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凌益群:缅怀先祖凌锦章

 温馨微语 2021-03-11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我们。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海内外作者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文坛园地,奉献给所有高尚灵魂。

2012102日,我应六修主编凌胜老长之邀,参加了在安徽庐江县的金色年华召开的潜川派凌氏六修宗谱联谊会,当时写下《凌氏续修宗谱尊长相聚金色年华酒店感赋》:

金秋相聚叙亲情,岁月如梭九十春。

早有雄心和壮志,欣逢族里众同仁。

捐钱献物费心力,早起晚归尚劳神。

伟绩丰功传万古,同宗代代有贤能。

凌氏五修宗谱自民国二年至今已有93年。在这次会上,我第一次接触到家谱。四谱是由我的先祖凌锦章独资捐修的。作为他的后人,我感到很自豪,也认识到修普的必要性。国有志,族有谱,这也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探寻先人足迹,我们知道一世祖凌文望是勤劳淳朴,善良的农民,他来到潜川这片风水宝地,开荒拓土,种粮植棉,代代相传。先辈们既有勤劳双手,又有聪明智慧的大脑,他们在解决温饱后,崇尚儒学,设私塾,供子女读书,以博取功名,从事手工商业者,不仅仅局限在潜川这一处,现已遍布外地,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不可忽缺的一员。

先辈的文化智慧,从凌氏潜川派百字派即可看出文化底蕴深厚,用心良苦。她既是教育后人的金玉良言,又是一首启迪儿孙的美妙诗章,在先辈们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影响下,凌氏族人英才倍出,光宗耀祖,美誉一方,名扬华夏。

我小时候不知道老家在哪里?十几岁时去郭河镇汪家圩三姑奶家,只听她说我老家在金牛梁山圩,当时很有钱,有“远望一座城,近望梁山凌”的赞叹。于是,我非常想去祖籍金牛梁山看看,但一直未能成行。

直到八十年代,终于去了一趟金牛梁山圩,目之所及,尚存的遗迹,断垣残壁,几蓬衰草,水圩变成水沟,大门中门也只剩下青石门框孤零零的伫立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和现在的沧桑。感触良久,写下了《过金牛梁山圩感怀》二首:

(一)

当年远望水圩城,圣旨焉然挂后门。

断壁残垣今尚在,难寻昔日梁山凌。

 (二)

百年时事实堪嗟,燕舞莺歌感物华。

墙倒蓬深花溅泪,后人遥指是谁家?

2010年春,我与柳园诗友谒周瑜墓,有幸受到县文化局夏东坡局长接待。说到先祖凌锦章时,夏东波局长说:“清志有载,属庐江明清23进士,名刻奎星楼,老奎星楼文革被毁,新奎星楼将在新一中附近重建以励后人。”

据凌氏五谱载,凌锦章谱名凌克新,系文望公17世孙,後桂公(文望公16世孙)之子,生于道光八年(1827年)九月二十九日,同治甲子科举人,光绪丙子科进士,署江西进贤知县,特授武宁知县,光绪巳卯乙酉江西乡试同考试官,在任候补知府钦加道衔。殁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享年74岁,诰授荣禄大夫,葬本邑小西乡岔河口。

童年失怙

据同心堂束氏家谱载,先祖锦章所撰《外祖父超群公暨外祖母董太孺人传》中所述,锦章四岁失怙,随先慈常居外家,外祖父母钟爱之,逾于诸孙,身受饮食教诲十余年之久。可知锦章很小失父,随母在外祖父母家生活十余年,外祖父母疼爱超过亲孙。

在另一篇《束氏重修宗谱序》中公写道,锦章幼年常居外家,道光庚辰,从本族舅氏鉴堂公读书于古楼冈束氏支祠。由此印证,锦章是在古楼冈外祖父母家渡过青少年时光,并在那里读书生活的。

墨误为糖

锦章每读书几近痴迷,有一年元宵节,锦章正在房中读书,夫人束氏端来一碟糖一碗元宵,让他蘸着糖吃,结果夫人来收碗时,发现糖未动,而边上的一砚墨汁却不见了,再看锦章公嘴上全是墨,才知道他看书入迷,将墨误为糖吃了。

锲而不舍

在那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锦章为博取功名,持之以恒,历尽艰辛,百折不挠,经过多次考试落榜的打击,从18岁到34岁,16次失败,但每次落榜后都总结经,验继续努力,次年再考。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实是感人。

