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十一讲:大公无私和上善若水

 杉乡文书阁 2021-03-16

现在我们来看第七章,我们从道家的学说,从老庄的眼界来看,他们与儒家思想有一定的差别,儒家是牢牢的盯住“社会”这个范畴,而道家的眼界似乎是要看得宽一些,它除了社会范畴之外,着眼点更多的放在了自然、天地和“道”这个范畴上。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长地久,不知道大家对这个有什么感觉?平日我们去感觉过天长没有?去感觉过地久没有?我们在感觉天长地久的时候,反过来感觉过自己这个存在没有?感觉过自己的生命存在和精神存在吗?这是一个对比。当我们到高原,到崇山峻岭之中时,到雪山顶峰、林海深处走的时候,面对壮观的大瀑布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有多么的渺小,自己心里有一种崇高的感觉就出来了,崇高的美油然而生。实际上这是对天地长久所显示的崇高,所显示的神圣的敬畏之感。这种敬畏是一种美感,而不是我们平日打麻将的感觉。

平日我们要有一种自己对人生、对自然、对宇宙的敬畏感,现在的人是很少有这样的感觉了。反过来,我们真正抽一点时间,离开这个熟知的城市,熟知的社会,回到大自然,在大山、大江边上去感觉感觉;特别是在无人烟的地带、荒漠大草原去感受感受,在那个时候会有一种强烈的灵魂上的撞击感,这种撞击感说不定会对我们心灵进行一番洗涤。的确是这样,平日我们生活在社会之中,我们很少有时间来回味自己人生的目的,人生的价值,我们为什么活在这个世界上?但是道家思想就要把这个话头不断的拿出来,给我们提出来。

“天长地久”当然这仅仅是一个描述,“天”肯定是长,绵绵的无穷无尽的时空;“地”博大广阔、宽厚并长养万物。下面语锋一转,“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地也并不是可以长久,这实际上是指大道。用佛教的话来说,天地还有成住坏空,如同这次在印度尼西亚发生的大海啸、大地震一样。我们经常会发现“深谷为陵”、“高岸为谷”的自然现象。

这种感受在先秦、西周时期就有了,古人在高原看见了化石,在高山顶上还看见了有虾、鱼等等之类的遗骨,于是他们就开始设想,在很多很多年前,这里曾经是海洋,曾经是河流,现在怎么变成高山了?这就说明天地不长久。

这里说的“天长地久”是指大道,“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大家要好好着眼于“不自生”。我们要想想什么“不自生”?用庄子的话,就是自根自本,本自具足,它不自生。用佛教的话来说,一切法都是缘起,“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

大道不自生,宇宙是永恒的一,宇宙现象无穷无尽,无论它怎么变,它的总量不增不减,总量不来不去,而不论它的现象怎么变化无穷。大道也是这样的,但大道恍兮惚兮,它在哪里呢?我们还是没有落脚处,我们还是找一个代替品,这个代替品就是我们这个心。这个心又回到了“众妙之门”,众妙之门它不生。我们说现在这个时候,现在有什么呢?什么也没有。但是可以让万事万物在现在中来来去去,生生灭灭,大家好好的去体会一下我们精神中的这一点感受。当我们说现在的时候,我现在坐在这里讲课,实际上,在上课以前我的语言有没有呢,是没有的,那这些语言是从那里来的呢?

“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它可以不断的再生,它生生不已,这里并不是讲的长生不老的长生。它是不断的生,不断的涌现,不断的变化。能够与大道媲美的就只有我们现在这个念头的空灵,它可以允许无穷无尽的这些念头出入于我们这个“众妙之门”、“玄牝之门”中间生生不已。我此时一个念头来了,又去了,念头在我这个门中间来来去去,生生灭灭,这个门可以“长生”,它永远不知道疲倦地在生,永远地再生,但它自己永远处于“无”的状态,所以“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就是要把注意力提高起来,“观其徼”观什么呢?就是要观这个“长生”是什么东西?为什么要出入于此门,而且是唯此一道门呢?这个就叫“不二法门”,你要想另外找一道门是找不到的,想另外找一个道,就是走遍天涯海角也找不到。唯一可以找的就是我们这个心地法门,我们这个玄牝之门,就是这个秘密,就是我们当下这一念的清明之中,这个就是天地根,这个就是不自生。你说它生,是谁在生它?

