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一生怎样被影响 | 探索个体自我成长

 明天心理 2021-03-20

Hello

与 世 界 上 独 一 无 二 的 你 相 遇

真 幸 运


作者:明天

编辑:梨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心理学领域,个人的成长被认为和个体成长的环境,生物遗传,社会背景有关。

其中,个人成长环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个人成长环境中,家庭因素的影响有着很大的决定性作用。

小时候经历的,或许你已经忘记了,但是并不代表就过去了。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胎儿在六个月的时候已经具备听觉功能,能够感知到母亲的心跳,走路,已经周围的声音;在五个月的时候能够对光有辨识的反应,大约七个月的时候胎儿的眼睛首次睁开,初步具备视觉功能,但是视觉系统的发展非常的复杂,即便眼睛睁开了看到的也是模糊的,只是对光有着明显的反应。所以在怀孕的母亲在前期适当做一些胎教是有必要的。

通常,婴儿出生后对母亲的依赖会比父亲要强一些,这些都源自于胎儿时期的影响。随之而来的是婴儿在出生之后便开始“社会化”,大约在3-6个月的时候会体现出不同的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对母亲有极大的依赖性,对陌生人采取警惕和回避的态度)、回避型依恋(容易从陌生人哪里获得安慰,对母亲有回避的态度。)、反抗型依恋(对母亲有很强的依赖,当离开母亲后会很焦虑和恐惧,当再次回到母亲身边时对母亲的安慰一方面有着亲近的态度,一方面又采取反抗的态度。)

而一般来说,安全型依恋符合大多数婴儿,只有少数(约30%)会有回避型依恋和反抗型依恋的体现。

那么此时母亲的态度对婴儿以后情感联结的发展则有很大影响。

在成长到儿童时期的过程中,个体开始充分的“社会化”,开始表现出不同的性格,有的会体现出乐光开朗;有的会沉默寡言;有的会处于非常矛盾的状态。

同时,家庭环境的影响也在这时候开始变得重要起来,个体在很小的时候便会有情感宣泄的需要,大多数会表现在“哭泣”上。而这时个体的情感宣泄是否获得正确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这对个体后期成长过程中的情绪反应是非常明显的,有的个体因为这个时期的情感体验出现偏差很容易导致成长后期出现长期压抑,焦虑等情况。

儿童时期是个体身体、智力成长的第一个高峰期,在这个时期,个体的社会角色会越来越突出,思维的发展也开始逐步成长,并且记忆能力会有很大的提升。这就是为什么你会对3岁之前的事情记忆力比较弱,而3岁之后的事情却能记起来很多。

儿童时期,个体的成长主要是从游戏中获得,在游戏中体现事物的本质。在3-6岁的儿童身上,主要体现的是具体形象思维,缺少立体感和空间感。由于社会角色的突显,这个时期的个体开始接触不同的玩伴,并且开始自主的选择玩伴,而这个时期对个体的自尊心的影响是非常的突出的。同时家庭的影响在很多时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很多时候这个时期被排挤的个体在成年之后有着明显的自卑心理。

举个例子,家里的父母偏爱弟弟,常常冷落姐姐,结果导致姐姐在成长的过程中常常有着“自己不够好,爸妈不喜欢”的观念。一部分会努力的向这好的方向去改变,力图达到“父母的标准”得到父母的“认可”,从而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趋于早熟的情况;一部分会给自己“贴标签”,认为自己不够好,不讨爸妈的喜欢,最终的成长过程中体现出非常消极叛逆的一面。

这两类人在成年后一般都会带有自卑心理,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难以摆脱曾经被贴的“标签”。当然这也只是针对“自卑”心理而举的例子。

因此在一些心理咨询过程中,通过追溯求助者的成长史和原生家庭的环境来分析问题是一种非常常用的技术。

儿童时期是个体生理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这个阶段儿童的模仿力是非常强的。一般来说,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儿童习惯的养成有决定性的作用,这时候儿童一般会模仿父母的情感宣泄、生活习惯、说话模式等等。并且,有一些习惯,在个体的不自知情况下被延用至成年,甚至整个人生。

说到底,个体的成长从胎儿时期就一直在受着家庭的影响。不论是性格、还是生活习惯、思维习惯以及后期的“学习模式”等等,都很可能会有着原生家庭的影子。

所以,“性格是天生的”这种说法不全对,因为除了生物遗传因素之外,个体成长环境也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在某些方面,环境因素的影响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个体的某些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等等并非不能改,只是取决于你是否愿意。

如果让你回忆你印象中最深刻的事情,你会想到什么?

是不是会回忆起早年时候的某一些经历,是在儿童时期还是青春期?

如果让你回忆你昨天做了什么,前天做了什么,你能回忆起吗?能够记起多少?

