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心学及其当代意义——王德峰(讲座文字转录)4

 宁静致远16899 2021-03-16

惠能求法

以下是王德峰老师讲述惠能求法的故事,我把原文与老师的讲解一起贴在这。

祖问日:“汝何方人, 欲求何物?

惠能对日:“ 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

不求余物。”祖言:“汝是岭南人, 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

惠能曰:“ 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

佛性有何差别?”     

惠能来到黄梅县东禅寺,弘忍问道:“你来做什么?”惠能说:“我从岭南来,来求佛法。”弘忍说:“哦,汝是獦獠人(南蛮子),如何学的了佛,”惠能当即回答人有南北之分,佛性本无南北。此言一出,弘忍法师心里明白了“此獦獠根器大利”。根器就是慧根,现在来讲就是指智商,这样的人最适合把佛法传给他。

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

惠能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

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看槽厂去。”

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

八月余日,祖一日忽见惠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

惠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当前,令人不觉。

虽然弘忍法师在听到惠能的回答之后知道他根器大利,但没有马上收他做徒弟,而弘忍年岁已高,面临衣钵传给谁的问题。衣钵的传承是继承权问题,当时唐朝朝廷支持佛教每一个寺院的方丈拥有大量田产,所以衣钵的传承同时也是田产的继承。从此寺庙里就不清净了,弘忍法师有很高的智慧,跟惠能说我不收你做徒弟,但我也不赶你走,你到碓房劳动( duì fáng,即舂米作坊),这是对惠能最好的保护。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弘忍临终前,把众弟子叫到身旁,说:“汝等终日跟我学佛,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求?”你们各作一偈(偈句)给我看看。即作短诗表达对佛法的领会。

后来众弟子回到料房里都想,作还是不作,后来一致认为不必作,因为弘忍最喜欢的弟子是神秀,还让他做了首席弟子,将来衣钵肯定他得,我们也去作,等于是和他竞争。将来他得了衣钵,没有我们好果子吃,所以大家想好了,不必做。

神秀也要想作还是不作。他心里想,如果不作的话,衣钵肯定得不到。如果做了之后呢,师傅如果说作的不好,不光得不着衣钵,还在众弟子面前失去了威望,究竟作还是不作呢?

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着,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

神秀后来想出一个妙计,做还是要做的,但不要署名。在半夜三更里把它写在墙上。等师傅来看到了,说作得好,才能承认是自己做的,如果说作得不好不吭声就是。于是慧能作了一偈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身是菩提树”指我们要把自己的身体不光光看作是肉体,而且要看作是法身,像菩提树一般。因为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所以菩提成了智慧的象征。

“心如明镜台”我们的心本来很干净,像明镜一般。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来到这人世间到处都是灰尘(烦恼),难免要沾染是灰尘,因此我们要不断的擦,不要沾染上灰尘。

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

弘忍一看就明白这是神秀所座,跟众弟子说你们每天都要背诵这个偈句,对你们修行有很大的好处。

后来弘忍私下召见神秀,问他这个偈句是不是你作的吗,神秀说是。弘忍说:“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在门外,未入门内。”于是弘忍让神秀再去作一首。但神秀后来这几天神思恍惚,再也作不出第二首。而众弟子都在背诵他的偈句,被惠能听见了,惠能问一个小和尚,你们都在念什么,小和尚跟他说我们师傅让我们天天背诵神秀首座的偈句。惠能说,我不识字,你能不能完整的念给我听。小和尚念了,念完之后,惠能说,我也来作一首。旁边另一个和尚乐了,跟他说,你一个猖獠(南蛮子),还做什么偈句,到舂米房里舂米去吧。

惠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         

惠能马上回答,切不可轻视初学者,轻视他人有无边无量的罪。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后来有一句古话叫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这句话就是从惠能的这句话里套出来的。

惠能说我不会写字,烦劳你帮我把我作的偈句也写在那个墙上。那个人说,你先念吧,于是惠能念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那和尚一听心想果然境界高了,但还是不愿帮他写,提了一个条件,如果惠能得了衣钵的话,必须先来渡我。惠能说这没问题,于是那和尚帮他写墙上了。

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弘忍法师看到了,众弟子也都在边上。弘忍法师脱下自己一只鞋子,把惠能的偈句擦掉了,说了一句话,“亦未见本心”。也就是说虽然比神秀的境界高,但也没见性,就是也未能成佛。(见性才能成佛)

神秀的毛病出在哪里?他说我们有一个本来干净的心,然后,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可能要沾染上灰尘。什么叫修行呢?就是不断的擦灰,就是我不断的把我们的心跟外部世界隔绝开来。要保持这种隔绝。因为外部世界充满了烦恼。在这层意思里面,他把心跟烦恼对立起来了。这个对立错了。我们之前已经讲过,烦恼就来自于我们的心,智慧也来自我们的心。智慧跟烦恼是对立的,但它们同出一源,根源还是那个心,你怎么好把这二者对立起来,二元对立呢,这是其中一个错。

