:“你们每天到学校干什么来了?”

学生们准会齐声向你回答:“享受来了!”

众人皆知,“享受”是人的天性,是一种令人心情舒畅、幸福、愉悦、快乐的感觉,所以人们也把“享受”叫做“享乐”。谁都会享受,也都愿意享受。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凡是能使人产生“享受的感觉”的事情,人们便会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去做。这也就是说,人人都愿意追求“享受”。

但是,不同思想精神境界、不同文化修养层次的人,却有着截然不享乐观。比如:有的人以劳动为享乐,越苦越累心越甜;有的人以助人为乐,只要是能为他人做点事,解决点困难,他就感到心里高兴,至于自己损失了多少则全然不顾。可也有些人却以吃喝玩乐为享受,或以损公肥私、损人利己为享受,凡事只要于己有利,则不顾集体和他人的一切,甚至于性命。由此可见,不同境界的人,有着不同的享乐观;不同的享乐观,也反映出了人们不同的精神境界。

魏书生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育人,就是要教育学生树立高层次的享乐观,就要像周总理、孔繁森那样,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为人民做的每一件事都当成是一种最高的享受。

作为学生就应该把学习作为人生的第一享受去追求,这样学生们才会学得自觉主动,学得轻松愉快,才会有顽强的学习毅力,才会有高效率的学习成绩,将来才会把工作、把事业也当做人生的第一享受,而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所以,30多年来,魏书生始终注重转变学生的苦乐观,使学生逐步树立起了“学习是享受”、“一切有益活动都是享受”的苦乐观。

有人会问:苦就是苦,乐就是乐,怎么能把苦变成乐呢?

魏书生认为:苦与乐作为客观现实是无法改变的,但人们对苦与乐的感受是可以改变的。同样一件事儿,有的人以为是苦事儿,有的人则以为是乐事儿。这其中的关健就是看人们怎样去感受、去体验。人们常说:“苦不苦,想想红军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比比革命老前辈。”是呀,和他们相比,我们今天所遇到的苦,再苦再累也是甜,也是享受。

那么,魏书生又是怎样去引导和教育学生的呢?

魏书生在引导学生“把学习当做第一享受”这一信念时,他让学生写命题日记《谈学习是享受》。第二天学生们问他,今天的日记写什么题目,魏书生还是让学生写《谈学习是享受》。开始学生还以为是魏老师弄错了,说:“老师,这个题目昨天不是已经写完了吗?”

“对!今天我们要写《谈学习是享受之二》。”

就是这样,魏书生要求他的学生从一入初一直到初三毕业,要写《谈学习是享受之一百》。他要求学生从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学习成果等100个不同的侧面,变换100个角度来论述这同一个问题。

魏书生把这视做是人生最要紧的一个问题,他常对学生强调说:你们的正业是学习,必须把学习当享受;老师的正业是教书,就必须把教书当享受。这样,才能成为活得有意义、活得快乐的人,才能成为对祖国、对人民有较大贡献的人。

魏书生引导学生写了《预习是享受》、《听课是享受》、《写作业是享受》、《回答问题是享受》、《抄写生字是享受》、《写作文是享受》、《读课文是享受》、《做实验是享受》等等,每一学科、每一项学习任务都从“享受”的角度去思考、去品味、去论证、去说明,就连学生过去感到最紧张、最讨厌、最不愿做的考试这件事,魏书生也引导学生从“享受”的角度去思考、去观察、去体验,写《谈考试是享受》,结果许多学生都从十多个角度找出了“享受”的感觉。

有的说,考试前由于复习紧张,减少了“三闲”,这是一种享受;考试前的学习效率高,当然学习效果就好,就有一种愉悦感和充实感。

有的学生说,考试完了,学习告一段落,有一种轻松感,有利于调整身心健康;再说考好了,得高分,老师表扬,家长高兴,同学们也羡慕你、敬佩你、祝贺你,会有一种荣耀感激励自己更快地进步;如果没考好,也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查缺补漏,不致于“欠债”更多,以利于下次考好,这也是一种好的享受。