“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为什么“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圣人之所以是圣人,他不是小人,他就是一个大公无私之人,他不以自己的思为思,不以自己的利益为利,所以胸怀天下,胸怀世界,把自己融入大众,融入社会,融入天地,融入宇宙,要有这样的精神。有了这个精神,“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我们看见的圣人都是舍己无我的人,都是利他而不是利己。

中国人为了修道都想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老子如是说,庄子如是说,孟子也如是说,都想达到一种圣人的境界,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我们在社会生活之中,要想建立关系,融洽关系,首先就要讲奉献二字,在朋友之间要奉献。我们经常能为他人作想,为他人考虑,那么关系自然就会处理得融洽。如果处处都想别人来奉承你,别人来奉献于你,那么人人对你都敬而远之,人人都离你而去,最后你什么也得不到。所以俗话说吃小亏,占大便宜,话虽然是很丑,但道理的确如此。要有舍得吃苦,舍得吃亏的这样一种精神与社会打交道,与人事打交道,你反而会得大利益。当然也不能有这样的念头,我就是吃小亏,占大便宜,也不是这个道理。但在实际生活之中,如果你处处能吃得亏,的确是你处处要占便宜。所以我们要把自己的这个小我放下,才能真正达到、真正理解到老子所说的,“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境界,孔夫子也是这样,“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嘛。

在自己的主观上,自己的固执性,自己的教条主义等等都得放下,要把小我放下,把自己的主观因素放下,你才能真正融入客观,融入环境。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正是因为它无私,才能成其大私。这也就是前面说的:圣人不仁,天地不仁,这个不仁才是大仁,这个无私才是大私。我们在平日里,如何把自己放下看破?实际上我们是很可怜的,为什么呢?因为永远都超不出自己这张皮的包裹,我们的思想,我们的作为,我们的喜怒哀乐,包括我们的思维内容,统统如此。

本来我们这个思想是很活跃的,可以说是至大无外的,包裹天地的,什么都有。但是在平日,我们习惯于自己几十年的生活习惯的陶铸,性格固化了,思维模式固化了,人际关系固化了,要想超越这种固化,超越自己所形成的命运的轨迹,或者是思维的轨道,那真不容易。如果超越了这个轨道,我已经是非我了,已经焕然一新了。但是我们平日习惯于被自己的主观封闭得死死的,钉得牢牢的,你真的要想焕然一新,别开天地,进入另外一种思维境界,给自己开辟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情感空间都是非常艰难的。为什么呢?因为都习惯于原有的生活轨道,习惯于原有的生存轨道,人说起来还是可悲的。

但是如果做得到这一点,如果能“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就是舍得把自己掰碎,战胜自己,那么这样就会另有一番天地,另有一番景象。要敢于挑战自我,首先就要把自己的“私”字挑去。这种固化和僵化的笼罩,实际上就是自己的私,这个私并不是狭义上的“私”,而是几十年的那种所谓的片面性、局限性、个体性对自己的束缚。超越了自己的局限性、狭隘性和个体性,就达到了一种普遍性,这个普遍性就是一个“公”字。达到了“公”的境界,也就达到了“天地不仁,圣人不仁”的境界,你就能达到一种通,无碍的通过和通融。

今年初我在讲周敦颐的《通书》时,反反复复的讲了这个通字。这个通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这里有车的人经常会叫苦,一会儿又堵车了,为什么呢?道路不通,就会有痛苦。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则广告也听得很熟了。开车的人,道路畅通,心情就愉快。做生意的老板,自己的资金能够畅通无碍,那真的是舒服至极。当领导的政令能畅通,那多好呀。

这个“通”字奥妙无穷,通则无碍,没有了障碍。大家想想无障碍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无障碍是一个极大的胸怀,要达到无障碍,肚皮的内容就要大,你必须要把小我放下。有人肚量像针尖那么大,就太可怜了,鼠目寸光,你自己眼睛放不大,你肚子内容就只有那么多,只有一个很小的我在里面,这个我生活起来也痛苦,那么你的智慧也很可怜。

