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的权证产品

 人生好比斗地主 2021-03-18

我们知道,期权是交易双方关于未来买卖权利达成的合约。就股票期权来说,期权的买方通过向卖方支付一定的费用,获得一种权利,即有权在约定的时间以约定的价格向期权卖方买入或卖出约定数量的特定股票或ETF。

我国目前的股票期权,是2015年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的上证50期权合约。其实,我国股票市场上,很早就出现了期权产品,这就是权证。沪深股市中,最早的权证是出现在1992年至1996年间的配股权证。首只配股权证是1992年6月“飞乐股份”发行的。配股权证是配股权利的凭证,配股是上市公司按持股比例,给予其老股东按事先规定的配股价,认购该公司新发行股票的权利。配股价一般来说,会低于股票的市场价格。当时的配股权证有A1权证和A2权证之分。A1权证是购买社会公众股的配股部分的权证,A2权证代表购买国家股、法人股的转配股。

配股权证的持有人可有三种选择,其一就是行使权利,按配股价缴款认购股票。其二是听任配股权证过期失效,放弃配股权利。为什么会放弃呢?一是因为持有人无钱参加配股或不愿对公司进一步追加投资。二是正股价已低于配股价,在二级市场购买股票比配股更合算。其三是将权证转让给别人。

在权证交易中,出现了极为严重的投机现象,比如,1995年桂柳工股价仅2.50元,转配股价格为2.60元,但A2权证价格却是2元多。也就是说,买入权证的投资者,宁愿花费每股4元多的价格,买桂柳工“期货”股票,也不愿意以2元多买现货正股。而正股价为7元左右的悦达股份,权证价格竟高达15元,并出现过一天涨637%的奇观。1996年6月,监管层终止了权证交易。

九年之后权证获得新生,2005年8月22日,宝钢JTB1权证挂牌上市,我国证券市场再次迎来权证产品,此后六年,又陆续发行了54只权证,这些权证是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诞生的。主要是由非流通股股股东向流通股股股东支付对价时附加赠送的,以本公司发行的普通股为标的证券。这种权证被称为股本权证。此外,部分证券公司被允许创设权证,这种由标的证券发行人以外的第三方发行的权证,被称为备兑权证。

按照持有人买入或卖出的权利,权证可以分为认购权证和认沽权证。认购权证的持有人,可以在约定的期限内以约定的价格买入标的股票,认沽权证的持有人,可以在约定的期限内,以约定的价格卖出标的股票。权证交易没有印花税成本,涨跌停板幅度远高于10%,可以T+0"操作,就是买进后立即就可以卖出,受到市场疯狂的爆炒。尤其是2007年和2008年,据统计当时权证份额,不足A股流通股本的5%,但2007年权证市场日均成交量,却为A股市场日均成交量的1.5倍。2008年,权证市场日均成交192.37亿份,比2007年增长了32%,为A股市场日均成交量的2倍。

由于权证是有期限的交易品种,随着大部分权证的到期,而新的权证没有再发行,权证市场迅速萎缩,2009年仅有1只权证上市,2010年没有新的权证诞生,存量权证的数量也在日益减少。2009年初还有17只权证挂牌交易,到了2010年初这个数字锐减到9只,到2010年年底,长虹认购权证彻底沦为权证市场的“独行侠”。2011年8月10日,苦守权证阵营多时的孤兵,长虹认购权证,终于走到了退役的时刻,从此,A股市场进入无权证时代。

这个时期的权证交易,恰逢我国A股市场,经历了最为剧烈的牛熊更替,发生了很多令人难忘的事件,作为这一段疯狂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我给你分享其中的三个小故事。一个悲剧、一个喜剧、还有一个闹剧。

悲剧:2006年12月18日上午11点左右,家住上海浦东的陈先生,来到上海证券报社一楼大厅,前来投诉自己购买机场权证全部化为废纸的不幸遭遇。原来12月15日下午开市后不久,陈先生以0.50元左右的价格,买入部分机场JTP1权证,但是其后该权证一路走跌,在距离收盘前15分钟时,已经跌至0.30元左右,陈先生就采取了低位补仓策略,准备在下一周再抢反弹。前后共投入资金15万元。可是12月18日开市后,当陈先生再次来到证券营业部开始交易时,才发现自己买入的机场JTP1权证已经停牌了。连忙询问营业部人员,才知道12月15日为机场权证的最后交易日,12月18日起停止交易。陈先生一下子傻了眼,这意味着自己的15万元差不多将全部化作废纸。