也有的同学说,考试培养了我们强烈的竞争意识和严谨的治学精神,考试也锻炼了我们临场发挥能力。考试既是一个“检查站”,检验了我们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考试又是一个“加油站”,促使我们奔向一个个新的学习奋斗目标。考试令我们兴奋,考试使我们愉悦。

在魏书生他们班,学生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真心实意地以“享受”的感觉去做的,这样做起来舒心,做起来也有热情。就连“学生每天要做100个俯卧撑,100个仰卧起坐”和“在30多度高温的情况下,还要坚持跑完5 000米”等等,这些在别人看来是非常艰苦的事情,可在魏书生他们班,每个学生却都以“享受”的感觉去完成,你想不让他们做都不行。你想啊,谁不愿意追求“享受”,谁能轻易地放弃一次纯属于自己的“享受”的机会呢?

大家可以想一想,一个人的精神感受达到了如此高尚的境界,他的学习,以至于他将来所要从事的事业能不取得成功吗?他把自己要作的一切都看成是一种“享受”,他能不竭力地去追求,去奋斗吗?


八、引导学生学会跳出圈子看问题

在日教学和班级活动中,魏书生发现,有的学生常常因为同学间闹点儿小别扭,出现点儿小磨擦,或是因为考试出现一点儿失误等等,而寝食不安,心事重重,既影响学习,又搞坏了自己的心情。尤其是有一次,魏书生看到他们班平时一名学习很好的学生,在一次考试中偶然没考好,不但学年没有进入前3名,在班级才排了个35名,因此而焦躁不安,心烦意乱,思前想后,给自己编织了一道道精神罗网:考试没考好,家长会怎样说我?邻居又会怎样看我?同学们会不会瞧不起我?尤其是那些和自己学习竞争的对手会是怎么高兴?老师会不会也瞧不起我?

魏书生说:“你要真这个样,真这么想,真想这么多,我真就瞧不起你。”并进一步开导这个学生说:“你这么做不是傻了吗?你用这么多宝贵的时间来编织这样一张密密麻麻的精神罗网,你还怎么可能夺回失去的位置呀!上算的做法是,别说人家没说你,就是人家当面说你,指着鼻子说你,你照常一边听、一边看书、一边学习、思考、算题、写课文、写文章,这你不就上算了吗?只要不被捆住手,你就要做事。这样人活在天地之间才有价值,才有劲儿。”

因为这个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魏书生便引导全班学生都假设自己就是这位同学,就是这样一种处境,每人都写一篇作文,题目是《七个角度看失误》,把考试失误这件事看做是一口井的盖子。

第一个角度,站在井底去看,会觉得暗无天日呀,末日来临哪,前途无光啊,没有出路哇。一口井的盖子便盖住了你的全部。

第二个角度,站在井沿去看,一看盖儿是不小,可还有很多事要去做呢。

第三个角度,站在山脚去看。

第四个角度,站在山峰上看。

第五个角度,站在云端看,会有一种端坐云头看人间凡事的感觉,就会一切都看开了。

第六个角度,再站在月球上看一看。

第七个角度,假设站在太白金星上,看一看考试失误这件事。

这时,同学们便说:“老师呀,什么都看不着啦。”魏书生不无感慨地说:“这就对啦!看不着就对啦,那你还傻乎乎地为了考试失误这点小事儿,付出那么多衷肠,该吗?”学生们都说,是这样。于是心胸一下子开朗了许多。

魏书生又进一步开导并劝说学生们:“人生在世,千万不能自编精神罗网,不能自掘精神陷阱,不能自砌精神监狱。”并引导学生遇到困难,遇到挫折,遇到失意时,一定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观察、去分析,一定要树立广阔的胸怀。这样经过多次反复的引导与训练,学生们便都学会了跳出圈子看问题,从而也就具有了解放自我、超越自我的能力。

主办:

中国文章学研究会导读导写研究中心、

中国修辞学会读写教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魏书生教育思想研究院

总策划:吴伟

主编:陈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