智慧从哪里来?智慧从大的因缘积聚中、梳理中得来,你有大的肚量,你才会有大的内容,有了大的内容,你才能理顺大的因果关系,你才能得到大的智慧。最大的智慧是明,所以说:“公生明”。公是心公,公就能生明,光明就是智慧,私心很重的人就没有什么智慧,整天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盘,哪里来大智慧呢?只有把自己放得下,不带己见,不带私心杂念的人,才会有大智慧。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事不关己,关己则乱”,都是说把自己放进去以后,智慧就受到了蒙蔽。

“故能成其私。”成什么私呢?成圣人,圣人也是私,清官也是私,你成佛做祖当神仙还是一个私,不过这个私心与酒色财气的私是有本质区别的。因为这个私是大公,它以大公为私。所以看《老子》第七章,“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我们要反复体味其中的妙趣。我们读书,特别是读圣贤书,切记不要玩弄文字游戏。有些人在哲学上谈,有些人在文献上谈,那是学者们的专利。我经常讲,这个龙江书院要搞成一个讲修养的场所,我们不是在这里拿文凭,也不是拿职称,而是通过书院提高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生存的能力。我经常讲,要美化我们的道德,要优化我们的智慧,要强化我们的力量。

美化道德,多看看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是有好处的。优化我们的智慧,多看看老子的东西是有好处的,反反复复的去品其中的滋味,使自己开窍;如果读老子的书都不能开窍,就像孔夫子说的那样,“朽木不可雕也”,就很麻烦了。

从什么地方开窍呢?众妙之门、玄牝、谷神这些都是开窍的地方。但开窍并不是在这里养丹,这里也不是道观,没有八卦炉,我们也不炼丹,但是就要在我们生命本身上,在我们精神自身的地方把这个天地根找到,把玄牝找到,把众妙之门找到。

老子在这里给大家说了一个技巧,就是后其身,就是无私,这个我们要反复的感觉。障碍自己的是什么?自己最大的敌人是什么?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有人在网上提出:“中国最大的敌人是谁?”中国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美国不可怕,俄罗斯也不可怕,日本也不可怕,印度更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的病患难除。

作为我们个人来说,最大的敌人是什么?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自己的惰气,自己的酒色财气,自己的种种贪嗔痴等妄想、偷心。这些莫名其妙的、不健康的、不正常的心理把自己二十四小时的时间占得满满的,我们自己想想是不是这样?自己有几个时候是认真投入工作,认真在道上进行学修?自己真正面对工作的时间、不打小算盘、不起偷心的时间有多少?我们如果把私心杂念放在一边,真正用心在道上、用在工作上的时间有多少?真是很可怜,不可细算,自己就会脸红的,包括我自己。

关键是自己打小算盘的时间一定要少,当我们不打小算盘的时候,大智慧就开始发芽了,不打小算盘并不等于我们的大智慧就来了。我们长时间不打小算盘,让大智慧生根发芽,多给它一些养料,它就会开花结果,真正的长成一棵长青不衰的智慧之树。然后把这棵智慧之树变成智慧之林,那就可爱了。这一切的着重点就是要把我们私心放下,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所以《道德经》第三十三章里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自胜是自己战胜自己,自己战胜自己的哪些方面?自己的弱点太多太多,说不清道不完。如果要说自己的长处也是想怎么说怎么有。关键的是如何补自己的漏,把自己的弱点缺点解除了,一言以蔽之,破私。把这个小我击倒,大我才出得来。我们都被私心、小我这个外壳牢牢地封闭着,要敢于把它消灭掉,真正的智慧就出来了。这个出来以后,“故能成其私,”大丰收,天地万物都可以打包,全部收到家里面慢慢的享受,那个多舒服呢!下面看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这是很多人都很熟悉的,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大众汽车的广告中也有“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等等这一类的广告;很多企业家、很多高级公务员也经常讲“上善若水”;但是我们怎样感觉,怎样理解,甚至怎样去实践、运用“上善若水”这样一个崇高的理念呢?

