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是一切有的结局——《道德经》第一章之正解

 九彩飞翔 2021-03-16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图片

“道可道,非常道。”

——人所认识的世界,只是世界的一部分;人们所认识的世界存在与生灭规律,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名可名,非常名。”

——人所认识的自然万物,只是万物的一部分;人们所认识的自然万物存在及其生灭规律,也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人本身是一个有限的存在。人的认识不能穷尽世界及其自然万物,所以,人做不到无所不能。

人也是万物之一种,与自然万物相比,人是后来者,不知道来之前发生过什么,怎样发生的。人只能立足于现实的存在——由现在走向未来,并立足于现实探索未来的种种可能。

“无,名天地之始。”

——天地,即宇宙。观宇宙,人不知道宇宙是怎样诞生的,只能说“无中生有”。“无,名天地之始”,即天地,乃“无中生有”。

“有,名万物之母。”

——万物,即存在。观万物,万物诞生于天地之间,自有存在及其生灭规律,眼见的事实,就是“有生于有”。“有,名万物之母”,即万物,乃“有生于有”。比如葵花籽,是葵花的果实。

万物在有无之间,叫存在,存在一直改头换面。万物的生灭规律——有诞生于有,无复归于无。人类是万物存在的一种方式,物的一种存在形态,遵循万物有无生灭同一律。

每个人都是父母生养的,有生于有;世本无我,终有一死,无归于无。来到世上,我只经历一次生死;我是只有一个一次的存在,人活在生死之间。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万物存在特性及其生灭规律,看不见,但认识并把握它,却是利用万物的根本。

“常有,欲以观其徼。”

——每个人都活在眼见的事实中。世界丰富多采,万物千姿百态、千差万别,需要细致观察而分门别类地加以利用。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有,乃人眼见的具体万物,为现象;无,乃看不见的万物存在及其生灭规律,为本质。本质和现象,虽范畴不同,却万有同源、万物一体。着眼现象,立足本质,是认识并利用万物的关键。

常人用有,高人用无。
比如杯子,有的部分是它的外表,可用的却是无的部分——中间空的部分。没有外边有的部分,不成为杯子;没有中间空的部分,杯子怎么用?
房子也是,房子中间是空的,人才能住进来;但是房子如果没有有的部分呢?墙、地、棚都没有,那也不叫房子了。
任何一个事物,有和无都是它的两个方面,有看得见,无看不见;有为实,无为虚……“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即同时对有无、虚实、现象与本质的把握。
大多数人只看到有的东西的作用,没有看到无的东西的作用;热衷于用有,而忽视用无。
最后回到人本身,人有一个肉体,大家都看得见,肉体大同小异;但人还有一个精神世界,没有一个人能了解另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人在本质上是一个精神存在,正是人的精神世界让人活得千姿百态。
从用的方面说,运用人的肉体,叫体力劳动,其劳动效率和效能之低是显而易见的;而正是人的精神的运用,叫脑力劳动,其效率和效能让世界日新月异。
无是一切有的结局,无涵盖一切有,这正是无的力量。

图片

你可以不相信,
但你仍然可以参考,
其中所包含的价值观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