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标题

 常熟老李jlr5mr 2021-03-17

【看苏州专稿文/龙美娟、视频/姚轶】

“我要喝盅红酒,不要拿走它。”

初次见到著名篆刻艺术家归之春,

正逢他在吃午饭,喝着红酒,大口吃肉,

精神焕发,和我们谈笑风生。

完全想不到他已是99岁的老艺术家。

从16岁第一次拿起刻刀那天起,

80多年来,

归之春潜心于书法、古文字

和篆刻艺术的研究和创作,

同时撰写了多部著作。

哪怕进入期颐之年,

他仍笔耕不辍,刀石寄情。

问及长寿的秘诀,他狡黠一笑:

热爱你所做的事情,

并享受过程,让自己保持忙碌。

“不老翁”的规律生活

初春的某天,我们来到常熟。归之春的家,隐藏在老新村,离一条小河不过数米,沿河的柳树发了新芽。

从河边转角到院子,看到一位银发老人正在院子里大展拳脚,时而闭目抓握、屈肘挟臂,时而两腿下蹲、轻灵如鹤。

“归老!”“归老,您这是在练五禽戏啊!”我们和老人打招呼。

不过,老人却对我们的呼唤“熟视无睹”。

等待了15分钟,归之春笑哈哈向我们道歉,“不好意思,我在练自创的拳,练了几十年了,练拳的时候不能开口说话”。

归之春说,他是弄篆刻的,和刀、石打交道,手是最重要的。如果控制不好力道,石块会打滑,刻刀就会直接划到手上。说着,他展开自己的双手,只见右手的食指上,结了一层厚厚的茧子。这是他长期从事篆刻留下的印记。

“我这套拳法吸收了《易筋经》、华佗的五禽戏,可以强身健体,防治疾病。”归老一脸骄傲地说,今年是他的白寿之年,快100岁了,手还很灵活,一点都不抖。

归之春的生活简单而有规律。每天早上六点练拳,八点准时出门去茶室喝茶。也因为常去,在那里认识了不少朋友,可以边品茗边聊天,并以此开启自己新的一天。

茶室里,归之春和老朋友们看报、谈天说地,这些老朋友中,有医生、化学工程师、退休公务员。

“归老的长寿,我觉得主要是生活规律、心态平和。”归老的茶友、常熟市二院退休医生陈小鹿说,和归之春一起喝茶20年,从未见过他发脾气,他常把“知足常乐”四个字挂在嘴边。

红酒、新闻,是篆刻的灵感源泉

在茶室泡上2小时,归之春和茶友告别。

我们和归老挤在黄包车上。一路上,他像自家爷爷一样,述说起归家的历史、常熟的文化。

“看到那个塔尖没,常熟的地标之一——方塔,也是常熟十八景之一。”黄包车途经老街,归老抬手指了指正前方,早些年他就拿起刻刀,将常熟的十八景都刻在石头上。

问及因何与篆刻结缘? 归之春说,接触篆刻,纯属偶然。16岁时,邻居家开了间小酒肆。有一天一个流浪艺人,在酒肆为他人刻印。年少的他觉得好奇,便凑在旁边看热闹。

(年少时的归之春)

“本来一块平淡无奇的章料,经过刻章人刻刀的雕琢,很快,便能成为一方美观实用的印章,印上那些文字线条,实在太美了。”归之春回忆说,他越看越入迷。回到家,翻看《康熙字典》,用刻刀在旧章料上刻了自己的学名。拿给流浪印人看,竟意外得到了“这是铁线篆!刻得不错!”的评价。

深受鼓舞的他,变得痴迷起来,一有空,便找来章料,刻个不停。

刻刀,一拿就是80多年,篆刻了约2万方章。

故事说完,到家了。厨房里,飘来饭菜香。归老的小女儿归俭将热在锅里的甲鱼、爊鸡、青菜、胡萝卜端上桌。

“我要喝一盅红酒,不要拿走它。”坐在小方桌旁,叮嘱女儿温酒,一边打开电视,调到新闻频道,享受午餐。

归俭说,父亲喜欢午饭喝几口小酒,要两荤两素,晚餐则很简单,“早些年是喝白酒、黄酒,现在喜欢喝红酒,中午总要喝个二三两”。

而午餐时间看新闻,也是归之春的生活习惯。他坦言,不看新闻,篆刻就没有灵感。

说着,他从书房,拿出一枚红船印章

从南湖起航的'小小红船’到新时代劈波斩浪的'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是一部恢弘的史诗。”归老说,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反复思考后,他决定亲手篆刻这枚“百年之庆”的印章,以此表达对党的感恩之情。

