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强国征文|春联记

 相逢就是缘 2021-03-18
淮南学习平台
2021-03-14

作者:高峰

春联,吾乡俗呼“门对子”。

春节临近,父亲从集上买回红纸、毛笔和墨汁。那卷着的红纸放在装杂物的箩筐里,被压得皱皱巴巴,展将开来,上面有一层洒金,如黄蝶飞舞,弄得满头满身都是。裁纸用的是母亲做针线活的剪子,有时干脆拿厨房里的菜刀。打开墨汁瓶,一股夹杂着臭味的墨香扑鼻而来。那时村里识文断字的人少,能拿得动毛笔的更少,通常是村干部或小学老师。有一年,写字的人揽活多了,腊月二十九我家还没排上队,直到年三十的上午,有的人家都开始放鞭炮过年了。父亲急的团团转,发狠心要让我们读书识字,起码以后不求人,能写“门对子”。

五年级的时候,上面突然通知,由冬季改为夏季毕业。多出来的半学期,是新来的一位陶老师带课,这个学究般慈祥的老人,破天荒地给我们开了一堂“写大字”课。没有教材,全凭他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个空心字,又在里面标注笔画顺序和走向。“大、天、夫、丈、上、下”,就这么六个字,足足让我们练习了半年。另外,他尤看重握笔方法和写字的坐姿,甚至到了苛刻的程度,强调要做到“正直”二字,胸不贴桌,背不靠椅。握笔的力量也在他的考察之中。有时候,他会趁你不在意,从背后突然提你手中正在书写的毛笔,若提不动,说明过关。交上去的描红本又发下来了,我的本子上几乎每个字都被打了红圈圈,特别满意的打了两个、三个红圈圈。回家拿给父亲看,他对满纸的红圈圈表示满意,再向他伸手要钱买笔买墨,均获支持,可能父亲会想,今年我家不用再请别人写“门对子”了。

父亲没文化,但是,有几副春联是不给乱写的,雷打不动,年年如是。比如:大门联:“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比如灶台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比如菜橱联:“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比如横批:“鱼游春水”,“鸟占高枝”,等等。我家住在江淮分水岭丘陵地带,古属六安州和庐州交界之地,一般都在天近黄昏时吃“年夜饭”。也有性急的人家,也有传说是穷人提防有人上门要帐的,年三十上午就把门对子贴好了。小麦面熬煮的浆糊要不稀不稠,恰到好处。如果熬过了,熟透了,就失去了粘性,刚贴上去的春联,一转身就会脱落,不吉利。刷子是用几束稻草扭结后,对折捆绑,再剪齐而成。贴大门的时候,父亲要亲自把关,左右上下,不偏不倚,符合春联规范。尤其是要在恰当位置以手抠出一个小洞洞,让两个铁制的门鼻子穿过,以服帖不皱为要。

四间门朝南的土坯草房,进门左边是大哥结婚的房间。当初找来漆家具的漆匠很有才华,他把房门漆成了红色,再用黄漆刷出两幅对联,写的是隶书婚联:“鱼水千年合,芝兰百世馨”,这房门是不需要贴春联的。如今大哥一家早已分开另住了,那幅婚联还在,油光锃亮,不减当年。当所有的门都贴好春联后,父亲又嘱咐我们在大门的背后靠近门拴的地方贴上“开门大吉”,在大门正对着的别人家的后沿墙贴上“抬头见喜”,在粮圈贴上“五谷丰登”,在猪厩鸡笼贴上“六畜兴旺”,在水缸、窗台、石磨、犁耙、井栏等处,在房前屋后所有属于我家的树上,都贴上“福”字。我曾经问过父亲,为什么要贴这么多?他说,这是祖上传下来的规矩,这些地方,都住着一个神仙,它会保佑我们全家的。而我总是有这样奇怪的想法,这些神仙们也是喜欢装点门面的。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工作之后,我“吃鸡又抓鸭”的忙乱,却没有恒心和耐力,终究没有把父亲的愿望,写“门对子”的幼功练成书法艺术。而时风流转,一浪高过一浪,往往出人意料。“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过去老祖宗们传下来的“写”春联,突然变成了大批量生产,充斥市场的“江湖体”印刷品。人们也开始图懒省事了,那些过去注重文化品位的人家和朴实敦厚的门第,甘心情愿为那些尔虞我诈的商家们做着免费广告。有时穿行街巷,恶俗泛滥,千联一面,令人无法容忍,年味也因此寡淡,不知何时是个尽头。

(作者:安徽省寿县政协文史委 高峰)

来源:寿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单位:安徽省寿县政协文史委
责任编辑:丁月阳 程炜 于海洋 马力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