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刻入门:临摹秦印,要临摹出一笔一画的“凿刻”味道

 三个小布丁 2021-03-13

我们已经讲过,临摹汉印,重点在于掌握刀法;临摹古玺,重点在于掌握章法;临摹秦印,重点在于掌握篆法;临摹明清明家印,重点在于掌握篆刻中的书法意味。因此我们搭配了与之相当的临摹作业(汉印220方、古玺50方、秦印50方、明清名家印180方),本文发布秦印临摹的第四方,就是这方“弄狗厨印”:

(弄狗厨印)

这是一方秦官印,秦官印无一例外的具有田字格和日字格界栏,这一方也不例外,有意思的是,看到这一方印,我们甚至可以考证到中国早在秦汉时期已经对“狗”这种家畜开始了大量的饲养。

“弄狗厨印”,这方印的印文理解认知不一。

有人认为这是“弄狗”机构下的专职厨官所用之印(王人聪、叶其峰先生认为:“此印文之'弄狗’, 当指“狗监”官署的名称。厨, 指'厨官’,……此印文之'厨’,系狗监之属官),那么可以想象,这个“弄狗”机构的规模应当不小,从侧面反映出秦国帝王生活之奢侈程度,因为“弄”,其实就是“玩弄”。一个玩乐机构还配有专职的厨官,显然有些规模。

也有人认为“弄狗厨”就是主管屠宰狗的官员,不管哪种解释,在秦汉时期,狗已经开始走进人类的生活是确然无疑的。实际上,依照现在的出土物,也很明显能证明狗在哪个时代已大量养殖。

(关于狗的出土物)

这不意外,狗的用途实在太广泛了,它既可以看守门户,又能够参与田猎,在食物紧缺时还可以食用。

好了,说回临摹本身,临摹秦印,重点当然还是秦印中的“生趣”。它既不像古玺那样无拘无束,天然浑成,也不像汉印那样规矩井然,这种“中间态”最重要体现在印中文字的篆法上。比如这方印,能够断定这方印是秦印而不是西汉印(最早始于罗福颐《秦汉魏晋南北朝官印征存》),其重要依据就是“印”字的写法,末笔不与上一笔横划平齐,而是行笔至中间位置就开始往下曳,临摹时要时刻注意。

(弄狗厨印实物)

除了“印”字之外,其它三字,其篆法也与汉印中的篆法有相应的区别,却与小篆极为近似,这显然就是秦摹印篆的特征,如“弄”字:

(弄字的字形变化)

摹印篆,就是将秦小篆做“方化”处理,但却依然保留“长方形”的形态,到了汉代缪篆,则完全方化,使之更适应四字的方形印面了。同样,“狗”字的处理如图:

(狗字的字形变化)

显然,在摹印篆中还保留着大量秦小篆的特征,到了汉印的缪篆,很多圆转的特征被彻底“方化”了,“厨”字的处理同样如此,如图:

(厨字的字形变化)

从小篆到摹印篆再到缪篆,这是一个完整的“方化”过程,甚至为了方化,原本“屋脊”明显的“广”也变成了后来的“厂”。这是因为“广”和“厂”都可以代指人类的居处(实际上还是有细微区别的),不易产生歧义,因此,为了方化,就有了这种彻底的变化。

“印”字篆法的变化不再多说,前文已经谈过。

但“篆法”变化并不是本课的重点,本课的重点是临摹秦印,要临摹出一笔一画的“凿刻”味道。

秦印,特别是秦官印,几乎无一例外是凿制而成,因此,它带有明显的“凿刻”特征,比如,本来毛笔一笔下来的笔划,它常常分成两笔或数笔完成,并接在连接处有明显的“接笔”特征。那么,在临摹的时候,就要临摹出来这种“接笔”的特征,不能按照一个连续的笔画去处理。举例:

(弄、狗两字的接凿痕迹示意)

我们可以看“弄”字的下部的两只手部,凡一凿不易完成的笔画,都分成了两凿或三凿,并且在接凿处有明显的连接痕迹,正是由于这些连接的“细节”体现出了秦印的“生趣”。所以,在临刻时,一定要十分在意,完成的不好,就成了“铸印”风格,那显然就不是“凿印”了。同样,“厨”字中,“广”头分三凿完成,一横与一撇也有明显的“接凿”痕,要清清楚楚地临摹出来。中间的“口”部,四凿完成,不能简化,右边的“寸”部,与“弄”字的“手”处理手法相同。“印”字上“爪”的三个小弧线,一定要临出接凿的痕迹,因为很容易理解,就不再一一上图示意了。

这个“接凿”特征很重要,到了明清时期,特别是朱简“以书入印”,邓石如“印从书出”概念推出之后,这些“接凿”就变成了“接笔”,这些细小的痕迹往往用来体现书写笔意的痕迹,也往往用来体现石印与铜印不同的“刀情石趣”,如果处理不好这些细节,一方作品虽谈不上完全失败,但至少失去了大部的审美元素,神采大减是肯定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