“上善若水”实际上不是一种理念,它是一种操作,一种行为。我们要使我们的工作能力、生存能力达到“上善若水”的这样一个火候,那的确是需要超一流的功夫!用金庸小说中的话来说,就是超级武林高手。为什么要“上善若水”呢?怎样才能“上善若水”呢?在老子《道德经》里也就只有不到三十个字的文字是非常生动、非常深刻地描绘了“上善若水”的这样一种感觉。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我们想一想,如果地球没有水将会怎么样?我们再想想火星、月亮上如果是一片死寂,是一片荒原,又会怎么样呢?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没有水。地球上的水危机问题是愈来愈严重。在成都由于有都江堰,我们的这种危机感还不是很强烈,但这只是针对成都而言。如果乘火车到北方去,去北京的话,沿途要经过黄河,过了黄河以后,基本上是看不到一条河里有水的,想想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呀。

如今黄河只有像成都锦江里那点水在流,尽管这两年没有了断流,但还是非常可怜的。想想如果一件草没有了水,一颗树没有了水,一亩庄稼没有了水,整个生物界没有了水,那就更没有生命的存在了。水对整个生命系统是无偿的、无私的贡献。如同上次我提到的一样,在小孩子的《脑筋急转弯》书中提到“什么东西愈洗愈黑”?水愈洗愈黑。是的,它把其它的东西洗干净了,却把污垢留给了自己。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它争什么呢?它不与任何人争个什么,它也不去挣什么钱。我们不停的向大自然索取水,但水它并没有收取我们任何的费用,收费是人在收费呀!人控制了水资源,人向人收取费用,水并没有收取它自己的费用。“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如果让人往低处走,他是不会同意的。今天要降他的工资,降他的级,他就会跳到八丈高的地方去,甚至会动起刀子来。为什么呢?人是想往高处走,而水是往低处流。为什么呢?因为水的天性就是向下。

为什么它能向下呢?我们来看看一首古人的诗。这首诗很有味道,是对水的一种赞叹。对水的精神的一种赞叹。“穿云迸石不辞劳”,天上飘着的云,如果变成水的时候,能够水滴石穿,水是永远不知道疲劳的。为什么会不知道疲劳呢?“大抵还它出处高”。水尽管是往低处走,它为什么会往低处走呢?因为它出处高。

大家都知道青藏高原是亚洲的水塔,如果没有青藏高原,能有长江、黄河吗?能有嘉陵江?能有怒江,能有雅鲁藏布江吗?能有印度的恒河吗?没有。所以它是亚洲的水塔。整个亚洲的水可能70%都从中国走过,都源于青藏高原这里。“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这是古时候一位和尚写的一首见道诗,据说是唐宣宗皇帝当小和尚的时候写的,当时他受到了唐武宗的迫害,自己还出家当了一段时间的小和尚,能写出这样有气势的诗句,当然是有天子的气派才行。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这样的气势,一方面看到水是柔弱无骨的,但是水有它自身的力量。大家都知道三峡大坝建成后,每年的发电量是一千七百多万千瓦,那个力量是不得了的。另外在禅宗里有一则公案,当年仰山和尚和沩山和尚在一起栽秧田的时候,沩山和尚对仰山和尚说:“你那个地方高了点,要把它放平一些。”仰山说:“师父不对,是你那边高了点,我这里低了点。”沩山和尚说:“你这样说是不行的,得站在中间看,看看到底是哪一边高?哪一边低?”仰山和尚说:“不站两边,也不站中间。”沩山和尚又说:“那么我们就把水引过来,水能平物,看看水往哪个方向流就知道哪个地方低,哪个地方不平。”仰山和尚回答道:“这样也不行,水有它自己的一个特性,是高处高平,低处低平。”水在高处的时候,它也能平;在低处的时候,它也能放得平。它总是有一个规则,只要机会来了,出路便有了,它就可以奔向大海,这就是水的执着精神。

正如这首诗写的一样:“穿云迸石不辞劳,大抵还它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人就要有这样的精神,要有水的执着精神,不归大海不甘心的这样一个精神。它能“几于道“,大道无方,大道无相,大道无名。水就是这样,大家想想水的相是什么呢?既可以成云,也可以成雨;既可以成为九寨沟秀美的仙境,也可以成为黄河的那一沟黄泥水;它可以是甘泉,也可能很苦涩;它可以沸腾,也可以坚如钢铁。看看北极、南极上那种冰川的力量,如果喜欢攀登的人到了冰川,就可以看看冰川的力量,这还是水的力量呀,它可以把山崖岩石这样坚硬的物体都凿出一个河床来供它流动。水的力量的确是非常的伟大。

作为人来说,我们就要效仿水的这样一种智慧,效仿水的力量。因为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之说对水有所赞叹,对山也有所赞叹,“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是与智者联系在一起的。

