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二十三章精解及译文

 心理咨询诊所 2021-03-21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此章与“曲则全”章(22章)是姐妹篇。老子十分重视修身四德对与修行者的重要性,再次从反面论述不遵修身四德,即是修身四违,如同破戒,修道士事业必然彻底失败。

正反宣说,在道德经中仅此一见。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四自与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一正一反,修行者不能守住修道四德,放逸自己,是“余食赘行”,有道者会远离他。

《道德经》二十三章精解及译文

王弼本中间隔“希言自然”章(23C),帛书这二章相连,中间不隔。注释家多指出曲则全章和企者不立章的正反联系,不应隔开,帛书出土证明这一点。但帛书的顺序颠倒,本次解读还是按照曲则全章和企者不立章的姐妹篇顺序。

此版道德经(道一精校版)把原王弼本第23章与第24章调换章序解决了“曲则全”章(22C)和“企者不立”章(23C)的关联性,同时解决了“希言自然”章(24C)与“道法自然”章(25C)的关联性,特别后者能够使经意更明确,减少歧义。这是道一精校版道德经唯一的章序前后呼唤。

《道德经》二十三章精解及译文

第23章

第一段: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第二段:

自见(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第三段: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

第四段: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此章经文分为四段。第一段经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老子说法善于举例,随手拈来,都符合法意。大珠慧海禅师应弟子问道,答曰:“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跂者是踮起脚尖之人,心有企图,身不足,则踮足尖以补之。跨者是跨越沟渠者,路有障碍,行人尽全力跨过去。老子见此二者,心有所感,叹世人心不足,终日跂立跨行

企鹅的名字就是由此而来,跂、企相通。世人修身应遵循四法,不自明,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这样道业可以初成。世人不肯如此,反而行四违,自明,自是,自伐,自矜,就如同老子所遇见的跂者和跨者,不可长久。圣人说法,随宜方便。

《道德经》二十三章精解及译文

大珠慧海禅师看见翠竹黄花,顺手牵来为弟子指示法身般若,后世学人因此而开悟者很多。反过来说,禅师只说法身般若,非利根者,听一天也不知道讲什么,不能得利益。大珠指着身边的翠竹黄花,只一句,就让中下根者猛然醒悟。世人学道,一定要禅师指示给他看,道如何形状,如何颜色,大小多少。

大珠轻轻一转,翠竹黄花尽显道之本体。世人的般若智慧顿时开启,见到大千世界,都是道的化现。老子道生万物的宗旨不需读万卷书,只需庭院走几步,看见翠竹一株,或黄花一朵,足矣。

《道德经》二十三章精解及译文

庄子说:有眼睛有鼻子的人太多了,有慧心的人太少了。科学家哀叹,看见苹果往下掉的人太多了,知道苹果为什么往下掉的人绝无仅有。科学家与学道者的思维方式很一致,都是超越耳目而探索背后的道。所不同的是科学家所用的是浅意识,学道者所用的是深意识。即使智慧如爱因斯坦,也知道自己对人生的终极意义一无所知。

人生的终极意义不是浅意识所能体验的,只有深意识才能体验。浅意识终是与耳目相连,深意识才能自由驰骋。浅意识看见翠竹就是翠竹,看见黄花就是黄花。只有深意识才会看见翠竹不是翠竹而是法身,看见黄花不是黄花而是般若。

《道德经》二十三章精解及译文

今天的世界被耳目统治,自然真理已经理解很多,但对人生的意义的理解却日益减少。《未来简史》的作者说人们日益接受“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这样的悲观主义的结论。这个结论无疑是浅意识的结论,而不是深意识的结论。人既有浅意识,又有深意识,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人们当今处于耳目控制的时代,身不由己。大珠慧海一句“翠竹黄花”,惊醒无数沉睡的人。

经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正是大珠的翠竹黄花,足以惊醒世人。修行人不是要踮起足尖这么一点微小的意识进步,也不是跨越沟渠的奋力跨行,而是要彻底的改变,要脱胎换骨,成为脱离耳目控制的证悟者。这不是踮足尖和跨大步所能完成的。

《道德经》二十三章精解及译文

朱熹提出格物致知的修行方法,王阳明就去格竹子,一个星期过去,什么也没有得到,反因心力过猛,生了一场大病,以后就与朱熹的修行路分道扬镳。这个故事大家都熟知。如果王阳明遇到了大珠慧海禅师,结果就不会如此。以王阳明之利根,一定见道。大珠慧海格的翠竹,王阳明格的也是翠竹,同样是翠竹,这么结果如此不同?王阳明的是心学,大珠慧海的禅不是心学吗?心有无量义,竹有无量义。心只有一义,竹只有一义。

圣人不著翠竹黄花,故有无量义,凡夫著翠竹黄花,只有一义。圣人即一则即无量,即无量则即一,一与无量不二。凡夫即一则一,即无量则无量,双手捉蜻蜓,一个不曾捉着。圣人所说一,即是无量;所说无量,即是一一与无量自在随缘,虚空中得大自在。

