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经典,做临床—从病例谈辨证论治(八)

 汝州中医王国营 2021-03-20

    三、真寒假热

    现在的寒热真假在门诊看不到表现特别重的,不像过去,或者在病房,大寒、大虚、大热、大实的表现者很多,但是现在很多症状,离不开寒热真假,如果搞不清楚,治病则无从下手。

    病案1:肢体灼热

    赵某,男,肢体发热近1年。患者2013年先后出现足、胸腹、后背、咽部灼热,并放射至双肩,心烦意乱,曾服用中成药参松养心胶囊,服清热养阴、潜镇的中草药300多剂,包括龟甲、鳖甲、鹿角胶、地骨皮、珍珠母、丹皮等,只是背部的灼热稍微好了一点,其他症状未见明显好转。现症见双足、胸胁、后背灼热,心烦咽干,下午发作,一派阳热的症状;另外还有多梦、患病前足冷等;舌暗红苔白,左脉寸滑大、尺弱稍微有点紧,右脉沉弦细。

    本例为真寒假热。辨证思路:①寒之不寒者取之热。②患病前足畏寒明显,现足部灼热,背和胸胁现热而原来不热。③灼热多发于午后。④现症:面色暗黄,胃怕凉,下肢乏力,稍微有点畏寒,左脉寸滑大、尺弱紧,右脉沉弦细。⑤症状之有余和不足的取舍。一般来讲,有余多假,不足多真。

    证属脾肾阳虚,虚阳躁动,治以温补脾肾。方用附子理中汤:党参20g,炒白术30g,干姜30g,炮附子60g,肉桂30g。3剂。

    我告诉患者先吃3剂,如果不舒服给我打电话,如果吃完了没什么不舒服,就再接着服。结果,这个患者一直没有给我反馈,可能有效,也可能没效。但这就是我的思路。

    病案2:肢体灼热

    王某,78岁,肢体灼热17年,经过多家医院治疗,看了许多名医,诊断不详,口服消炎药、中药,效果不详。现症见肢体灼热(胃不适则灼热甚,灼热则胃不适),喜热饮食,眠差,口流涎,背时凉,畏寒,怕吹空调,恶心,呃逆,口干苦,舌红暗干,脉弦细紧无力。

    辨证思路:①久病17年,迭经中西医药治疗。②治疗多用抗生素及清热中药。③辨证要点:胃中不适则全身灼热,全身灼热必会出现胃中不适。

    本案证属中焦阳虚,胃阳虚燥,治以温中健脾、摄纳虚阳。方用理中汤加减:党参15g,炒白术20g,炮姜15g,炙甘草10g,山药20g,大枣15g。7剂。

    二诊时,肢体灼热稍缓,胃脘不适和精神状态好转,但下肢畏寒无力。修正诊断:脾肾阳虚,虚阳浮越(真寒假热)。治以温补脾肾、摄纳虚阳。拟理中汤和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党参30g,炒白术30g,炮姜50g,甘草20g,大枣20g,山茱萸30g,肉桂30g,桂枝30g,煅牡蛎30g,煅龙骨30g,附片70g(先煎),白芍30g,细辛10g,山药30g。

    吃药1个多月,症状明显好转。

    病案3:背部烧灼感

    这是一个81岁的老太太,背部烧灼感半个多月,伴口干舌燥,口苦口渴,胃痛,恶心,无呕吐,喜热饮,纳差,不喜冷饮及油腻食品,眠差,便秘。既往萎缩性胃炎30年。

    证属中焦虚寒,虚阳浮越。治以温中健脾、摄纳虚阳。方用理中汤的加减:干姜10g,炒白术15g,炙甘草6g,党参10g,生姜3片,大枣5枚。

    服上方5剂,精神状态明显好转,纳增,睡眠及口苦好转,仍诉背部灼热,但是没有加重。连续吃药半个月,胃脘灼热感消失。

    本案虽然病情不重,但是需要辨清楚寒热真假。我们说真像是事物的本质反映,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反映,只是角度不一样,一个从正面反映,一个是反面反映,没有无缘无故的症状。所以,我们在辨证的时候,要用抽象思维,不能只靠直观,凭视觉、听觉、嗅觉,那是不行的。很多人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其实,眼见未必就是实。那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判断:①从“欲与不欲”判断,《伤寒论》第11条说:“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这条提供了辨寒热真假的一般规律。特殊情况下,真寒假热但喜欢喝凉水者也存在。②从治疗经过来判断:寒之不寒取之热,热之不热则取之寒。③从病程和病史来看,“阴之病也,来亦缓而去亦缓;阳之病也,来亦速而去亦速”。④用寒的病机,解释热的症状。《伤寒论》有这方面的内容,如“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脉,一般是热,热能消谷,吃东西应该多,患者反而不能吃东西,点出了这个脉数是虚。举一反三,患者除了脉数之外,肯定还有其他虚热的表现。从矛盾的症状中,找出真相。