还有一个错。他把修行看作是对烦恼的拒绝,这意味着把众生的烦恼拒之于门外,求个人的自了,是小乘佛教,只求自己的解脱问题。而释迦牟尼的智慧是:大智慧就是大悲悯。你没有悲悯你就没有智慧。我们怎么好把众生的烦恼拒之门外呢?我们要拥抱众生的烦恼,把众生的烦恼也看成自己的烦恼,看众生的罪过也看成是自己的罪过。这才是大乘佛教。所以毛病有二个方面。

慧根不同于智商,智商可以测量,但是慧根不行,慧根可以判断。智慧就是悲悯,(有悲悯) 这样的人慧根不浅,悲悯和智慧是同一件事情,就是你的心大了,你打破了形骸之间隔,你的心就大了,心里小怎么会悲悯呢。

惠能的偈句比神秀的境界高,但是弘忍说亦未见本性。惠能把神秀所表达的心跟外部世界的二元对立无掉了,无掉了这时候什么都没有了,但其实有东西来,而这时候的惠能不知道。他的偈句表达了《金刚经》里那八个字的前四个字“应无所住”,即也别把自己本来干净的心当境相住在那里了,这叫着了净相。这也是住相,就是住净相。莲花是佛教的象征,而莲花生在在污泥,智慧从哪里来?从烦恼中来。世界上如果本无烦恼,要智慧干嘛,智慧是从烦恼中来的。所以要彻底,惠能彻底了是吧?“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无所住”,无了之后,你不能停留在无里面,你说出了空,不能停留在空里面。那叫执着于空,又是烦恼。你需要把空再空掉,叫空空,就是回到人世间,再次入世修行。禅宗讲修行要达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境界,这个更近一步就是指回到生活中来。所以此时惠能悟到了金刚经前四个字“应无所住”,但后四个字“而生其心”还未悟到。弘忍法师把惠能的偈句擦了,这个动作其中有禅意,什么禅意?惠能的偈句是表达无的境界,而擦掉这个偈句表示对这个无再无一次。空了是吧,把这个空再空一次吧。弘忍知道惠能快悟了,今晚会成佛,于是做了一点准备,到黄梅县东禅寺附近九江边一个驿站的渡口处,准备了一艘船。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 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                 

做好此准备之后,在黄昏时分弘忍到了舂米房里,惠能正在舂米,舂米是非常繁重的体力劳动,一块很大的堆石,上方系在一根又长又粗的木棒上,那叫杠杆,这一头踩下去,对手往上升,这头一放那叫舂米。惠能是身体瘦弱的人他没那么大的力气,后来他想出了一个办法,找了一块蛮大的石头敷在腰上,增加体重,这叫腰石舂米。

弘忍法师看到他是如此舂米的,于是就说,你是个求道的人,为了求得佛法,忘记了自己的身体,正应当如此。然后问他米熟了没有?你冲好了没有?慧能领会了弘忍法师这句话的内在含义,回答说米老早冲好了,就差最后一道工序,用筛子筛一筛。弘忍法师也立刻明白惠能在告诉他什么。筛子的筛,是不是老师的诗的谐音?如果写出来也很清楚,把筛子的竹子头拿掉,就是师。弘忍法师知道惠能告诉自己,我早已准备好,就差最后一个环节,由师傅来帮我开悟。弘忍法师也不说话,举起手中的手杖往对侧上敲了三下,而后走了,惠能心领神会,这意思是叫我半夜三更时分到方丈室去。

三更时分慧能到了方丈室,弘忍用一块很大的袈裟把窗户遮掩了,不让灯光透露出去,再灯下,终于给惠能讲金刚经了。讲到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八个字的时候,在《六祖坛经》里并没说弘忍是如何讲解的,只是说惠能听到他的讲解之后,言下大悟。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惠能接着师傅的话往下说,连说了五个何其。

自性就是自本性,就是自本心,也就是佛性,人人都具备。无论我们的生活处境是怎样,顺境也罢,逆境也罢,都不足于撼动它,万事万物的真理,我们本自信本来具备,这恰好是如孟子所说的那句话,“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真理不要到本性之外去求,何其自信,能生万法,法就是事物,万法就是万事万物,万事万物的真实的意义则像我们的佛性呈现。平时我们所把握到的事物的意义都不是真实的,所以你见到了佛性之后,万事万物的真实意义才向你呈现,这就是五个何其。

弘忍法师一听到他说出这五个何其来,知道他悟了,就把衣钵传给了他,我们讲惠能顿悟的例子,来说什么事,也就是在说金刚经八个字,因无所住而生其心,此心一来叫自本性起来,就成了佛,叫即心即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