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才能做到情绪成熟?

 吕杨鹏 2021-03-18

自从上次去Denver滑雪,在书店里无意间看到了Yung Pueblo的诗集'inward' (向内),就开始订阅他的ins和newsletter。每一次推送都有关自我疗愈、爱和成长,每天几分钟的阅读时间都能有类似冥想一样的体验,感觉内心格外的平静。

Image

Image

最近一期newsletter讲了【情绪成熟】的四个阶段的四个阶段,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情绪成熟】是一个长期的修炼过程,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特定的“情绪图谱”,因为我们人生的一些经历、大脑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会容易对某种特定的情形感到剧烈的情绪变化。

如果仔细观察的话,我们一生中经历的大部分负面情绪,都可以追溯出相似的模式和源头。所谓情绪成熟,或者说精神上的成长,就是逐渐让自己跳出这种习以为常的模式,获得更多的内心平静。

这种练习大概分为四个阶段:觉知(self-awareness)、不反馈(non-reaction)、共情(compassion)、和成长/疗愈(growth/healing)。



觉知

觉知就是意识到情绪的产生,比如说【我在生气】这件事情。

这一点看起来简单,但从产生情绪的杏仁核到身体的中枢系统有一个“快速通道”,但我们立刻就想在情绪的驱动下去作出反馈。

所以我们常常会注意到的,不是【我在生气】这件事情,而是【我生气了,所以我想xxx】这样一个由生气的情绪引起的,身体本能想进行的操作。

拥有觉知,就是先意识到情绪的存在,将情绪和反馈相分离,不迅速踏入大脑习惯性的反馈陷阱。



不反馈

第二步不反馈,就是养成一个遇到情绪立刻让自己进入暂停模式的心理习惯。接受情绪的存在,不立刻想着去逃避、发泄、或者想办法解决情绪。

我和昱辰曾经约定过,以后每次两个人吵架开始陷入情绪里时,就立刻停止沟通,以防自己本能地去继续激化自己和对方的情绪。然后两个人各自去冥想五分钟,再回来继续对话。

这个“暂停“的过程不是对问题冷处理或拖延逃避,而是打破那个情绪-反馈的大脑通路,让自己可以去拥有新的情绪惯性。

在情绪上头时强行暂停是很难受的,我能感受到大脑里有一个声音在不停描述当前的场景,给我许许多多我应该继续生气的理由。

情绪和认知是互相绑定的,激烈的负面情绪为了正当化自己的存在,会改变我们的认知视角,重新叙述眼前的故事。人类整个种族都是找借口大王,最会用讲故事来给自己的情绪包裹种种大义凛然的外衣。

所谓的【不反馈】,就是停止大脑的借口和叙事,意识到在杏仁核被激活时,我们看世界的视角是扭曲的、不客观的,很容易”越想越生气”。

闭眼、呼吸,不停地观察那个情绪,它带来身体上的、心灵上的感受,不去做任何事、说任何话、或让大脑产生任何故事,每次情绪上头时坚持几分钟,就能逐渐摆脱它的巨大影响。



共情

第三步,共情。当能做到觉知和不反馈之后,情绪的瞬时冲动被切断,就好像凹凸不平的山地在一场大雪后变得洁白平滑一样,可以体验新的可能。

这种新的可能,就是去彻底接受一种截然相反、本来站在自己的小我“对立面“的叙事,然后去产生与那个立场相对应的情绪。

叙事/认知和情绪是相伴相生的。每次出现一个负面情绪,我们都能找到理由来解释“我为什么应该不高兴”,这种解释反过来又会给情绪的持续存在输送能量。只有在能做到不反馈之后,我们的大脑才可以去想象一种截然不同的叙事,并真的去理解别人的立场。

比如说在工作中跟同事起争执,两个人各执己见,一个人焦虑不安拼命催促,另一个人觉得对方指手画脚心生反感。共情,意味着不仅仅是理解对方的叙事,更是全身心的将自己浸入到对方的叙事中,焦虑的人体会到那种被催促的压力,不耐烦的人体会到了对方对项目进展的担忧。

只有当我们能从对方的情绪中走一遭之后,真正的交流和沟通才能成为可能,我们也才真的能回过头来消化掉自己之前的情绪。深切的感知到,它其实也没那么重要,自己并不是一定要跟着它跑。

共情也包括与自己的共情,有时不断循环的负面情绪来自己对自己的某种认知,比如说觉得自己注定是个失败的人、不受欢迎的人,在第三个阶段,可以让自己重新建立起对自己的叙事,相信自己可以完成一切,可以在人际关系中找到力量,在新的叙事里重新获得一种信念感。



成长/疗愈

最后一步,成长和疗愈。当重复几次前面的觉知-不反馈-共情的步骤后,大脑才能逐渐拥有新的情绪图谱,那些曾经一碰就痛、一点就炸的情景,变成了舒缓的草原。

到达最后一步的标志是,你会发现针对同样相似的场景,你产生的情绪反馈不一样了,或者说你第一次拥有了“选择“。你可以回到过去的那种叙事了里,陷在一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情绪里出不来,也可以选择去相信一个新的叙事,拥有新的积极能量。

这四步其实单独说起来都很好理解,但真的启发我的一点是它们的顺序。的确是要一步步走完觉知-不反馈-共情,才能迎来最终的疗愈。

没有觉知便谈共情,很容易变得阴阳怪气尖酸刻薄,看似站在对方的立场,实则传递出来的依然是拒绝和攻击。

仅仅是不反馈也无法做到真正的疗愈,每次情绪冲击时依然能有大厦将倾的感觉。但带有积极情绪和创造性的共情,能让我们用一种截然不同的信念感来填补心里的伤口,如两股互相交融的阴阳力量,互相抵消冲淡,我们也迎来了更好的自己。

最后还有就是要给自己时间。这四步走完,对于一些执念很深、情绪图谱蕴藏了太多伤痛的人来说,可能要花小半生的时间。我们也不可能每一次都做到觉知、不反馈,共情和疗愈更是需要一定机缘才能促成的巨大心理变化。Yung Pueblo非常强调耐心,和给自己的爱。

那些在情绪中无法自拔的瞬间,那些因为执念而带来的痛苦,其实都是日后帮助自己更好成长的养料。只有见过那些“不是”的东西,在红尘里走过一遭痛过一次后,我们才能真正有动力挖到自己的心里面,去疗愈,去成长。





年轻的时候总是觉得美好的人生在于自己获得了什么,也许是知识、是爱情、是工作、是财富、是友谊、是荣誉和热闹。也很喜欢看见别人已经拥有的东西,和随之而来那种快乐的状态,而觉得一定是自己拥有的还不够多,要更加努力才行。

后来才渐渐知道,想要拥有面对人生那种永恒持久的美好与坦然,恰恰取决于我们主动选择不去获得什么,去剔除掉那些“不是”的东西。那些曾经渴望的、紧紧抓住的、不舍得放下,一想到要失去就会大喊大叫情绪崩溃的东西,其实都是精神的枷锁和负累。

不断从微小的情绪管理做起,逐渐会拔出萝卜带出泥一样把心里面很多“不是”却又在意的东西给挖出来。在一次次的疗愈中,摆脱恐惧、执着和伪装,把那个真正的自己一点点找出来。



END


Image


另外,我的新书《不负热爱:法大、耶鲁、华尔街历险记》已经正式发售,各大电商平台都可以买到。

点击图片购买,可以随机抽中我的手写新年寄语+签名版本。一共只签了100本,每一本的寄语都不同,概率很小,祝你好运。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