在个体3-6岁的时候是生理和心理成长的高峰期,这是时间段记忆力的发展也是非常快的。因为“社会化”的作用,个体的社会角色会比较突显。这是一个人的塑造过程,所以在这个阶段一些事情和习惯往往会影响我们很久,甚至直到老去。

儿童后期,也就是6-12岁这个阶段个体思维开始发展,开始具备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这时期家长对孩子思维发展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仔细想一下,你现在的一些思维模式,包括算术是不是还是延用这个时期的方式?

同样的,在这个时期中遭遇重大事件,如果没有及时的处理的话,会在今后的生活中体现出来。比如,一个7岁的儿童在经历某一次大地震后,在往后的日子里,一听见救护车的声音就会不自主的颤抖,浑身冒冷汗,并且伴随着恐惧。即便当他已经成年,同年的阴影依旧伴随着他,并且会出现“不自主”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小时候我们看恐怖片,会被吓很久,有的会是几天,有的会害怕一两个星期,有的会害怕一个月,甚至有的至今都会留下阴影,一旦遇到类似的情景就不自主的产生生理和心理的反应。这就是因为,在儿童时期我们的思维方式是非常简单的,除了具体形象思维外,还慢慢发展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由于这两种思维能力的简单性,儿童很难去进行复杂的分辨和矫正,所以会进行直观的判断,严重会在今后的发展中体现出来。比如说有的孩子在年幼时溺水了,即便最后获救,但是依旧会对“水”产生恐惧的心理,并且不管能否对自己造成伤害,只要是符合印象中的“水”,都引起恐惧的心理。因为在这个时间段我们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还未建设完成,缺少逻辑推理的能力,只能直观的判断。严重的甚至会引起后期产生扭曲的理念。

除此之外,儿童时期个体的注意力也是个让家长很头疼的问题,常常有家长会为此苦恼:我的孩子总是安静不下来。其实这个时期注意力也是个体成长的一个标志。这时候的孩子会遵守“社会道德”,屈服于“规则”和“权威”之下。但是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却是比较少的,一般来说十几二十分钟是儿童期孩子能够做到的。再往上就比较困难,这时候孩子的注意力主要还是和兴趣有关。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孩子能够连续看一两个小时的动画片,但是却不能集中注意做半小时的作业。

这是个体在儿童时期发展的某些特点,主要还是因为儿童早期是个体成长发育的第一个高峰期,会形成一些“固有模式”,这个时期不论是对孩子还是家长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青春期的时候个体慢慢会发展处空间,立体思维。开始思考:我是谁?初步开始形成对“自我同一性”的探索。这就是为什么到了青春期,个体会有明显的“叛逆”。

在个体的自我探索上,最突出的也是最主要的部分:自我意识的发展,这时候个体开始有独立意识,对父母的关怀和“控制”保持反抗的态度。

这个时期对个体来说是一个奇妙的时期,生理发育让个体初步具备“性”的意识。男女区别越来越明显,独立思维越来越成熟。同样的,对父母来说也是一个很奇妙的时期,因为和可能自己的孩子很短时间之内就变得陌生起来,甚至和自己的矛盾会越来越多。

一般来说,没有准备的父母的思想变化远远跟不上孩子心理发育的速度。所以当父母还在延用儿童时期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的时候,却不知自己的孩子已经脱离了儿童时期,开始具备独立意识,初步探索自我社会角色了,开始反抗“规则”和“权力”了。这就像你让拿一颗棒棒糖去安慰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人家很可能并不会买你的账。

所以在这个时期,与其说是个体成长的转折点,倒不如说是一个家庭成长的转折点。例如曾经的90后、现在的00后,大部分人在这个时期都会有着追求成熟的理念。放在成熟个体的眼中,曾经在青春期自己的所作所为尽管现在看起来幼稚无比,但却是他们在人生中追求成长、追求独立的最好证明。

成年早期的个体开始初步接受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青春期的独立意识开始初步得到实现。只是这时候大部分人会有一段时间的迷茫,这种迷茫会让部分倾向于自我思考的人感觉到现在的一切好像和青春期时的想象不一样。大部分的个体开始进入大学校园,发展到进入社会的“模拟阶段”,另一部分则直接进入社会。

但是大部分人,在经历突然挣脱“束缚”后的快感之后会有一段时间的迷茫,少部分人会在这种迷茫中颓废下去。但更多的人则是对自我的探索又更进一步,自我角色的定位更加准确,开始想着梦想前进,开始有更成熟的思维模式。

人,既是独立自主的个体,又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意味着我们在人与人的相互影响中独自成长。原生家庭、校园甚至某天在公交车上遇见的陌生人,都有可能对我们的成长产生影响,但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在一次次思维碰撞中,变成更好的自我,成为理想中的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