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齐物论》笔记之十

 磐桓子 2023-02-14 发布于宁夏

2.11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

原文:夫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

文义:天下的大莫过于秋天的毫末,而泰山属于小;长寿莫过于“殇子(出生就死亡的婴儿)”,彭祖(八百岁)不算长寿;天、地、我是共存共生,所以万物与我同归为一,既然已经为一,那还能有言说吗?既然说为一,那还能没有言说吗?一和言说为“二”,二和一就成为三,就此往复衍生,再精巧的计算也无法得到答案,何况平常普通人呢?所以从“无”到“有”,就推演出三,何况从“有”到“有”,无法赘述了,就随顺当下吧!

观点:毫末为小,泰山为大,这是人的认知常理,而庄子言“秋毫大、泰山小”,颠倒常规是非观念,如从秋毫为大,天下不在有小,泰山为小天下再无大;将观念从肯定中否定,会得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因为从道整体而言,并生、为一都存于道、不离于道;所以去除人的主观意识,就不会有“一生二、二生三”的繁杂,就是随顺万物流变,而自得其一。对于“大小、长寿夭折”的例举,实质是人用分的逻辑思维,导致离道愈远,而为一才是与道同一。

从逻辑思维而言,言“是”必然有非,有“1”必会有“2”,否则无法理解,人的思维逻辑是推演过程,也就是一环套一环,不能从“1”跳跃为“3”,这样逻辑就混乱;而道家“生”是从整体分出来,生一就成“2”,所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并作,也是“天地与我并作”的道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