束氏美德

当然这与他的母亲和妻子两代束夫人大贤大德、大力支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

谱载锦章妻舒邑束氏,生于道光8年,卒于光绪17年,享年64岁,生五子,惟存毓芬毓芝(文望公18世孙)。锦章是母舅女与母姑姪之亲,其母是皇封束夫人,圩内建有牌坊,上有光绪皇帝圣旨,谨表贞烈,文革时被毁。

锦章妻束夫人不但操持家务,相夫教子,还积极鼓励丈夫。考前端茶送饭,不让孩子吵闹,影响学习。考试回来后帮助总结经验,劝他不要气馁,来年再考。有一年大旱饥荒,束夫人娘家把锦章与孩子接到束家祠堂居住,束府送粮给米,大力支持度过饥荒。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锦章公35岁那年终于考中举人。

猫逢死鼠

那时,考试起早煮饭去赶考,锦章想年年要妻子煮饭,挨冻受累,不好意思,今年自己起早煮饭。锦章伸葫芦瓢在水缸一舀,舀到一只死老鼠,倒到锅里,一声叹息,觉得晦气,信心全无,心灰意冷回到床上不想去了。

束夫人惊问其故,锦章把刚才发生的事说了一遍,束夫人高兴的说:“好!瞎猫碰到死老鼠,今年一定高中,我起来煮给你吃。”结果真的中举,谱载同治甲子科举人。

燃眉之急

当时,锦章因年年参加考试不事生产,家中贫苦,当报喜的来送喜报,把马拴在屋檐上,按惯例要打两样东西,讨个口彩“打发”。但锦章家实在清贫无物可砸,邮差只好把一担旧水桶砸了,讨要喜钱。锦章无钱,只好让毓芬毓芝两兄弟去金牛街上卖肉的叔父那里,赊肉借钱。叔父问明情况,知道锦章公已经高中,立马带几两银子半爿猪肉,解了燃眉之急。

同知两县

锦章中举后,因家中贫困无钱贿赂朝中大臣,所有肥缺之处皆被有钱、有关系的人占去了。

时值太平天国起义正盛,潘阳湖中湖匪猖獗,江西境内大小官员或逃,或被杀,或贿赂上司调任别处,进贤武宁更是连续两任知县被杀,无人敢去,朝廷只好派既无钱又无势的锦章前去赴任,召封进贤县知县。锦章欣然领旨,信心十足。朝廷闻之大喜,特加授武宁县知县,诏令立即赴任,派官船迎送,以壮声势。

感动湖匪

朝廷派官船择日吉日接送,鸣锣开道,彩旗招展,场面十分气派热闹。但锦章因是农民出身,不习惯那样的场面,却另租一条民船在后。从未出过门的他,正好一路看看名胜古迹,游览一番。中间耽搁几日,官船先到潘阳湖,湖匪一打听说是新到的进贤知县,以为是个有钱的主,当晚就组织抢劫,上船翻箱倒柜,什么值钱的也没有找到,气得湖匪把船老大拉来审问,一问才知道是个清廉的穷官,因没钱贿赂朝廷,才分到这兵荒马乱的地方。

当时,潘阳湖湖匪有十几家,其中最大的一股,为首是金钩李胡子,其他湖匪都尊他为大,听其调遣。李胡子知道新来知县即将到任,就跟手下的说:我先去看看是不是贪官,故意把银两转到民船上,如是贪官就向前两任一样下场。他化装成渔民模样,驾一叶扁舟,在锦章公民船必经之路上等着。

这天雾锁大湖,锦章从未见过湖面上如此浓雾,正在船头观看,忽听远处传来呼救声:“救命啊,救命......”锦章立即让船家靠近施救。只见一老年渔民双目有神,满脸络腮胡子,把嘴都遮住了,身上衣服被雾水浸湿。锦章立即动了恻隐之心,同情弱势,就拿出衣服让老者换了,并说:“老人家这么大年纪这么早就出来捕鱼,实是辛苦,不容易啊!想必还没有吃早饭吧?”便叫船家赶快下了碗肉丝面来。老者上下打量锦章,果然清贫,布衣长衫,文人相貌,而且平易近人,老人已有几分好感,又听锦章叫下面招待他,更是大受感动。

