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山梨园百年记忆

 明日大雪飘 2021-03-22

若有百年记忆,幸有百岁老者。缘于对许翰英传奇的深度发掘,由冯作明先生引荐,有幸拜望了94岁翁赵增金老先生,这位当年济南洗凡中学赵蔚芝的学生、刘聿鑫的学长,干了一辈子博山陶瓷厂会计的赵老先生,竟然是位铁杆戏迷,除了不彩唱不下海,能拉各种胡琴,哼各种板眼,念各种道白,最叫绝的还是看戏听戏。举凡来过博山的大小角儿,一代名伶,老人家无一遗漏,如数家珍,对博山梨园故事的回忆,堪称一部博山百年戏剧史。

博山梨园百年记忆

作者与赵增金老先生

赵增金祖居南关街,父亲开一小铺,这种小铺,一根胡同能有好几家,青菜豆腐盒纸包烟,给老百姓逾急(救急),都是卖了给上家钱,买一条烟来还不知卖多时节。火柴不是买一封,只买一盒,刚够维持生活,不挣钱。赵增金好看戏,攒点零钱先看戏,年下老人给两个也是看戏,这一看就是八九十年。

博山梨园百年记忆

赵增金夫妇1944年于泰云照相馆拍摄的婚纱照(背面盖有日本博山宪兵队蓝色审验印章)

赵增金看戏有条件,文化宫、人民剧场都在跟前。小时候,则下了私塾就钻戏院,草棚子把苇席掀起来就是,慢慢开始买票看。近九十年前在华安戏院迷上戏,才五六岁,还想着其中有个女角,也就十七八,唱猴子,至今忘不了,叫蒋云霞,后来在《中国京剧》上露了一次面。女猴子武生不多。李万春唱武生,猴戏也唱得很好,各自一种动作。江南江北的武生不一样,北京说南方叫外江派,动作表演幅度大,真刀真枪,北京是木头的,北京到上海去唱的就李万春、李少春敢去,唱《铁公记》,脱了衣裳光着脊梁,姐夫舅子,都是武生,赵增金小时候看武生就是真刀真枪,铁的。《中国京剧》1992年创刊,赵增金一直订阅了27年。

1953年,赵增金去博山陶瓷厂参加工作,星期天值班就带胡琴去。山头河南村有很多人在拉琴唱戏,一根胡同就好几伙,你拉一会我拉一会,你唱一出我唱一出,不一定拉得多好唱得多好,算不上票友,就唱着玩。赵增金那时候也唱,啥也唱,比如《武家坡》,薛平贵也唱王宝钏也唱,你唱薛我就唱王,你唱王我就唱薛。起码拉琴得都懂谱,西皮二黄板眼得会,有个孬好问题,简谱底下的唱词都有戏考,戏本子,带出场带白口,看着谱子就会这出戏,三五个人,一唱就是一晚上。1958年大炼钢铁,生活规律打乱了,赵增金想,毕竟玩物丧志,像忌烟一样格嘚(一下子)忌了,只剩下了听,好角一个跑不了。

戏曲发源于原始祭祀仪式歌舞,后逐渐发展成独立的艺术样式,所谓一桌两椅,唱念做打;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军万马;因为高度抽象,所以高度概括;因为高度概括,所以高度凝练;因为高度凝练,所以高度形象。成为世界上最抽象又最形象的美学范式。

所有艺术皆起于民间。博山是宋元以来的中国北方手工业重镇,戏曲文化想必一定是城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00年前的博山,就有一个民间自发性质的戏曲学校——“子弟班”,班主是一位叫李三全(音)的老先生,他坐地为师,教习家乡子弟学习京戏,每四五年向社会输送一批,连续输送了好多年。李三全教出的这些弟子,散落在四乡各处,逢庙会节令唱戏,不逢庙会就唱野台子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粒粒戏曲文化的种子。

赵增金小时候,光听老人们讲李三全是唱青衣的,一年一年打了若干茬戏,一直没见着面。日伪时期,赵增金终于见到了这个人物,七十多了,不能教戏了,从外头回来住到侄子家,他侄子恰是赵增金家斜对门邻居,赵增金来回走,看见个老人在门口小胡同墙根晒太阳,哪里这么个小干巴老头?父亲说,那是赫赫有名的李三全李班主,以前没回家一回,老了病了,没有子女,回来跟着他侄子。没待了半年,老先生没了。

