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黎明夜中来

 新用户32637V7d 2023-06-28 发布于北京

这一篇,是想呈现我的一个挫败的时刻,以及挫败中的思考与自救。

昨晚,我们在群里讨论孩子期末考试背作文,套作文的现象。

樱桃说,她也套作文了,一二年级的时候,她听她自己的,写作文硬是在期末考试写了一篇想象文,我的心情是:心中窃喜,这小子不错,有胆。至于分数,我们不求第一,一切就很容易交代。

今天的考试,她老老实实套作文,一边还担心自己套的没有那么好,开头结尾中间都要改,没有以前那么好套了。

我深切感受到一种黯然神伤在心头升起,这念头先是伤害了我,继而我跟随我的念头,批评了她。我跟她说,你随便拿出平时写的随笔,稍微润色一下,也能写得了这篇作文,干嘛非要生搬硬套?

她很委屈。

我想的是:平时读那么多书,写那么多随笔,不就是为了考场上有一份应对的自主吗?

我的情绪不是对她,而是源自我内心的挫败。我觉得我败给了一个叫“应试教育”的东西。

群里大家看法不一,但我没有得到自己的那份答案。

晚上9点多,我陷入了深深的困惑,辗转反侧的中年人,已经不是上演诗经里君子与淑女的关系,多半都是为了孩子。

好在我有小日记打卡,这个园地像一个巨大的容器,随时敞开。

我开始思考,我这几年不断拓宽的边界,越来越大了。

一开始,只是想要带孩子阅读经典,提高思考力,在价值观人生观层面,有一些积极建设,享受阅读,勤于表达,和谐关系。

然后,就开始觉察到,亲子教育当中,必须两条腿走路,父母端的影响力决不可小嘘,于是,总觉得家长端需要做点什么。

于是,有了一系列线上线下的成人共读。

孩子在成长,父母也在成长,似乎,一切都会好起来。

然而,今晚的套作文,我又认识到,还有第三个端,学校。

以前,我有一个观点和做法,总是在协调,融合,想在素质和应试之间,找一条可以兼容的路,所以我总在化解。

这样的中道有吗?今晚的我开始怀疑。

我们只是简单的一句话“随机应变”,该应试就应试,其他时候放飞。

就好像一个人明明性格里不喜欢一些应酬话,却有人告诉她说“哎呀,你不走心就行了,做做样子,其他时候真诚,不改变自己就好啦”,请问你能做到吗?

我才发现,我给孩子出了一道好难的题目。

莫非,我要去改变学校教育?我很自信,我没那么大能量。

事实上,我真的很渺小。

到这里,我看到了我从愤怒-无助-困惑-求解的过程。


写完这些,我的脑海里开始出现一些思路,那是我自己在寻找出路。

我反思自己的思维路径,我的困顿当中,夹带了很多私货。

我感受到一种对抗力,所有的对抗,都会陷入一种“不可解”。

“对抗”的反义词不是“合作”,而是“相信”

因为相信孩子天然向善,慧根本具,所以才能够跟她们一起遨游和经营内在世界。

因为相信父母之爱,可以超越所有的偏见和小我,才可以跟她们一起携手,走向生命的再成长。

此刻,我当相信什么?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不能走向跟学校,跟教育的对立。

我知道,人永远只能跟环境共舞,但可以有自己的节奏。

这时候,我向大家抛出一句话“这个问题我需要跟大家讨论,不然今晚睡不着。”,在写完这句话之后,我的感觉是,我应该可以睡着了,就是这样神奇,仅仅是面对自己的当下,节奏就出现了。

这时候,海婷的一句话,帮我做了一个十分有意义的分离"不妨问问初高中语文老师,如何看待小学阶段套作文。”

这个思路真妙啊,它让我看到了我的行为背后的假设“套作文这件事本身,对孩子的影响究竟是怎样的?”,仅仅是这样的一小步,就让我看到了我在这件事情上人为添加的许多内容,我并不如实:

在我后续的一系列思维活动中,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有两条,是我附加上去的:

对孩子独立性和创造性可能被破坏的担忧,以及挑战了我对于阅读和写作能带来自由度的信仰一般的念头。

当我梳理出这样两条之后,我就已经开始在寻找解决方案了:

