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58

 古典读书治学 2021-03-15
58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水至清则无鱼,凡事给人留出余地。犯错,给出改错的余地。甚至给出出错的余地。在农村待,你就会发现,即便民风淳朴,你还是会看到各种家长里短啊,牵扯不清的恩怨啊如此等等。你想那种没有任何冲突争执的乡村啊,没有的。但是呢,这个整体上淳朴的民风,会把那些不好的,肮脏的东西,慢慢地消化掉,但是呢,还会不断地生出来,这就是阴阳啊,一阴一阳之谓道。
 
始皇帝,他可是有着雄心大略的,他想的是万世的基业,想的是天下的清明,但是呢,手段是严苛的法规。所以可称之为“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缺缺,就是狡诈。为什么狡诈,他要想方设法保命啊,自保啊,被逼成这样的。
 
其政闷闷,就是宽厚,敦厚。给天下之民以生存、生活的余地。所以,汉朝得了天下,刘邦这一朝,在于创业和内部的稳定,到了文景之治,实行黄老之治,这就是“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啊,所以天下得到几十年的休养生息。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始皇帝,得了天下,看来是福,结果十几年秦朝而终,这是祸。对天下来讲,秦朝这十几年是祸,但是呢,他给后世留下教训,所以才有文景之治,这是福。汉武帝承文景之治,开创了汉朝之盛世,但是呢,也是因为此,几十年的对外战争,国力消耗太大,伤了元气,汉朝往后就弱下去了。你看,这就是福祸倚伏之道。
 
这就如同人的健康状况,我们只能做到强身健体,做养生,但是呢,绝对做不到不生病,谁都会生病。这里我们不去想《黄帝内经》里的真人,他们“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他们可以活到天年,但是呢,依然会面临生老病死,这是天道。而他因为身体强壮,善养生,有着很强的自愈力和恢复力。他能从身体的不平衡状态,很好地恢复到身体的健康、平衡转态。
 
所以,始皇帝的为万世开太平的想法是好的,为了做到,用了太极端的方法,行不通。前段时间,看朱德元帅电视剧,那老一辈的革命家,多么地艰苦朴素啊,但是我们再看今天的官员们,还有这种艰苦朴素吗?很少见。貌似的,一转变成大贪。如果都像朱德那样艰苦朴素,那是“水至清则无鱼”的要求了,又变成了“其政察察”了。所以,高薪养廉是必要的。而反复扫黑也是必须要做的,内里烂掉了,那就完了。
 
孰知其极?其无正。
 
所以,问题总会出现。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现实总是很让人失望,迷惑,迷茫,乃至于绝望。眼见他楼塌了,眼见他船沉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很多人,也因此惶惶不可终日。也有人,也因此变得很贪,这样好像可以让自己安心。也有些人,追求财富,无止境的财富,可以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大部分人因畏惧这个“未知”,“不测之未来”,时刻准备着,这就是“人之迷,其日固久”啊!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你看,圣人怎么做?方正而不生硬,锐利而不伤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耀眼刺人。这就是中道而行。保持“方、廉、直、光”,内化为其德性,和光同尘,不伤人,不傲人,与他人和谐平等相处。圣人,保持其自胜者强,自强不息,而他的强,外在之表现,却是柔和,温暖,亲切,朴实。这是修身处世之道,也是平天下之道。

本章对我的启示,就是自强不息,永远谦逊。谦逊不是软弱,而是敏锐,敏感,觉察力强,有这个觉在,这样心才不会飘上去。有觉,心才会处在一个恰到好处的空间,游刃有余。有觉,人才能很好地转化福与祸,从而行中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