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2021年3月15日-19日)上证综指下跌1.40%,深证成指下跌2.09%,创业板指下跌3.09%。 三大股指连续第五周绿线收场。 对比起来,上证综指从今年最高点下跌约8%,深证成指从最高点下跌约16.5%,创业板指下跌约23%。 从纯技术的角度看,创业板已经进入了“技术性熊市”。 细看个股,此番回调,下跌30%、40%者已经比比皆是。 下跌嘛,很自然的,一个老话题又浮现出来了:说好的牛年牛市,还在吗? 呵呵,这个话题,我们马上就聊。 一、目前市场的位置 年初我写总结展望长文时,通过股市的估值分析,得出“A股整体估值已经不低,2021年需要谨慎为主”的结论,很多人颇为质疑。 我在本周记系列文章中,也雷打不动,每周公布这张中国股市主要指数估值统计表,也经常遭到嘲笑。 舆论场上,也经常有大佬掉书袋子,说某某投资历史名人说过“投资只看市盈率就是小学生水平”。 可事实一再证明,估值这个词儿,还真是非常值得让人敬畏——估值脾气大,谁不敬畏它,它就打谁屁屁。 经过连续五周的下跌之后,目前的全A股指数还有22.64倍,似乎变化不大,但深证成指已经跌破30倍,从绝对高估状态,滑入了高估状态,离“地面”越来越近了,目前处于绝对高估状态中的指数,也从高峰处的150倍、200倍滑落不少——还高,但没有年前辣么高了。 更有恒生、沪深500、上证综指,估值越来越接近“神奇的15倍”。 市场处在安全区的部分,越来越多。 全A估值变化不大,但内部各市场间估值高低起伏,说明最近的市场,走的就是失衡修复、内部再平衡。 年初我还担心“希望别把2021年走成2015年”,现在看,这种担心基本可以解除了。 这是下跌的功劳。 循着理性的轨道走,对车上的人谁都好。 雪崩对谁都不好。 对市场的长远危害,尤其得大。 我们就买品质优、估值又不高的品种,就享受这种稳稳增长的幸福。 年年赚、看起来年年赚得都不多,但积累下来,猛一回头,哇塞,原来我已经赚了这么多。 就像投资办企业,每时每刻都有操心事儿,但回头一盘算,哦,养活了这么多人,赚了这么多钱,原来已经做得这样优秀。 牛年牛市还在吗? 这个问题本身就非常值得商榷。 你理解的牛市是什么样子的? 像2015年那样一哄而起一哄而散式的? 那样子的牛市,现在看已经不在了。 像腾腾爸期望那样慢慢走不停走稳稳走式的? 哦,这个,还真有可能。 所以“牛年牛市还在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开放式的——你首先得搞明白自己期待的是什么样式的牛市。 二、本周的组合及仓位 截至本周五(3月19日),腾腾爸账户总仓位:109.69%; 今年以来,账户总浮盈:3.18%。 浮盈百分比,比上周骤降4.5个百分点。 今年账户浮盈最高时超过15%、接近20%。 从最高点回撤已经超过10个点。 没办法,这就是市场。 如果连这点波动都承受不起,那还怎么搞投资呢? 我建立的组合,经常被人批评太过平淡。 因为我买入的通常是一些龙头白马股,低估值,高股息,缺乏“成长”想像力。 也因此,我被朋友们定义为低估值投资者。 实际上你翻翻这些股票的过往业绩,它们的成长性并不差。 比如中国平安,归母净利润从2016年的620亿,增加到2020年的1430亿,只用了4年时间; 贵州茅台2015年归母净利润155亿,2020年就可能达到430亿上下的水平; 腾讯控股2015年归母净利润288亿,2020年就可能达到1200亿上下的水平。 四年前五年前买入它们时,就有很多人认为它们的市值太大了,恐怕成长性不足。 事实证明,市值大小,跟成长性完全不相关。 邱国鹭说,投资就要“只买月亮,不买星星”——时间越久,越感觉得到这话的滋味。 投资是一场赚钱比赛,不是求新求异比赛。 好主意不如好生意。 三、本周的操作 1、3月15日,清仓了大立科技、豪悦护理、森麒麟,腾出的子弹全部打入腾讯控股(加仓价622.50元港币); 2、3月19日,从账户外往账户内转入一笔资金,以79.95元的价格,加仓了中国平安; 3、无脑打新。 这周的操作,动作都不大,但主动性操作与被动性操作相结合,调仓与加仓双管齐下,还是很值得玩味的。 关于1,“只买月亮,不买星星”——当我发现,我又忍不住“技痒”,不知不觉间买入很多“星星”后,立即毫不犹豫地予以了纠正。 关于2,持续不断地净买入,坚定地做一个股票净买入者——这一点,可能绝大多数人做不到,但我提醒你一点,我就是从“做不到”阶段走过来的,投资的目的之一,就是从“做不到”过度到“做得到”。 这是一种雪球滚大效应——就像你年轻时收入少但需要花钱的地方多,但克服掉种种困难之后,必然会过度到收入高但需要花钱的地方少一样。 这一周,腾腾爸的操作非常腾腾爸。 这两天,我又在脑中回顾和审视了我这两年的操作,非常欣慰的是,我基本延续和保持了我过往的基本风格。 有进化,但这种进化是对过往的完善。 没有跳跃性,也没有撕裂性。 四、本周的感想 1、关于时间成本的思考。 