刀石传情:活到老,学到老

下午两点,归之春的书房——二春草堂的台灯亮起。

这间不大的书房,三面环书,一面是书桌。这里也是归之春给自己留下了一方安静之地。

端坐在书桌前,拉开抽屉,拿出自己收藏的“宝贝”,继续对“百年之庆”进行加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些刻刀、锉刀、铁锤、凿子都是我的'老朋友’,一直陪伴着我。”归老淡淡一笑,有的刻刀从16岁就跟着他,石质、木质、象牙、牛角、翡翠等各种材质,他都刻过。

归老说,制印一定要有严谨的态度和不怕难的精神。因为篆刻艺术“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如果创作不严谨,就难有好的作品。像这枚红船印章,刻印前先要查字,既要保证入印文字的篆法准确,还要考虑字与字的搭配,然后再布置章法,排好后在纸上打好草稿,再蘸上水,翻在印石上,最后再动刀。

“这个石头要转动,刻刀要对着胸口,向下用力。我现在用的是'老虞山派’方法,每个字的线条都是细的。当然,里面也有我自己的创新。”一边篆刻,归老一边介绍,他说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80岁后他坚持研究虞山派篆刻宗师林皋印风,发表篆刻历史论文《林皋研究》,开创有自己特色的印风,创作吸取金文大篆以圆点为标志的细朱文,成新圆朱文说

对红船印章进行一番精加工后,归之春拿起笔墨,练习书法,写下篆文“康乐”两字。

归老说,篆刻不能只讲刀、石,也要懂书法,研究古文字。而在对古文字的研究中,通旧学的他敢于挑战权威。

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被称为“书家第一法则”的石鼓文,在文字史、书法史、金石学史甚至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一代文学大师郭沫若的《石鼓文研究》发表后,石鼓文是秦物始成定论。郭沫若认为《石鼓》上的诗,和《大雅》、《小雅》是一个体系。

不过,归之春通过研究,他认为石鼓文的年代仍有疑意。他曾发表《论“石鼓文年代考之管见—析疑三例”》论文。此后,又发表《石鼓文三百字注》,对石鼓文原文抉疵存真,详加考释,主要是对历年来争议颇多之难字(籀文)拨开迷雾,返朴归真,给予比较精确的注释。

“老师教授的东西是死的,自己钻研的才是活的。”归老说,在30多年的研究中,他翻阅古籍,走访博物馆、考古现场,他发现郭沫若对石鼓文的研究没有透彻,于是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作品《石鼓文三百字注》。

今年,倾注归之春大量心血的石鼓文研究成果《石鼓文研究文集》,也即将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这也将打破郭沫若之后全国石鼓文研究的空白。

无私大爱:活到老,贡献到老

篆刻、书法之外,进入耄耋之年,归之春还有一个爱好——写诗。

每周,学生们会来到家中看归老,偶尔陪老师到河畔朗诵诗歌。他的学生,有60多岁的退休校长,也有机械设计师。桃李遍天下的他,更有来自法国、日本等国家的篆刻爱好者。

“我们既是来陪老师,也是来'交作业’的,刻得不好老师要一笔一画来指导。”常熟尚湖中心小学退休校长李超说,向归老学习篆刻的6年,让他感受到了篆刻的魅力,而老师对艺术的严谨、追求,更是他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年初,归之春还收到了一名95后南京艺术学院学子的拜师贴。

问及百岁之年为何还招收篆刻徒弟?归之春说出自己的心声。95岁之前他长期担任常熟市老年大学的特色老师,他手把手、耐心地将虞山派篆刻技艺教给学员;他也一次次走进校园,用他的作品,让孩子们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他想启发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去接触、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归之春说,篆刻艺术,以刀为笔,以石为印,方寸之间,极尽灵动之妙思、纵横之章法和朱白之巧配。一方印,就是一则故事。

我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要有长远的目光和钻研精神,不能仅仅停留在自己会刻或者教会徒弟会刻的层面上,只有不断寻求突破,才能让虞山印派更好地发展下去。”归之春补充说。

归老的书房里,有几个大红盒,盒面上细致地贴上标签,《毛泽东诗词印谱》、《西冷八家·名师印谱》、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

这些印章,他并不打算留给子女,而是捐献给国家。

“我的祖上曾抗击倭寇,爱国、贡献一直是我们归家的家风。人活到老学到老,还要贡献到老。”归老说,早在1950年他曾在《新苏州报》上发过一篇《金石篆刻要为人民服务》的文章,金石篆刻要为人民服务,这是他的初心,到现在100岁,他还要继续,为人民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