当时,锦章因见老者满脸络腮胡子,因从未见过世面产生好奇,心想他吃面如何放进嘴里,岂不把胡子都吃了。当船家吧面端上来时,只见老者从怀里掏出一对金钩子,将胡子向两边耳朵上一勾,嘴巴就露了出来,老者吃了面,道了谢,起身告辞,临走时说道:“你放心当官,像你这样清官,我们一定会拥护的。”说罢就驾船而去。

锦章到了武宁,当地绅士豪强,在码头迎接,见坐的不是官船,所带行李不多,人也很随和,不摆官架子,个个都赞是好官,皆愿意帮助支持锦章办事。金钩李胡子回到匪窝打那些小头目招呼,以后不准骚扰武宁进贤境内,要保护这样的清官。互相转告,武宁进贤渐渐太平。

圩湖安民

同治甲子年(1862锦章来到武宁进贤担任知县。当时,因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流民较多,背井离乡,无家可归者不可胜数,加之湖匪猖獗,民不聊生。锦章采取内抚外治,对因贫困被逼为匪的湖匪流民一律既往不咎,以宽德仁义的怀柔政策感化子民。当时潘阳湖民尚未开化,而锦章家乡巢湖早在明初洪武年间就开始移民圩湖造田。锦章把本邑白山三河环巢湖圩田的经验带到那里,鼓励当地湖匪流民圩湖垦荒,赈米给种使之安居乐业。对太平天国起义军则联合湘军曾国藩、淮军李鸿章,大力弹压,确保两县平安。

智破冤案

锦章到任不久,在检查案件时发现一桩案子颇为可疑,前任已判秋后问斩。

该案一李姓村姑,自幼许给邻村张家独子为妻,两家虽不宽裕,相互帮助,走得亲热,两人两小无猜。这天张公子到李小姐家送新米,李小姐家留其吃饭,将一只芦花大公鸡杀了,烧给张公子吃。当时李家父母还在田中劳作,张公子因急着回去,就提前吃饭,没成想只吃了几块鸡肉就七孔冒血,一命呜呼。

张公子不明不白死在李家,张家怎肯罢休,一纸诉状将李家告到县衙,状告李小姐另有奸情,意欲悔婚,因而谋害亲夫。前任知县不问青红皂白,将李家老少捉拿到案,先前李小姐还说没有投毒,更无谋害之事,怎赖县官不听,对其母女三人严刑拷打。李小姐本是贞妇孝女,原本想未婚夫不知何因死去,自己也决意守节,又见父母无辜被打,心想自己左右是死,不如认了这事,也好教父母免遭皮肉之苦。次日再审,李小姐便一口应承,是自己另有奸情,下毒害死张公子,与父母无关,只求速死。前任知县立即判秋后问斩,上奏以表己功。

锦章想既有奸情,奸夫是谁,所下何毒如此之剧。锦章决定再审李小姐,言到:“我知道你的案子必有隐情,可如实跟我讲来,我好为你做主。”李小姐看看眼前这位老爷不似先前的那样凶神恶煞,知道是个好官,“哇”的一声痛哭起来,说道:“小女子与张公子从小定亲,并无异心,更无奸夫之说。那日他来我家,我也是诚心留他吃饭,并无相害之意,不成想他只吃了几口饭菜就死了。我本想追张公子而去,不想却害了双亲遭此不白之冤,小女子死不足惜,今生只望老爷能查明死因,以还我清白,洗刷双亲冤情,我死亦瞑目了。”锦章见李小姐言辞恳切合理,知必是一件冤案。

是夜,思得一计。次日早饭后,带着一个差役,扮成货郎模样来到武宁山乡。只见武宁山水,虽非陶渊明笔下的“桃源仙境”,到也是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到李家宅前屋后观察良久,见李小姐家靠山而居,屋后山高林密,门前溪水长流。又到各位乡邻那里打听李家为人,相邻都说李家夫妇为人根本老实,李小姐与张公子两小无猜,并无奸夫淫妇之说。一位八旬老者叹息说:“李小姐在张公子死后意欲殉节,被村民们救起,好生劝勉,不想县官糊涂,将李小姐和他父母一同毒打。她本是孝女,为保住父母性命,只好屈打成招。唉,可怜苦命的孩子却遭此不白之冤。”锦章又问:“此间有什么剧毒的东西,能将人在瞬间毒死?”老人想了想说:“除非此山中的一种毒蛇名野鸡象,又称五步蛇,爱吃鸡,能学鸡叫,引野鸡去而捕食”。锦章查访一天至晚间方回。

