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晓锦源:古人眼里的真·善·美

 QDLF888 2021-03-15

文/

      《庄子·天道》:“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朴,原意是未经过砍伐的大树。素,原意是没经过漂染东西。朴素,合起来指事物保持原来的本色,不加任何人工的文饰。莫:没有什么。

      本 句大意是:朴素,是天下没有什么能够与之争美的。

《庄子·天地》:百年之木,破为牺尊,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比犠尊于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其于失性一也。

           百年的大树,伐倒剖开后雕刻成精美的酒器,再用青、黄二色彩绘出美丽的花纹,看起来很美,而余下的断木则弃置在山沟里,成了垃圾。雕刻成精美酒器的一段木料比起弃置在山沟里的其余木料,美好的命运和悲惨的遭遇之间就有了差别,不过对于失去了原有的本性来说却是一样的。在庄子看来,精美的酒器因为失性而不美,丢弃的木料,成了废物也不美。

庄子的美学观说的直接些,就是不失性。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过去讲:真善美三者,对道家来讲,真与美是不一样的。真与美结合起来看,真是高于美的。

英国一个作家认为:美就是真,真就是美,这是人们要了解和必须需要了解的。

很明显,中国古人保持另外的看法,例如儒家论语记载: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提出的: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他高度赞誉了韶乐,认为歌颂舜帝功德的韶乐“尽善尽美”,而周武王时期的武乐尽美而未能尽善。

我们都知道舜是通过禅让获得的权力,武王是通过武力获得的权力,尽管有替天行道的成分,毕竟有以下犯上的嫌疑。伯夷列传记载,伯夷叔齐不吃周食,活活饿死,恰好说明,武王以下犯上的事实。

老子在《道德经》八十一章中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聃第一次将真善美做了区分,并认为形式之美和内容之善可以分离, 把不失性的存真看做审美的最高等级。

美与善,儒家更重视善。道家看重真。

后人释义:圣人内心宁静,可以作为天地的明鉴,万物的明镜。因而,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就是天地万物之根本和道德的最高境界。明白了这个道理,达到宁静的境界就可成为玄圣,行动就可成为帝王,无为就被万物所尊崇,朴素就可以使天下谁也不能与它争夺美。

庄子的这个思想是很深刻的,他揭示了道的审美之维的超功利性,真正的合于天地之道的大美是宁静素朴的,因为它超越人间的名利是非之争,因而天下那些卑微的名利之徒谁也无法与它相争天地大美的地位。

作家曾说:“人生不过就是这样,追求成为一个更好的、更具有精神和灵气的自己。”

年轻时工作很卖力,第六年就当了总编辑,同时在报纸上写十八个专栏,主持节目,当电视公司的经理,还做了广播节目《时间》,一时风头无两,成为大众眼中成功的人。

他以为,成功应该很快乐,但事实不是,因为每天从早到晚要开七八个会,还要和很多不喜欢的人约会、应酬。

生命的时间和空间被挤压,很难静下来,也没了幽默和浪漫,对曾向往的东西失去了兴趣。

的选择和哲学家梭罗一样,辞掉了所有工作,到山上去闭关,去清修和思考。

三年后,他下山时路过一个水果摊,想买点水果,当时老板不在,便在边上等。

这时有一个路人过来,问他水果怎么卖,将他误认为老板......

这也许就是生命的境界吧。

当今社会,也有许多成功的人,他们无论是走在路上,还是待在家里,身上永远贴着一个标签:我是大老板、我是学者、我是有钱人、我功成名就......

殊不知,越有涵养的、精神层次越高的人,往往越简单、越随和。

丢失了真,你还美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