    病案4:腹泻

    这是一个腹泻的患者,52岁,因卵巢癌术后放化疗治疗半年,在其他中医诊所诊治。有老中医给她开了含有大黄的中草药,接着就出现了腹泻。我问她既往的情况,也有医生给她诊断过“内寒外热”,但是用的药不对,肉桂用了59,并且方中还有清热的药。她面黄胞浮,极度疲劳,肢体和背部冷痛,腹痛,腹泻一天七八次,大便带血色(患者有痔疮),手足麻木,急躁,口疮,胸胁时痛,纳少,口干渴喜冷饮,胃中无不适,舌暗淡苔薄白,脉沉细乏力。既往糖尿病史,卵巢癌手术化疗后。

    本案诊断为泄泻,证属脾肾阳虚,滑脱不禁,虚阳浮越,真寒假热。治以温补脾肾、涩肠固脱。方用理中汤、四逆汤、桃花汤加减:党参50g,炒白术30g,山药50g,炮姜30g,炙甘草15g,赤石脂40g,炮附子30g,粳米50g。6剂。

    当时针对患者的口渴,我问她:“口渴你是喜喝热的还是凉的。”她回答:“我喜凉。”我又问:“你喝完凉水以后,或者喝完冷水以后,胃里难受不难受?”她回答:“不难受。”接着我又问了她一句:“喝热水难不难受?”她说:“不难受。”我最后问她:“你喝热水能解渴,还是喝凉水解渴?”她回答:“喝热水能解渴。”就这一句话,我就判断她是假热。

    服了6剂药以后,患者各方面都有好转,大便每日1-2次,脾气也有所好转,癌症患者容易急躁,爱生气,现在心情和性格都有所改变了。我给她开了个方子以温中健脾、补益气血:党参30g,白术20g,山药30g,白芍30g,炙甘草10g,香附10g,桂枝15g,五灵脂10g,柴胡10g,炮姜15g,麦芽糖30g,生姜3片,大枣3枚。后来又针对肿瘤断断续续地进行治疗。

    病案5:冠心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这个患者也是胃中灼热,灼热到什么程度?每次胃中灼热要吃15-16棍冰棍,才能缓解。但是她不像是热证。一方面,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多表现为寒证;另一方面,她以前治疗了那么久,西药、中药都没有效;还有一方面,患者面色虚浮萎黄,怕冷,对天气变化特别敏感,明天要变天,她今天先知道,拿她的话说,比天气预报都灵。我辨证属脾肾阳虚,胃阳虚燥,治以温补脾肾、摄纳虚阳,方用理中汤、桂甘龙牡汤、四逆汤加减。吃了两个月,面色好转,体力增加,服用温药以后反而口不渴了,饮食、二便都好了。

    后来却出现了一段插曲。患者自作主张,服用了一个治疗冠心病的验方,方子以苦参为主。苦参是大寒药,患者吃完当天出现休克,马上送医院抢救。出院以后她继续找我看病。当时患者面色虚浮蜡黄,疲乏懒言,纳食不下,大便下淡褐色血液,量较多,多到走路时会自动流出,患者穿紧缩裤子,血多的时候渗透到脚面,手足心热,背部灼热较甚,夜重昼轻,畏寒怕冷,舌淡胖红苔腻,脉沉细缓无力。我还是用理中汤、桃花汤、四逆汤加减。服了7剂,便血基本控制,体力增,纳食增加。后来断断续续找我治疗,病情比较稳定了。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病案。患者是整体的虚寒证:面色虚浮萎黄,对季节气候变化敏感。局部的阳热证:胃中灼热日发数次,每次需食十五六根冰棍。用寒的病机,可以解析热的症状;现象的矛盾与病机其实是统一的,不过一个是假象,一个是真象。因此,我们临床上整体和局部要辨,有时候整体真相,局部假象;有时候整体是假象,局部是真相。

    我举个真热假寒的例子。小孩子发烧,不发烧的时候,一般前额是凉的,四肢是温和的。一旦发烧,前额是热的,四肢不温,还发凉。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厥,是真热假寒。

    下面讲一下寒热虚实真假的辨证思路。

    第一,从有余不足辨真假。一般来说,不足多为真,有余多为假,或舍证从脉,或舍脉从证,或舍证从症,舍症从证。

    第二,把握整体,抓阴性症状。

    第三,把握整体,辨局部。这就涉及局部和整体怎么互换的关系。这个辨证方法不仅用于寒热真假,也用于其他辨证。面对复杂的疾病,在四诊合参、全面检查的基础上,你提炼出来的症状一定是简单的,否则没法治疗。

    第四,在动态变化因果关系中求本质。比如刚才举的“背部烧灼感”案例,胃不适则背灼热,背灼热则胃不适。前段时间我曾遇到一个患者,他受寒则小便短赤不畅,得热则小便色清通畅。何梦瑶说:“凡小便,人但见其黄,便谓其火,而不知人逢劳倦,小水即黄,焦思多虑,小水亦黄;泻痢不期,小水亦黄,酒色伤阴,小水亦黄,使非有痛淋热症相兼,不可因黄便谓之火,余见逼枯汁而毙人者多矣。”即使出现一两个症状也要动态地看,要整体地看,总有一个真、一个假。

    第五,辨喜恶真假。仲景《伤寒论》第11条讲的是一般规律,但我刚才讲的“寒证还喜欢喝凉的”案例。这个症状要仔细辨认,患者喝凉水和热水,哪个能解渴?她说热水能解渴。尽管喝凉水胃中没有不舒服,但是不解渴。

(摘自《名师经方讲录》第八辑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p115-15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