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大愚书画名帖」与古为徒

 mengk4fz0yyf5h 2021-03-16
「观大愚书画名帖」与古为徒

正值三月,莺飞草长,春暖花开,正是春游好佳节。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游山玩水虽然乐趣无穷,但不及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便想起大愚老师的书画名帖,想拜读一番,以便于陶冶情操,提高思想境界。

文人之亭,盖世之墨宝。丁西之亭,盖大愚老师佳作。丛立于土,枝干丛生,亭立于其上。大愚老师笔下的丁西之亭,构图平远,造型生动,气韵纯正,多做密林坡岸,浅水遥岑。纸张与水、墨结合变化更为丰富立体,墨性和墨色得以充分展现,用水之法开始凸显。见丁西之亭,遥遥马车于林间穿梭,山人于林间相望,松柏在岁后相寒。其苍松翠柏,树木烟梢,古气磅礴,别有淡逸之趣。松柏凌霜雪意耐寒,丁西之亭翠翠然然,画大树枝干,皆以一笔涂抹,不见有痕迹,形神具备。大愚老师技法高超,岩畔烟虚翠欲消,记得山阴曾访隐,一抹隐士筑春亭。

「观大愚书画名帖」与古为徒

水墨丹青以设色为主,六朝至唐发展出青绿山水,以石青、石绿作为主色,见大愚老师这番画作,各种设色反而成了水墨的辅助,这其实源于大愚老师对于绘画色彩独特而深刻的认识。在这幅画作中,大愚老师用笔变中锋为侧锋,折带山石,画中的同一物枯笔干墨,横笔点苔,画树取疏松之态,言简意赅,整体秩序井然,风格天真幽淡。笔法更趋奔放、简练,干笔、湿笔、破笔兼用,别有逸趣。大愚老师的作品主要有两大格式,一是一河两岸三段式,二是枯木松石图。在创作技巧上,河流一弯三折,沿小溪前进,有格有式,这种简单的美远超繁复的美,大愚老师通过作品创立了新的创作理念与审美标准。

山水相逢,别有意趣丛生,林墨相兼,更有古气黯然。亭林漫步,山石相间,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大愚老师也,品山林雅兴。

「观大愚书画名帖」与古为徒

我虽是现代人,也和大愚老师一样有一颗与古为徒的心,所以对大愚老师的画作更是爱不释手,与古为徒,品山林水墨,扬金石文化,特别是对篆书情有独钟。然而在西汉建立一百多年后懂小篆的人已经不多,更不用说大篆和六国文字了,在得知大愚老师爱好大篆书法时,更是为之一动。

「观大愚书画名帖」与古为徒

大篆也叫籀文,是对之前金文的繁化和规范,其核心是对文字象形元素的补足,同时也使得字形舒展完备,圆融美观。观大愚老师的大篆书法,主要由粗细均匀的横竖线条、斜线条组合而成,即横画、直画、左弧、右弧和圆形,始终都以划心起笔和划心收笔。也就是说:直如横用笔,右弧与左弧同,圆由左右弧合成,如此而已。大愚老师的篆书基本上是大小字并列、无拘无束、布局错落欹阕,用笔很少提案,有“平铺直叙”的感觉。总的来说,大愚老师求趣、求别味、求朴拙,用笔结字倒在其次。图饰性强,更多强调的是象形,所以字体结构多参差。

赏大愚老师大篆书法,儒释道三家并行,用道家以智慧修德以养清气,用佛家以慈悲修心以养和气,用儒家以礼仪修性以养正气。大愚老师的书法融会贯通,尽显书道之美,又有以柔为刚的翰墨情怀,独具个性,更是在大篆书法上更上一层楼。

「大愚,号虚空,出生于1964年,其用笔如作篆籀,洗练凝重,遒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喜好于书画有关的笔墨学者,追寻黄宾虹先生的五笔七墨的独特画风,目前有代表作《新富春山居图》《拟黄山汤口》《秋鸿》《创世之柱》《十方世界》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