《道德经》二十三章精解及译文

颜回跟不上孔子的境界,说:“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超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其后矣”(《庄子·田子方》)。老师慢走,弟子我也慢走;老师快走,弟子我也快走;但老师飞腾起来,只见一阵狂风和灰尘,弟子我再也看不见老师的身影了。我们跟随老子,比颜回跟随孔子还要无奈,跟不上啊。

河上公注:“跂,进也。谓贪权慕名,进取功荣也,则不可久立身行道也。”跂暗喻贪权慕名之徒,追逐世功荣耀,这不是立身行道的长久之法。

《道德经》二十三章精解及译文

第二段经文:

自见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这是第22章修身四法的违品,即四违。自明、自是、自伐、自矜。四自是修身四违,四不是修身四法。儒家讲修身,老子讲修身,修身方法不同,所得果位不同。自明是彰显自己,自是是以己之是非定天下之是非,自伐是宣扬自己的功德无量,自矜是盛气凌人,自我贵高。

自明者见己不见道,怎么说是真正的明呢?自是者有己无人,怎么能说是显耀呢?既无人矣,显耀何在?自伐者贪天功为己有,哪里能够说真正的有功?道生之,德蓄之,道不贪功而有玄德,德不贪功而有大慈。

《道德经》二十三章精解及译文

不知道之玄德,不知德之大慈,人应该汗颜。一个智者对一位狂妄者说:“你的狂妄不是你固有的,是父母生你,又养育你几十年才你狂妄起来的。”

自矜者盛气凌人,以为自己最大,但你看蚂蚁爬墙如履平地,你能试一试?你盛气凌人,岂不为蚂蚁笑?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愚者凌他人,反被蚍蜉欺。

《道德经》二十三章精解及译文

第三段经文: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

世人热衷自明,自是,自伐,自矜四违,不愿遵循修身四法,似乎很能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自大心,但四自只是“余食赘行”。余食就是餐余垃圾,赘行即赘形。释德清注:“行作形”。庄子有《骈拇篇》,就是赘形的注解:“是故骈于足者,连无用之肉。枝于手者,树无用之指”。

一人有六个脚趾,就是多了一个无用脚趾。一个人有六根手指,就是多了一根无用手指。多出的脚趾和手指是赘指,还有长出脓包,就是附赘悬疣,虽然是身体上长出来的,但还是伤害了本性。

《道德经》二十三章精解及译文

人的欲望就如同附赘悬疣,不是生命之本,而是伤害本性的东西。这就是赘形的含义。老子庄子把追求与生命无关的东西称为附赘悬疣,是多出了骈拇,甚至是浓疮。

庄子说:“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生篇)懂得生命真相的有道者,不会追求生命无关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是老子说的余食赘行,可见老子贬斥极深。

《道德经》二十三章精解及译文

第四段经文: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 物或恶之”在道德经中出现二处,另一处是在第31章,意思是世界上的人都讨厌他,这里是对不修道者(即后文的失者)的痛斥。“恶之”表示老子的极度厌恶。

有道者不处。河上公注:“言有道之人,不居其国也”。如果是君王,人们都会离开他的国度,如果是普通人,他人会远避他。

《道德经》二十三章精解及译文

有道者不处无道之国,不居无道之乡,不与无道者为邻。有道者的国度在哪里呢?下一章“希言自然”就是有道者的安居的国度。《诗经·硕鼠》这样说:“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谁都希望迁往乐土,故有道者不处。

第22章从正面宣说修身四正法,此章从反面宣说修身四违的恶果,“物或恶之,有道者不处”,不修道者将会成为孤家寡人,在孤独中结束生命。老子见到跂者和跨者,想到了修身之大常世人贪一时之利,如跂者和跨者,不可久立于世。

《道德经》二十三章精解及译文

(附)大珠慧海禅师语录

“讲华严志座主问:“何故不许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师曰:“法身无象,应翠竹以成形。般若无知,对黄花而显相。非彼黄花翠竹,而有般若法身也。故经云: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黄花若是般若,般若即同无情;翠竹若是法身,翠竹还能应用。座主会么?”曰:“不了此意。”师曰:“若见性人,道是亦得,道不是亦得,随用而说,不滞是非;若不见性人,说翠竹著翠竹,说黄花著黄花,说法身滞法身,说般若不识般若,所以皆成诤论。”志礼谢而去。”

散文诗译文:

修行者啊,

我现在宣说修身四违的危害,

你们要切记。

踮起脚尖站不久,

跨步奔走走不远,

你们应该从这里领悟修行的方法。

渴望自我表现的修行者就是如此,

他们不可能领悟道的真谛,

内心不能获得大光明;

总是认为自己唯一正确的修行者,

他们并不被人认可;

喜欢称赞自己功德的修行者,

他们反而会失去功德;

自高自大,盛气凌人的修行者,

修行之路不会长久。

他们追求的是世俗的东西,

对于求道者只不过是吃剩饭而已,

更像是身体上的赘肉。

天下人都厌恶他们,

有道者会远离他们。

(道德经散文诗是意译,以求义理贯通,文句不一一对应,唯有以心印心,会契证悟者心法为指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