第二天叫衙役牢中取出李小姐,来到李家。锦章让李小姐还像那天张公子来时一样,杀鸡煮饭。锦章公躲在壁间暗处观察,等到鸡烧熟了香飘四溢,李小姐把鸡盛了放在桌上,像上次一样回房间去了。不久就听到后山草丛中沙沙作响,一阵“唏嗦”过后,只见屋梁上盘着一条碗口粗大蛇吐着信子,口中黏液掉到盛鸡的碗里。蛇头向下,锦章大喊一声:“快,抓蛇”。众衙一起来抓蛇时,蛇已跑了。锦章让一条小狗吃了几块鸡肉,顿时气绝,案件真相大白

原来,江西武宁山区人们还是仿照秦汉建筑在堂屋顶上开一个天窗,好让屋中明亮,那蛇就是从天窗进入屋内闻到鸡香味,剧毒吐液掉到鸡上,被不知情的张公子误食身亡。锦章派衙役配合乡民用鸡引出大蛇,将其捕捉以绝后患,大蛇在武宁示众三天,举县震惊万人空巷奔走相告。人们都为有这样的清官老爷而赞叹,同时也为李小姐洗清不白之冤而高兴。乡绅豪族具表上呈朝廷,朝廷表彰功绩,加在任候补知府五品花翎。

破除迷信

在潘阳湖边,锦章虽鼓励乡民开荒圩湖,赈粮给种,但收成很少,年年报灾,很多圩田荒芜,究竟什么原因呢?锦章决定下去考察了解。

这年,乡民又来报灾,锦章带着衙役来到圩区,乡民们说:因圩田得罪了湖神,化为大虫,把秧苗全给吃了。锦章到田里一看果然无数条大虫(俗称鲩子),成群结队把水稻连根吃了。锦章叫衙役捕捉,大的有百十斤重,原来都是青草鱼。每年初夏之交,湖水泛涨跟着涨潮湖水,危害庄稼,乡民们以为是湖神水怪,不敢捕捉,更别说吃了。锦章让衙役煮熟,放好佐料,当场带头吃鱼,乡民见县太爷和众衙役吃的很香,也来品尝,果然味美,且平安无事。

此后,人人捕杀草鱼,鱼少了,圩田稻就保住了,从此就不再年年报灾。锦章还委派专人兴修水利,确保丰收,农民有粮食吃就安居乐业,所以在晚清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时候,江西潘阳湖边的武宁进贤两县人民,却丰衣足食,过着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般的生活。

重视教育

锦章一到江西就发现这里文化落后,深山老林老表之间几乎言语不通,村民至死不相往来,此村彼寨各说俚语,生灾害病悉听巫医装神弄鬼,民风未化。锦章在解决乡民温饱后,鼓励乡民开办私塾,鼓励山民学习儒家文化,每年从各乡选拔秀才到武宁进贤官办学校学习,对学生家给钱奖励。

由于锦章重视教育为江西乃到全国输送人才,开化乡民,助长了学习之风,朝廷加封江西省已卯乙酉乡试同考试官。由此可知,锦章对教育的重视是遐迩闻名,深得朝廷嘉许。

道德高尚

据女老祖束夫人内重孙83岁高龄的束克启回忆,先祖锦章不但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不阿,同情弱者,而且道德高尚,知恩图报。

锦章在《束氏重修宗谱序》中写道,岁时祭祀得见祠中衣冠之会,揖让雍容,诚盛事也,迨烽火迭经老成凋谢,锦章又以尘鞅羇绊,不获外家之门,每望云山言念昔时亲故,未尝不感慨系之,可见束氏先前也是名门望族,后遭兵燹败落。锦章在外地为官时常挂念。

锦章在《外祖父超群公外祖母董太孺人传》中写道:锦章幼受厚恩迨倖得一第,服官江右外祖父母未及亲见之,兴思昔年惠养厚望之心,痛何如耶?表达了对先人的思念和未能报恩的惋惜之情。他与束夫人糟糠之妻白头偕老,一直保留农家本色。在束夫人逝世后,有人怂恿其续弦被锦章断然谢绝。锦章为报答束府给予的帮助,捐资给束氏建祠修谱,并亲手种下柏枝两棵,以喻万古长青。此树至今尚存,遗址在百神庙古楼冈,并许下有凌家吃的,就有束家吃的,束克启和他的父亲都在梁山圩出生长大。

