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真的会写作业吗?

 辛雷谈学习 2021-03-18

学习的本质是自学,考试时,老师不可能替你答卷。

到了你手中的东西,才是你自己的东西。

如果你连自己的学习计划都保证不了,你连自己下一个小时该学习什么都做不了主,那你的学习成绩怎能进步?

01

上课以记忆为主,而不是以理解为主。

上课是永远“听”不明白的,但完全不听课也是不对的。能听明白的就听,听不明白的,记在脑子里就可以了。

假设你的学校老师水平不够高,那么,上课时,大多数的讲课都是废话,还有一部分是误导,剩下的就是结论(如定义、定理、语法、公式、解题套路等)了,老师讲的结论是不会错的(如果结论还出错,老师就会学生被轰下台)。你就反复记忆老师的结论即可,其他东西就不必听了。

假设老师水平很高,那么,你还是应该认真听讲的,而且要全听。对老师讲的东西,能理解的就理解,但必须要记忆。

即使水平再高的老师,你上课按照老师的思路去深入思考,意义也是不大的。

因为第一,中国的老师会“引导”学生思考的就很少,

第二,即使老师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他也不能“引导”,因为校长不允许(如果我到中学脚数学,那么,用不了三天,就会被校长开除,因为校长会说,辛雷讲的是什么?乱七八糟,还到处是错,连公式都讲错了)。

所以,中国的水平高的老师,只能是讲套路,把套路讲清楚了,学生很容易模仿,就很好了。那怎么办?自己回家思考去。

上课是很理解透彻的。因为老师的讲课本身就是让你记忆的(虽然他从思想上也是很想让你理解透彻)。

其根源就是老师不给学生下课有足够的深入思考时间,所以假设你下课深入思考,而其他同学没有深入思考,必然导致出现这种情况:上课时,同学们本来只要稍微想一想就明白的问题,老师却不断的、重复的讲,直到学生们脑子都搞乱了,老师也只好开始误导学生了。

为什么各地有各种“中考”、“高考”、“考研”辅导班?难道辅导班的老师真能押重考题?这是不可能的。但为什么有的学生觉得辅导班管用?这是因为辅导班的老师敢讲,辅导班可不管学生是否理解正确,只要把套路、技巧讲明白了,学生能记住,考试时能模仿着做对部分题目就可以了。这样,对某些学习不好的同学有效,好学生就给害惨了。

02

上课边听讲做作业。

对于讲课废话多、有误导的老师,其大部分内容你是没有必要听的,这时,你可以做作业。

因为老师一般都是下课布置作业,这样,你就可以这节课做上一节课的作业。

假设所有的老师布置的作业都是故意让你在自习课和回家(宿舍)做呢?(这种事情也经常发生,尤其在不是很好的中学里,不同课程的老师抢学生自习时间)。你可以在上课时,做昨天的、前天的作业。

03

为什么要做作业?

作业可以算做“执行”。

在“研究”完了之后,才能“执行”。也就是说,要在回家把知识都弄清楚了再做作业,如果总是弄不清呢?那就没有必要做了。要把以前的漏洞弥补了,再做。

但能“执行”的,就要“执行”。为什么呢?

除了特差的老师外,老师布置的作业,还是非常好的,至少有部分作业是非常好的。

第一,老师是作业方面的专家,而你不是,你自己从参考书上找的题目,在难度、质量和跟老师进度上往往要差很多。这方面,老师比你强,因为老师还有教研组呢!你们学校老师的水平可能比不上参考书的老师水平,但参考书上的题目可能更不适合你。

第二,老师的作业是很系统的,但你自己找的题目,往往就是比较混乱。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实在不会做,你可以问老师,也可以问同学(实际上,问同学甚至比老师还管用,老师不一定有时间教你,方法也不一定更有启发性),但你自己找的题目,老师和同学可能都不会做。

所以,如果没有时间按时做完作业,几天后再做,也很好。至少你能赶上进度了,而且不会的还可以问老师同学。

所以,一些同学长期不做作业,自行一套,往往也是不对的。

但是,盲目的做作业也是错误的。

04

该怎么做作业?