在做投资决策时,我脑子里是没大有时间成本这个概念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没有自己的思考。 在决策时,我通常会在脑中走完如下几步: (1)这家企业的股票,股价未来五年大约能增长多少? (2)计算出年化增长率; (3)这个年化增长率可否达到我的满意? (4)得出结论,做出决策。 最关键的问题在第一步:推测的基础,还是在企业分析;企业分析后的股价涨跌预测,艺术性远远大于科学性。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可以真正损害投资的时间成本的,还是“品质”和“估值”这两条。 买的企业品质太差,投资很难成功,这会对本金造成损害。 买的股票估值太高,股票可能需要用很长时间才能消化估值,这会大大降低最终的年化投资收益率,这也自然会影响到时间成本的计算。 那些打着时间成本的借口进行短频交易的投资者,本质上是非理性的投机者。 2、关于股市泡沫。 当年我10来块钱买的五粮液,57块钱卖掉绝大部分,120来块钱全部清仓走人。 但它后来涨超300块钱。 我买它的时候,只是觉得它价格和估值都太低了;我卖它的时候,也只是觉得它价格和估值都太高了。 我从来没有想到、实际上也没有兴趣想,它后来会从七八倍估值吹到六七十倍估值。 我只能说:泡沫可遇不可求。 碰到了当然很爽,错失了也无遗憾。 所以我对泡沫的基本态度是:吃到了就吃到了,吃不到拉倒。 但坚决不追高。 这里也顺嘴提醒一下泡沫股投资爱好者: 追逐热门泡沫股,就像搞一夜情,爽个一次两次就行了,千万别当真。 当真就会坑死你。 找情人,还是找老婆,标准是不一样的,玩法也是不一样的,千万别把二者混为一谈。 3、关于市场下跌。 下跌和下跌是不一样的。 品质优、估值美,这样的标的股价还在下跌,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将其定性为:市场在给大家送钱。 市场在给大家送钱的时候,我们要勇于伸手接住。 坊间流行一种观点:待市场稳定后再做投资。 强调市场稳定,无非是想规避市场波动,决策的立足点还是放在了股价上,而没有放在企业价值上。 所以从本质上讲,这还是一种投机思想。 对持这种观点的朋友,我是看不上眼的。 市场整体性下跌,经常会给理性的投资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投资良机。 2018年,我能在500元人民币买到茅台、在200来元港币买到腾讯,都是拜市场的非理性下跌所赐。 所以手里无论有钱没钱,我都喜欢好企业好股票的非理性下跌。 有钱我就直接有钱买。 没钱我就调仓换钱买。 我从来不在市场下跌时鬼哭狼嚎。 我很奇怪市场在给大家送钱时为什么还会有人鬼哭狼嚎。 做人别太傻逼。 4、关于今年的未来。 “今年的未来”,这字眼读起来很拗口。 没办法,拗口才显得有逼格。 用大白话表达其实就是:今年余下的时间。 我因为坚持用大白话写作,经常被人嘲笑为肤浅。 这样的嘲笑多了,我都搞不懂到底什么是肤浅,以及谁在肤浅。 好吧,发完一点小小的牢骚,直接给出我思考的结论:我对今年的未来充满乐观。 我的逻辑非常简单——就在上边第一小节的分析和叙述中——市场下跌了,风险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释放,泡沫股还不便宜,但已经不像高峰时那么贵了,价值股经此下跌后,更加便宜了。 不贵,便宜,这就是好事。 其他的别管那么多。 交给时间。 五、下周的操作 1、如果还有大跌的话,一定还会买; 2、继续坚持场外赚钱、攒钱——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一点,或者说,因为每周我都会拉出这一点,很多人审美疲劳漠视了这一点;但这一点非常重要——每逢市场大跌,我都有钱买买买,钱从哪里来呢?秘密就隐藏在这一点上啊。 3、继续坚持场内打新—— 下周有13只新股IPO。 管理层干得漂亮。 垃圾股也好,价值股也罢,就应该多多地发。 这事儿就像找媳妇,到光棍村不好找,到女儿国就会好找一些。 当然,如果每年能再退市200家垃圾,那就更漂亮了。 现在光吃不拉,嘴太忙,腚眼子又太闲。 上下失衡,时间久了,我怕器官衰竭。 别嫌我吐脏话。 这事儿就得用脏话来表达。 全文完。 作者简介: 我是腾腾爸,畅销书《投资大白话》与《生活中的投资学》作者。 擅长用最简单直白的语言,阐述最深刻复杂的道理。 擅长做市场判断、估值判断和企业分析。 擅长撒泼、打滚、灌水、吹牛、聊天——喜欢从生活中的平常小事中思考人生和投资中的大事。 并且喜欢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思考与操作,让时间和实践来检验自己的投资成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