捐资修谱

从凌氏五谱记载可知,四修宗谱乃锦章独资捐修,为凌氏宗族文化传承做出贡献。据父凌君帜回忆说,四谱续修正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民族矛盾上升,社会动荡民不聊生,锦章慷慨捐款修谱,主修人员常住梁山圩,给吃给住给工资。耗时两年多,可想费用一定不少,先祖锦章为家族事业,劳神费心,至今感动族人。

建圩修祠

据在圩里九十三岁高龄锦章公重孙媳(凌代澍妇赵氏)所述,锦章从江西把青石运回故乡,建梁山圩共九路大厅,有大门中门高墙深院,中间巷子很深走路说话如在瓮里,有回声。中间花园建走马转心楼,藏书字画近万册,皇封圣旨奏章进表均存其中,后毁于战火。

锦章母皇封束夫人牌坊,本来在圩子的前门,但随着圩子的扩建向东发展,牌坊圣旨就变成挂在后门了。晚清著名讼师高真曾路经此地,圩中小孩见高真骑着毛驴就在碉楼上喊“狗头讼师来了”,高真听到以鞭指着吟诗一首“小小庐江城,大大梁山凌。问你官职有好大?圣旨把后门。我到京城去一趟,让你人头挂后门”。此语正好被凌府大管家听到,就叫家丁快马追上好酒好菜招待,赔礼道歉此事方休。

凌氏祠堂,在瓦屋狮子地,前面有高庙大墩,地仙说是狮球,如果把狮球买下来地就活了。大墩是当地瓜墩徐家的地,锦章要买,徐家狮子大开口说,要用元宝从凌氏祠堂一直摆至大墩上,锦章当即答应。徐家见如此爽快,又后悔改口说要摆2路。锦章见徐家言而无信,出尔反尔,随放弃购买,只将祠堂翻新没有扩建。

创造清史

由于当地乡民士绅的拥护爱戴,加之锦章爱民如子,勤政廉明,朝廷当时也巴不得有重臣,能保证一方平安无事,所以锦章从同治元年,一直到光绪二十七年,连任两县知府十三任三十九年,创造大清有史以来,在一地连任知县时间最长的地方官记录。

在晚清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锦章能在江西武宁进贤这个多方势力角逐,湖匪猖獗湖民未化,人生地不熟的艰难险地连任十三任(三十九年)知县,可谓劳苦功高,绝无仅有。亦属当时当之无愧的政治风云人物。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十四岁高龄的锦章为两县人民安居乐业,殚精竭虑,身心疲惫,由于身体原因,主动请辞。大清帝国风雨飘摇,这时才想起还有一个武宁知县连任十三任,劳苦功高,为褒奖他,于是加道台衔,赏四品顶戴。由于锦章年事已高,不耐舟车劳顿,卒于途中,诰授荣禄大夫,与女老祖束夫人,合葬本邑小西乡岔河口(本人多方查证,现址在汤池镇双墩村莫旗杆与付大圩之间两河口,传吃大食堂时被毁,据传开棺后,尸首保存完好,并未全腐)。

奎星永垂

2012年,新奎星楼在庐城东门新一中右侧落成,余登楼见碑上刻有明清各名进士大名,锦章公亦名刻其上,足见党和政府对历代名人文士,为家乡做出贡献者的重视和认可,同时建在新一中旁,亦欲激励莘莘学子,多出人才。我深受感动,写下《登奎星楼缅怀先祖凌锦章》:

先祖高名凌锦章,奎星楼上远名扬。

武宁连任创清史,美誉至今传故乡。

墨误为糖伤往事,猫逢死鼠典流芳。

登楼极目黉宫第,学府蒸蒸文运昌。

作者简介

凌益群,196398日生于安徽省庐江县汤池镇,大专文化,中级农技师,庐州诗词学会会员,庐江县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汤池柳园诗社主编,汤池老年大学诗词班老师。作品发表于《中华诗词》《庐州诗苑》《庐江诗词》等刊物。

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微语”

转发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我与10W+之间只差您的一个转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