作业可以算做“执行”。但“执行”的前提是能执行。在“研究”完了之后,才能“执行”。打仗时,不能执行的命令,其结果要么就是打败仗,要么就是损失太大,不划算。做作业和考试不一样。考试是“决战”,或者是敌人在偷袭我们,这时,不“拼命”是不行的,明知不能打,明知打不过,也得打!但平时做作业没有必要“拼命”的。不该做的作业,不必做。

什么作业不该做?这里我告诉你一个“感觉”,这个感觉也很准,就是做作业时感到很痛快,有“势如破竹”的感觉。感觉最好象在地下捡金子一样,每捡到一块金子,就很兴奋;也可以象搬不大不小的石头一样,越搬家里石头越多(虽然石头不如金子值钱);但不能象般大石头,根本搬不动,搬了半天,一个也搬不动,心里特别难受(作业太难了);也不能象捡小石头一样,捡的再多也没用,心里越空虚(作业太简单了)

05

该做多少作业?

根据情况,简单的可以不做,太难的也可以不做。能做的尽量做。

少做作业,不必空虚。关键是能做好一道题目,就算一道题目,而不在于做多少。因为你必须要留出时间来搞自己的东西:弥补漏洞、深入思考、总结等等。“能打就打,打不过就跑”,“保存实力,以后再战”,“伤敌十指不如断敌一指”,兵法上的原则也可用于学习方法。

“能打就打,打不过就跑”:只要能在最底限度上跟上老师,就可以了。

“保存实力,以后再战”:实在跟不上老师,就不跟了。

“敌进我退,敌退我进”:过两天就跟上了。

“伤敌十指不如断敌一指”:做好一道题目,胜于乱做十道题目。

06

心态、身体和学习状态

在“研究”时,当你在深入思考时、在领悟知识的精妙细微之处时,心情要轻松,身体要放松。

所以你说“回家的路上,我突然想人是怎么跳起来的,一路上就这么想啊想,感觉很心情越来越舒畅,尽管到家时仍旧没有想通,但感觉大脑清晰多了,还有丝丝的兴奋.有一种想"泡"在家里什么都不干就想这个问题的冲动”

这是对的。

实际上,为什么有的人熬夜学习,第二天睡懒觉,学习很好呢?为什么另外一个学生熬夜学习,第二天又按时起床,学习反而不好呢?

为什么有的人不锻炼身体学习也很好,为什么另外一个学生不锻炼身体学习不好呢?

深入思考、领悟知识的精妙细微、灵活运用,在心态上与轻松对应,在身体上与放松对应,在学习状态上与大脑清晰度对应。

但是,在“执行”时,例如做老师布置的作业时,学习紧迫感就有必要了,狠劲也很必要了,所以,在这时,“学习效率”就很重要了,你单位时间内做的作业越多,学习效率越高。

07

学习的真谛

从宏观上讲,事情都是很简单的,但从微观上,事情可没有那么简单。

学习者要处理好“定”和“动”的关系。

什么意思呢?对于数、理化,你可以把该学习的东西分为“定”和“动”两类。

对于数学,“定”,包括课本上的例题、历年考题中的典型题目、老师讲课和作业中的典型题目。“动”则是其他题目。

对于物理,“定”,是课本上的原理,“动”则是除课本上的原理外的其他东西。

对于化学,“定”,是课本和练习中的结论性的东西,“动”则是其他东西(包括化学原理等)。

对于“定”的东西,你看书时,要尽量放慢速度,要记准记牢;对于“动”的东西,你看书时,则可以加快速度,可以“浏览”,不必记忆。

“研究”和“执行”,也是这样,“研究”时要暗示自己放慢速度,“执行”时要加快速度。

粗略的讲,这也是精度和泛读的关系;这也是课本与参考书的关系;这也是深入思考和理解的关系。

分清“定”、“动”,分清“缓”、“急”,分清“重”、“轻”;分清“详”、“略”;分清“下”、“高”;就得悟学习方法的真谛,你的学习就能进入一个新天地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