孩子的独立自主和创造性,是否真的会因为一篇套作文就尽毁?当然不是,但我们需要做一些工作,让孩子明确知道考试的局限性,知道考试之外还要加强素养的能力,同时,我们家长也需要有一份清醒,对考试的成绩能做到不悲不喜,有的喜是太平假象,有的悲也许暗含希望的种子。

至于第二条,我反观一下,也许是我自我膨胀的部分比较多,这是我的诉求,属于我个人价值层面的诉求,跟套作文这件事本身已经相去甚远了。

对自己很确定的事情,我们会不自觉地去抗辩,因为那是一个“不错的我的存在”。我从我自己身上,看到了那个沾沾自喜,一心想要证明自己对的那个人,她是我的一部分,但她不是我想成为的那一部分,我要抛弃她。

听起来像是神经病或人格分裂一样,但也许这就是“观”。

当我们歇斯底里去摇旗呐喊的时候,我们已经输掉了,真正胸有成竹的人,很少被激怒。

所以,我决定换一个思路,这似乎也是对我的一场考试:

我们如何让孩子,运用曾经的那些经典,那些思考,来化解当下,走向通达,这才是阅读的价值,自主自由的价值。

思路一点点清晰,这时候,我又恰好听到了钱志龙博士前几天的直播“在内卷时代父母如何更好地支持孩子。”。我听到了他的一些思考,UNSCHOOL的成立,就代表他暂时悬置了“学校”这一端,他也拆不掉某些墙,但可以建设一些园地。

一种是毁坏和攻击,一种是建设和创造,他选择了后者,我也愿意选择后者。

不破不立这个词,我需要重新理解,要先立,才可以破。

很多人需要看到黎明的曙光,才敢穿越黑夜。

我于是一晚酣睡到天亮。

人们真的太需要黑夜了,黑夜是澄明的,该来的会来,该去的自然褪去。

我们不是在夜晚睡觉,是在进行无数次重生。

早上,送樱桃到楼下,她突然问我“妈妈,数学题如何考那种发散题,问我有什么发现,或有什么问题?我到底是写“我的发现“,还是写“我的问题“呢”?

我想都没想就说出了下面这些话:

“我觉得你还是写“我的问题“比较好,“发现“是要求比较高的,万一你的发现,不是一个发现,就容易丢分。“问题“的话,你只要有自己的疑问,就代表你有探究的精神,应该会更容易得分一些。不过,最后你还是要根据题目情况,有些可能“发现“比“问题”更容易看到。”

回来路上,我回想自己给樱桃的答案,不禁对自己哑然失笑,我给的建议,跟老师让孩子考试套作文的建议,有什么区别?


后记:

“黎明夜中来”是《禅者的初心》里出现的一句话,我非常喜欢,喜欢的句子会一直回放。

我最近有一份恐惧,或者说一份谨慎,我渐渐地发现,身边的朋友也许对我有一种不真切的判断。

有一部分原因在于:我跟大家在一起的时候,都是相对纯粹的心流的状态,一种读书赋能的状态,那时候的我,自然是能量最充沛的,最佳的状态。

因此,大家会想,我是否一向如此,一直如此,从不悲观,从不低落,从不纠结,永远清楚,凡事都有答案。

如果我真的是这样的一个人,那我的存在,不是一个好的存在,因为这中间不存在人间烟火的成分。

还有一个原因,大概跟我写作方式有关,很多过程总被我轻描淡写,正如我愿意忘记很多黑夜里的澄清,总是把黎明写得如此光辉。

我会希望,喜欢光明的人,也一样喜欢黑暗;喜欢喜乐的人,也喜欢悲苦。喜欢辉煌的人,也能深爱平淡。

但渐渐地发现,相比于易见的结果,百花齐放的生长过程,才是精髓。

每个人的成长,都没有那么容易,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你所简化的那种生活。

在生活的喜忧分配上,我们人人均等。

所不同正在于,也许我是多了一个助缘,这助缘也许是书,也多半是书,还有人群,还有我自己,那一份不随意,不讲究,想要探求究竟的内在精神。

我希望大家看到这些,并因此做到:

看重事实甚至看重想法,看重自己甚至看重别人,看重过程甚于成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