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75章译文/原文:什么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心理咨询诊所 2021-03-21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七十五章

民轻死章

第一段: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是以饥。

第二段: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

是以难治。(难,nán;为,wéi,下同)

第三段: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

是以轻死。

第四段: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道德经第75章译文

下民饥寒交迫,

因为在上的侯王赋税太重,

剥夺了一切生存资具,

所以下民饥寒交迫。

侯王说下民都是刁民,

因为侯王天天变着法子敲诈,

所以下民不再顺服。

下民已经对生命不再热爱,

达到轻死的悲惨地步,

因为在上的侯王奉养太厚,

榨取了下民所有的生活依靠,

所以下民已经不再热爱生命,

面对死亡也麻木不仁。

现在下民已经不愿再活下去,

这比活下去更好。

章名释:民轻死章。下民已经不再热爱生命,产生轻死的念头。

题解:此章是申命篇第四。前三章都是世间无道达到极点,万民已经奄奄一息,甚至无视死亡,主罚的上天显示忿怒相,即将降下天威,诛杀世间魔类。此章直接把世间无道的主谋者宣讲出来,那就是“上”,身居上位的侯王。苛税是第一大罪恶,剥夺一切,这是“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的直接注解。“有为”是第二大罪恶,为自己而为就是有为,不为自己而为就是无为。侯王的行为都是为自己而为,没有公天下的一点气味,下民只有设法逃避,甚至偷盗,这样下民就被称为刁民,盗贼。

侯王求生之厚是第三大罪恶,侯王“求生之厚”,几乎洗劫了整个天下,所以下民已经轻死,死了也无所谓。最后,下民生存下去的一线热情也失去了,不再热爱生命。“贤于贵生”,不爱生比贵生更好,这是悲惨的言语。前面“吾有三宝,慈悲为第一”,与这里的述事是紧密关联的。道德经分章后读经者就忽视前后经文的联系,觉得每句经文都是单独的,因为是突兀的。实际是前后相连的,慈的背后是世间的悲惨。此章经文在道德经中是最直白的,没有修饰语言,前面申命三篇的谜底到此方才水落石出。

“夫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一般翻译为:“只有清静恬淡的人,才胜于奉养奢厚的人”(陈鼓应);“那种不刻意求生的人,胜于过分爱重生命的人”(汤漳平、王朝华)。把“生”理解为养生,厚生是不确切的,生就是生命。此句的原意是:“所以不再想活下去的人,比想活下去的人是更好的选择。”“生为”就是为生,做人、活下去;“贵生”,热爱生命,活下去。前后述事语气相通,都是生死存亡的根本抉择,这里不会突然回到婉转的养生、厚生这类日常语境中。

文本和注释分歧: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王弼通行本脱一“上”字,傅奕本有“上”。释德清说:“此句求前,当有以上字,方尽其妙”(《老子道德经解》150页),否则下民轻死的原因是自己求生之厚,显然不协。王弼注:“言民之所以僻,治之所以乱,皆由上,不由其下也”,下民行为怪癖,世道大乱的根源在上,不在下。此章前二句都是“民和上”的对立,主题清晰,不是后世道家讲五脏六腑的养生。养生就是养五脏六腑,与饥、难治、轻死毫不沾边。注释家甚至说“人、百姓、民”为三个层次,三句话分别为三种对象,活命和养五脏六腑相差十万八千里,根本不是一个主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