大家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欧阳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政治家,还是苏东坡的老师。那时他是主考官,原本苏东坡应该中状元,欧阳修怀疑那篇文章很有点像他的学生之作,结果就屈居第二。

《醉翁亭记》里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表达了一个仁者和智者的胸怀。我们应该有仁慈之心,另外一方面我们还应该有一种智慧的灵动。这个智慧的灵动就应该像水一样,随方就圆,不可遏制。水是善的,人人可以侮辱它,牛马可以践踏它,蛆虫可以在它身上爬,它却毫无厌恶之心。但当它发怒的时候,像毛的那首词中写到的一样:“夏日消融,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大家可以想想在1998年发生的那场洪水,水的确是有那种气势,这就是水的力量。

李世民与魏征讨论问题的时候也曾说过:“人君好比舟,人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这也就是水的力量。所以我们不敢去侮辱它,不能去侮辱它,不能去侵辱它,反而要敬重它。我们离不开它,而且还要仰仗于它。我们就是要看到水的力量,水的智慧,也就应该要注意下面几点。

“居善地”,大家都知道中国有一个传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就是需要把三个方面都坚固起来。“居善地”,我们怎样“居善地”呢?什么是“善地”?水的“善地”就是向下。如果你把它制约起来,把它管制起来,那么有一天它发起威的时候,后果是很可怕的。什么是我们的“善地”呢?

在《易经》的《谦》卦里就谈到谦的力量,谦卑的力量,这就是我们的“善地”。如水之走下,天尊地卑,知崇理卑。如果我们谦虚、谨慎,那么这个就是“居善地”。当然周边的环境也很重要,我们的安全度自己也要把握好,要把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把握好,不能把自己放在危险的地带。买房子择风水是择善地而居,“孟母三迁”是为她的儿子择善地而居,选优秀的生活、工作环境也是择善地而居。人们谁愿居于不善不吉之地呢?交朋结友同样要“居善地”,与那有仁信忠恕修养的人交往,肯定比那些不仁不义的交往愉快,并吉祥得多。我们在生活之中、工作之中要“居善地”,一定要看到这点。我们的安全地带在什么地方?怎样才能使我们不受伤害?有的人不自觉的进入了危险的地带,结果后悔也来不及了。怎样才使自己不进入危险的地带呢?那么大家就要善于去观察,善于去分析了。

“心善渊”,心是我们的思维器官,也是我们的智慧之本。“渊”者空虚也,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放得空灵一些,不要装得满满的,装得满满的也是犯错误的根源。要常常使自己的心处于空灵的状态,而不是一种骄慢的状态。只有空灵状态,才能产生出妙处来。用庄子的话来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在平静的水面,我们才能善照,才能明辨事物,观照事物,我们的心应该像一潭止水一样,“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要达到神闲气定,不妄动心志的这样一种状态,那么我们的智慧就会层出不穷。

“与善仁”,要像水一样,善于给予不收回报,具有这样的奉献精神。但“与”也不仅仅是给予,也是交流的意思,所以老子并不是完全没有原则的去批判仁义,他也是把仁义提得很高的。“与善仁”我们要以仁作为一种善巧,或者在善巧中达到仁的境界。

大家要好好咀嚼这个“善”的味道。我们为人处世,举心动念,善还是不善?这个善是作动词讲的,可以说是灵巧、方便、智慧、妥贴的意思,要达到这样的状态。

“言善信”,与人交而无信乎?这个信是五常之本。如果一个人没有信,那仁、义、理、智都谈不上。水就是很讲信用的,如果它到了一百度,肯定就会沸腾汽化;如果到了零度,肯定就会结冰;犹如到了雨水季节的时候,老天爷总要下雨的道理一样。人与人之间能不能做到像水一样善于无私的奉献同时又讲信呢?唐代李益有诗曰:“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潮水都有信,都讲究信誉,人岂能无信?但这个信要善信,也不能傻乎乎的信。怎样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让自己的承诺达到一定的适度,量力而行,而不超越自己的能耐的半径呢?如果超越了自己能耐半径的信就叫无信。

“政善治”,当领导的就应该注意了,怎样叫“善治”?所谓“善治”就应该像水一样,因病施药,不能固守偏方,也不能犯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等等这方面的错误。要契时契机,因时因势,与时俱进,这个就是“政善治”的一些说明。在老子的八十一章里,有很多地方谈到善治的一些政治智慧、政治技巧,我们这里就不必多说了。