陈先生犯的错误太低级,陈先生不懂权证相关规则,对于相关信息查询和阅读也不够仔细。12月13日和12月14日,机场权证连续两天发布了提示终止上市风险公告。按交易所规定,权证存续期满前5个交易日,权证终止交易,但可以行权。但是,机场JTP1权证行权的概率几乎为零。因为该权证是认沽权证,行权价格为6.90元,意思是在12月22日之前,以6.90元的价格向白云机场集团,卖出白云机场股票,而白云机场当日收盘价为7.72元,大盘牛市的背景下,在随后的5个交易日内跌到6.90元以下的可能性极低。

这位陈先生不懂规则酿成了悲剧,接下来,另一位股民熟悉规则并善于利用,一天之内820元变成了56万元,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喜剧:据上海证券报2007年3月1日报道,一股民昨天以1厘钱的价格,买到82万份收盘价0.699元的海尔认沽权证,820元变成了56万元。这位南京股民张浩(化名)告诉记者,他注意到有些认沽权证,最低成交价格可以是1厘钱。同时,根据市价委托规则,只要有人挂出了按市价委托的卖单,而大家恰恰都不买、没有什么买单,理论上就有可能以1厘钱的价格买到权证。从那以后,张浩每个交易日,都会挂出一厘钱的买单,2月28日,张浩研究发现,今天只有10个认沽权证,有可能挂到一厘钱,于是动用1万元钱,挂出了海尔等10个认沽权证的买单,没想到真的成交了一笔。上交所有关人士表示,这笔交易买卖双方的行为符合有关规定,张先生所得的50多万元收益合法有效,当然卖方出现了较大的投资损失。

为避免这种异常情况再度发生,交易所将对市价委托规则,进行修改和完善。最后我给你讲讲“肥沽”的故事。

闹剧:投资者把认沽权证称为“沽沽”,“肥沽” 指的是钾肥认沽权证。“肥沽”的行权价格是15.10元,只有当其对应的正股股价低于15.10元时才有价值,但是在最后交易日到来之前,正股股价超过40元。无数的媒体就已经反复提示,即便正股此后连续跌停,也无法在最后的行权日,6月29日,跌到行权价,因此“肥沽”的行权价值为零。6月22日是“肥沽“的最后交易日,当天上午,它开盘后就急泻33%,此后又扶摇直上大涨70%,上攻之势直到收盘前1小时才戛然而止。此后,尽管一路下跌,但这只“神奇”的权证,在终结交易的最后一刻,依然屈强地停留在0.107元的高度,而不是接近于零的0.001元。如果每一个持有人都明白”肥沽”没有任何价值,那就应该在高于0的价格卖出,这就是之前几乎所有的没有任何行权价值的权证最后价格接近零的原因。但是”肥沽”却收于0.107元,这意味着,持有人宁愿接受血本无归的事实,也不愿意卖出。如果以最后的收盘价计算,总共1.2亿份的”肥沽",意味着有1284万元的财富被放弃(0.107x1.2亿份)。实际上,最终持有人的成本,远高于最后的收盘价,被放弃的财富远多于此。

更令人惊奇的是,这天发生了一件十分奇特的事情,10点34分,有一个自称"I Love yz888”的人现身于东方财富网股吧的钾肥权证论坛,声称要“都把握好逃生机会,我决不会置散户不顾,最后拿出这些天的一半的利润,来给大家一个机会,想走的就抓紧走“。在此后不到3个小时的交易时间内,该发帖者几乎对钾肥认沽权证的所有价格变动做出了精准的预测,并不停地规劝大家逃命,同时也申明一点: 坚决不归零。因此,这位发帖者被不少散户称为“良心发现的善庄”、“拯救散户的大侠”、然而从事实角度,又无法理解其神奇之处。从交易所的成交回报来看,”肥沽”的成交非常分散,最大的交易席位买卖的总资金量也未超过4500万元;同时,想控制一个品种的走势,一定要控制大部分筹码,交易所也并未监测到有账户超额持有”肥沽”。

有机构投资者指出,根本就没有什么庄,只不过是一群不知道权证为何物的交易者的无知,最终形成了”肥沽”难以理解的结局。该事件被股民称为2007年中国股市第一奇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