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物 | 艾草绿,糍粑香,又是一年清明时

 榜样空间 2021-03-13

清 明

寻春踏青,墓田祭扫

曲水流觞,人倚秋千

纸鸢空鸣,青团寒食,闭窗静眠


年年艾叶绿,岁岁馃泛香。

清明时节,青团盛行,但藏在广西人记忆深处的那抹绿,叫艾粑粑。

顾名思义,艾粑粑是一种以艾草为主原料做成的甜糍粑。外表呈饼状,深绿色,里馅通常为豆沙或碎花生,也有放碎菜叶做成咸的,入口即能闻到一股艾叶的清香。据说食之可祛风驱邪。

艾草最早的别名为「冰台」,普遍用来驱禳毒气。清明节前后,田间的艾草长得郁郁葱葱,广西人采下它,焯水去涩,用刀慢慢剁碎,加之糯米粉合成团,后用冷水架锅蒸。三江有以糯米打出米浆的方式制作,十三斤糯米能做近三百个艾粑粑。

艾叶和糯米等材料的搭配比例也是一门学问。广西的艾粑粑佐料里向来偏重艾草,所以不似江南一带以糯米粉为主的青团呈色浅,且相比之下更有嚼劲、艾香浓郁。

每到清明,家人齐聚一堂,妇人从烧得红艳艳的火炉子上揭开蒸笼盖,热气随之扑腾而起,一旁老人的面容也变得朦胧,再看看眼前的艾粑粑,零散而平均地卧在蒸笼里,这便是记忆深处最原始的乡愁。


旧时光里走出的味道。

清明时节,在真正的广西农舍,小巷里总能看到卖艾粑粑的农妇。

春天的石板路湿漉漉的,她一个人背着装着艾粑粑的担子各处走头巾包裹住漆黑的长发,叫卖声清脆入耳,遇到小孩就停一停,掀开担子上盖着的白棉布,浓绿的糍粑一下映入眼帘。


事实上,除了艾粑粑,广西的清明特色小食种类并不少——菜包、粉蒸肉、豆腐酿、五色糯米饭,还有甜酒发糕都当属其中。只是时代越往前走,人越长大,关于家乡的记忆也就越来越淡。

至于那些还在坚持着、忙活着延续这种味道的人,终将一年比一年老去。


逢年过节,晚饭大鱼大肉,多的是老人们没见过没吃过的,然而,那碗豆腐酿或菜包却总是固执地摆在那里,即使少有人吃,那一双皱纹丛生、颤幽幽的手也总会夹着筷子落定此处,安慰又满足似地吃下自己做的菜包。

又是一年清明时,当互联网上大肆铺张着“网红青团”的信息,奶奶或爷爷做的艾粑粑依然会摆在那里,不够好看,不够完美,却是从旧时光里走出的最初味道。


四月有清明,宜缅怀先人。

在高耸的松柏间,我们斗草踏青,沐春雨疏疏,看丛林盈盈,倾城尽寻胜去,既为先人许愿,又为后代祈福。一年之中,留给逝者最长时间的思念,便是这样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纷纷雨际别空溟。

记忆回到四月的广西田间,才真正有了人间烟火的味道——清晨微露,噙泪羡春,有老者牵着小孩,走在踏青的路上。

老人心中的哀思,像雨一样下在身上,孩子眼里的天真,如同远处山林一般郁郁葱葱。

孩子途中顽皮折得一枝杨柳,归来不知插向谁家,随手一置,又被艾粑粑的清香滋味吸引了去,他用手捏起一个最大的,嚼得满嘴都是芝麻碎,再转向老人含糊地问:奶奶,明年家里还会做艾粑粑吗?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乡愁成了艾粑粑的滋味,成了记忆里老人皱纹丛生的面颊,那样的音容笑貌,总是会在四月,乘着一抹艾草的清香,化成漫天的细雨,落成墨绿色的哀愁。

“会呀,会一直做下去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