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平之战秦军60万,为何人口2亿的明朝,打满清凑十几万都难?

 剧透历史 2021-03-16

喜欢历史的朋友们会发现一件事儿,越往前的朝代,打仗时兵力越多,动不动就是几十万。就拿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来说,这场赌上国运的战争,赵国出动了45万,秦国一口气也押上了60万!

可越往后的朝代,明明人口更多了,生产力也更为发达,打仗时的兵力却反而越少。比如明朝的萨尔浒之战,出个十几万人都费劲。满清八旗军入关,东拼西凑更是只有11万,真够捉襟见肘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反常的情况呢?原因在于两个历史阶段的军制不同。春秋战国是类似全民皆兵的“征兵制”,明朝中后期则是军队高度专业化的“募兵制”。

根据现已出土的甲骨文、青铜铭文、竹简、木牍等古籍记载,早在夏、商、西周时期,当兵还是一项贵族化的权利,是奴隶主和平民才能享有的特权。

奴隶主贵族好理解,有身份有地位。但这里的平民,可不包含数量较多的乡野农民和奴隶。所以这两类人加起来,占当时社会人口的总数比例不会太大,当时的军队规模还比较小,所谓的“千乘之国”,大体也就10来万人的军队。

西周规定,“国人”男子20岁开始服力役和参加军事训练,30岁授兵器充当正卒,60岁退兵器免戍。

正卒啥意思呢?是指正式兵员,每户出1人,家里其余男丁是预备役。但奴隶例外,奴隶没有自由,是奴隶主的财物,不具备当兵的资格,就算跟着去打仗,也被视为奴隶主的一部分,本身不被计入兵力。

春秋中后期,各国相继改革田制和军制,打破奴隶不准当兵的限制,把兵役扩大到所有男丁。战国时期分得更细一点,各诸侯国普遍实行郡县征兵制,按郡、县、乡、里等行政体系征集境内丁壮为兵。15至17岁开始服役,60或65岁免役。

以秦国为例,国内17岁的男子必须向官府登记,申报姓名、年龄、健康状况等,称为“傅”。傅籍后,随时应征,直到60岁。

换言之,这是全国皆兵的模式。君主一声令下,不管此前是农民、商贩或小手工业从事者,都得放下手里的营生奔赴前线。战争规模小,或许会三丁抽一或给家里留个男丁,若是战争规模大,家里有可能只留老弱妇孺。

1975年,湖北云梦县出土了一个战国时期的木牍家书,是秦国士兵“黑夫”和“惊”写给哥哥“衷”的,根据信里的描述,咱们可以知道黑夫和惊在外打仗,兄弟俩还分到了不同的部队,刚刚才相聚,而衷在家务农,照顾一家老小。

无论是一家抽两个男丁还是一家只留一个男丁,这都意味着庞大的兵员。而黑夫写信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和兄长嘘寒问暖,是让家里赶紧给他们寄点钱过来,还叮嘱母亲给他们做几件夏天穿的衣服。

黑夫用语十分有趣,说自己跟一个叫垣柏的人借了钱,如果家里不寄钱来,他“即死矣”,在木牍上连刻了三个“急”字。

黑夫的信件,反映出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从军是没有军饷的。按照秦法,立下战功会有爵位和物质奖励,平时可能只管饭,连衣服都不管,等于是将一大部分军费压力转移到了士兵身上,朝廷可以节省下来这部分钱,继续武装更多的军队。

这样一来,诸侯们打仗时能动员的兵力自然很多,以至于长平之战,赵国投入士卒约45万,秦国则动用了约60万兵力。

可这些兵,并不是现代意义上训练有素的专业化士兵,平时就是扛锄头的普通老百姓,身不强体不壮,军事素养也不会很高。到了战争后期,秦昭襄王甚至征召了一批15岁的娃娃兵!很有即便攒炮灰、堆人头,也要怼死赵国的味道。

后来人们发现这么打仗是不行的,兵员损耗和粮草损耗都太大,最关键的是战斗力低下。于是便考虑起了走精兵路线,开始采用专业化的募兵制。

最早通过募兵方式组建的军队,是春秋时期的魏武卒,在吴起的率领下历经64战,夺取了秦国黄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巅峰时期从无败绩、冠绝天下。

募兵制和征兵制的区别很大,征兵制是国家要求国民按照义务强制性服兵役,募兵制是国家以出钱雇佣的形式招募士兵。说白了,征兵制没有军饷,募兵制一定要发饷,职业化程度更高。

明朝前期,采用的是独具特色的卫所制,皇帝独揽军事大权,全国要地设立卫所,军户世代相继,给养由本卫所的屯田提供。也就是说,士兵所需不是来自于朝廷户部拨款,而是屯田所得,类似于自给自足。

不得不说,这种方式比传统的征兵制和需要花大钱的募兵制都优越。而且,除大量军屯外,还实行商屯作为补助手段,由商人在边地募人垦荒缴粮,以补充军粮。

可再好的政策也怕被下面想出“对策”,明朝中后期,大批屯田被豪绅、将校侵占,商屯亦因“开中法”遭破坏而废。士兵们生活无着,大批逃亡,卫所制逐渐崩溃。

此后,明朝采用募兵制。凡是战斗力较强的军队,基本都是招募而来,比如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戚家军、俞大猷的俞家军等等。这些军队的数量通常不大,少的几千,多的几万,但是明朝后期灭倭寇、打蒙古人全靠他们

但是,养兵耗费实在太大,募来的士兵越多,国库越空虚。到萨尔浒之战时,明朝人口上亿,理论上可以招募更多的士兵,但朝廷不敢再招,招来了怎么养?崇祯都已经穷得穿打补丁的衣服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萨尔浒之战的失败可不是因为兵力不够,后金出兵约6万,明军有11万,几乎是后金的两倍,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就这还吃了败仗。

而战败的原因之一,是财政吃紧,粮饷未准备充足,致使士卒逃亡。所以,明朝不是出不了人,是出不了钱。钱要是到位,再来几十万都可以,还能顺便解决这些人的吃饭问题,减少社会矛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