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把书读透,答案居然在“阿凡达”里

 鱼堂主 2021-03-22

最近又把阿凡达看了一遍,网上有不少人说,特效好像没有那么好看了。

也很好理解,这么多年过去了,被这么多超级电影洗刷,对视觉的冲击力已经脱敏了,但是放在12年前,还是很牛的创举。

电影是视觉艺术,技术变革成熟后用钱就能解决,越到后期差异越小,核心还是要看故事本身。

今天想聊聊,如何把书读透,答案居然在“阿凡达”里。

最近几次读书培训,一直在尝试阐述一个思考,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例子说清楚,在阿凡达里面居然被我找到了。

这个思路是,读书其实是跟作者的思路产生链接的过程。

书中的理论逻辑案例,都是用来辅助链接的形式,才能真正透过表面的内容,去理解作者真正在想表达什么。

这样表达过于抽象,直到我看到阿凡达骑飞龙的时候,让我找到了一个具象化的例子。

看看下面这张图:


阿凡达是通过头发上的触角,跟翼龙的脑接口连接,由此两个产生羁绊,可以直接交流念头,而不必在通过表面的形式沟通。

这里稍微聊一下沟通的逻辑,在交流的时候起源于念头,但是念头无法直接传递,只能透过声音语言,文字图像,这些具象的内容载体进行交流。

这里就等于增加了一层隔阂,在表达过程就会对念头产生遗漏,总有一些想法是无法透过文字语言传递。

读书就是观念思想交流达成共识的过程,有些想法无法用语言直接描述,只能通过一些案例辅助理解。

比如, 什么是美?

我们无法单纯通过美这个字达成共识,但我告诉你,像林志玲就代表美,那你马上就可以用这个例子,理解我要表达什么是美。

在达成共识的过程,需要透过表面的案例,才能跟作者链接起来。

这个对透过文字信息,交流到的部分想法,才是我们读书真正想要获得的东西。

我们可以想象一些,假如阿凡达不通过触角直达心灵的沟通,而是用语言去命令,就变成了赶着马车的感觉了。

在往前走,就要说“驾、驾”拐弯就要说“喔、喔”,这样沟通的效率就很低,还没指挥好可能就撞上去了。

在读书中也是在追求理解,作者真正想表达什么的过程,如果你能跟作者思路链接起来,就可以跳过案例名词,直接拿到你想要的信息。

只有透过这些表面的内容,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想法。

下面举一个例子:

就拿《微习惯》这本书来说,通常大家都会看到,这是一本讲行动的书,通过设定一个容易达成的目标,简单到不能失败,帮助你达成坚持行动的效果。

如果跟作者的想法链接起来,你会得到一些不同的理解。

为什么要写微习惯?因为他过去经常无法坚持而放弃。

为什么要设定简单目标?因为容易做到就不容易中断。

有没有一些更深层的理由呢?还是有的,之所以设计出这些方法论,主要是因为过去经常无法坚持,导致内心带来很强的自责心理。

因为内心愧疚,就更加不想去做,自己又想坚持行动,为了保持住行动心态,就设计了容易达成的目标。

虽然每天一个俯卧撑不能改变什么,但是起码能保住想行动的心,每天都做一个俯卧撑,就等于每天都有机会去运动,保住行动机会总有一天会真正行动起来。

这个就是我理解作者真正可能的思路,当然也可能是我一厢情愿,但是这个思路的梳理过程,明显比最开始的理解更有说服力。

我管这个读书方法叫“思路透视”,目前我也才想通一点,之后会慢慢完善这个读书方法,下次在找机会跟大家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