还有“事善能”,我们怎样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主观和客观和谐,并在和谐的前提下驾驭相应的局面和相应的环境,这就需要“事善能”。我们学习《道德经》,如果把它当成是一种炫耀,自己会背几句,还可以讲几句,那样行不行呢?当然不行,因为最后还是要落实在“事善能”上面。我们做事情要考虑到能不能给自己提供动力,能不能给自己提供智慧,别人不能完成的任务,别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自己用老子的智慧来启迪自己,就可以把别人难以完成的任务、难以完成的事业做成功,所以是“事善能。”

“动善时”,这里是讲契时、契机;我们讲“与时俱进”就是要讲究时。我也反复说,在《易经》里是很注重时的,《易经》有十几个卦的相词里说:“时之义,大矣哉,时之用,大矣哉。”什么是“时”?也就是形势,也就是机缘。我们要看到大势所趋,要看到机缘所在。如果你看到了大势所趋就看到了机缘所在,还要看到事物发展的环节,那几个关节点就是“时”。

中国人讲“时”是很笼统的,很朦胧的概念。如果把它铺展开来,那就是一个很微妙的东西。“动善时”,国民党的时候应该做什么?共产党的时候应该做什么?五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又应该做什么?现在又应该做什么?所以“动善时”,一定要认识到这个时节因缘。在老子里面是“不知常,妄作凶”,不知时也凶。我们要看到“时”带给我们的一个警示,环境、条件、机缘和它的这种阶段性,它的因果性,它的归宿以及围绕在其中的吉凶祸福。

“夫唯不争,故无尤。”如果一个人要去争个什么,很快的就有了是非。如果去争就有对立面,有了对立面就有了是非、荣辱、胜败、成毁等等。只要你不去争,那什么事情都没有了。如《菜根谭》里说的:“我不好名,谁能损我,我不好洁,谁能污我。”既然我连名都不要了,还有谁能威胁我呢。关键是“夫唯不争”,怎样才能做到自己不争呢?

我们的念头动了,难免就会有是非之心、取舍之心,大家都知道道家里讲“无为而无不为”。首先能不能做到“无为”,“无为”的一个前提就是“不争”,这是一个理念,更是一个功夫。平日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只要念头的阀门一打开,是非取舍之心就出来了,是非取舍之心就是争。能够做到“不争”吗?不能。如果要做到“不争”,就要对自己的思想观念、世界观、人生观进行易筋洗髓,开肠破肚,彻底地清洗一番之后,才会达到这样一种“不争”的修养和涵养。如果有了这样的涵养,可以说是妙用无穷。不要只看见它“不争”,有的时候往往“不争”就是大赢家,有的时候争就输了。

在机关里面,如果有一个科长或处长的职位空缺的话,看看下面的人往往是争得头破血流的。历史上这个方面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在《汉武大帝》中,主父偃就是一个例子,李贺《致酒行》云:“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汉武帝就要借他的手来杀诸侯,先把燕王弄死后,又封他为齐国的宰相,结果他去了以后把齐王给吓死了,这样一来引起了各诸侯国的不满,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弹劾他,最后汉武帝还是把他给杀了。

去争就会在是非之中,有的时候机会来了,也许你会处在上风;有的时候,也许你会处在下风。因为你不是是非的最终裁判者,我们都是处于被别人裁判的境地,你不能成为最终的裁判者,更不能成为最高的裁判者,如果去争,当然是有输有赢的,如同麻将桌上永远都是有输有赢;但是没有永久的赢,也没有永久的输。如果我们想永久的赢下去,怎么做呢?只有“夫唯不争”,大家好好去体会体会吧。

在人与人的关系当中,特别是在机关单位之中,在企业的同行之中,也不是排除竞争;但只有“不争”才是最妙的竞争方略。什么叫“无不为”?就是“不争”。但是首先要把自己这张嘴管好,要把自己的眼睛管好;如果看别人不顺眼,眼神一动别人就会知道的。怎样把自己的表情管理起来,关键是要把自己的心管理起来,使自己的心没有是非,进入无是非的状态,这个就是功夫;所以《菜根谭》里面说:“此心常放得宽平,天下无缺陷之世界。”这个也就是“上善若水”,我们怎样使自己的修为真正做到“上善若水”这样一个火候呢?大家好好的去体会吧。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