博山梨园百年记忆

旧戏班子

“子弟班”各个地方都有,区别于京城的科班如荣春社、鸣春社等等,手法不乏野蛮。体罚是家常便饭,因而教戏也叫打戏。除了打,还有个办法,晚上睡觉,地上铺一领席子,泼上水,湿漉漉的,学徒们睡在席子上,手丫巴(手指缝)、脚丫巴(脚趾缝)就长疥疮,黑里痒起来睡不着觉,正好起来背戏文。

博山梨园百年记忆

中国京剧第一科班——富连成社

过去,除了庙会唱唱戏,博山没有专门的戏院,武衙门戏院是第一个。

保留大拆迁以前记忆的人还会记得,大街中段西侧有个卖炭的院子,炭店,就是早先的武衙门。明朝时是地方治安机构驻地,故名。武衙门戏院建于民国七年(1918年),也就唱了三四年,赵增金记事的时候里头已经空了,老人们还叫武衙门戏院,日本占领时候也这么叫。武衙门戏院有股东50余份,委托瓜子房的徐登俊和李昌龙等人掌管。戏园坐北朝南,砖砌四壁,草棚顶,中间为座席。戏院东、南两侧砌一米二高平台,木板间隔,叫包厢,每一面有七八个包厢。戏院西边是站席。徐登俊是大街刘家胡同人,擅雅玩,劳工们称之为“青客”,亦褒亦贬,意思是不下力气,扎煞着手专拿青咬乖(蝈蝈)。这是玩家,玩小了叫“青客”,玩大了是王世襄,博山从古至今没少出这类雅客。赵增金和徐登俊的儿子徐宝梓共过同事,徐登俊、徐宝梓父子都好京戏,以后参加经建业余京剧团,这是后话。

博山第二个戏院叫华安戏院,赵增金就去看了。华安戏院建于1932年以前,地址在哪?由西轿杆胡同、东轿杆胡同往北,再走就是陈家胡同,聚乐村待过邮局也待过,路东就是孙家园,华安戏院建在孙家园。赵增金六七岁的时候,跟着大人去华安戏院看戏。华安戏院维持到“七七事变”前夕,被咏仙楼所取代。

博山梨园百年记忆

1950年6月25日,博山工商联礼堂

咏仙楼,全称应是博山进德会咏仙楼剧场。进德会是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于1932年主持成立的道德团体,各地都有建立。博山进德会坐落在洪教寺,旨在戒除恶习,健全人格,有浪木、单双杠等运动器材和文艺设施,时在博山王荫桂县长时期。与民国国民教育运动“新生活运动”相呼应,咏仙楼1935年由政府投资组建,一楼联椅,二楼包厢,可容纳观众800余个。庆祝咏仙楼落成的时候,京剧演员王素芳演出了京剧,以后陆续来演出的名角有旦角张艳青、老生安书元、花旦王芸芳、武生邢玉昆、青衣黄桂秋、女武生盖春来等。

博山梨园百年记忆

著名京剧女武生、戏曲教育家、女猴王盖春来

武生刘俊文一家数口常年在咏仙楼演出,相当于班底,大部分都是武戏,口碑不错。樊斌卿父女也常在这里演出,记忆中有《萧何月下追韩信》《徐策跑城》《骆马湖》等剧目。

四小名旦,梅派、荀派旦角毛世来也带着名丑郭元祥来咏仙楼演出,上演剧目《铁弓缘》《十三妹》等,亦轰动一时。

1948年3月12日,博山彻底解放,咏仙楼收归人民政府,改名“解放大戏院”,来此演出的名演员有程砚秋、毛世来等,后改为博山电影院。

博山梨园百年记忆

从咏仙楼到博山电影院

四十年代初,博山还有个新华大戏院。草棚子,有点小上盖,一下雨就拉倒,但孝妇河只要别发水,来两个角唱两天。新华大戏院是河滩王李玉藻办的,白天唱白天看,没有灯戏,百八十人就唱。新华大戏院在福门桥以下,属下河滩,上河滩也有个草棚子戏院,离咏仙楼不远,杜金花就在那里演出过。

李玉藻属于河滩王之一。过去博山河滩都有摊主,叫河滩王,都拿着政府出让河滩地块的文书,这一块是你的,从哪到哪,那一块是他的,从哪到哪。河滩王有好几个,有的河滩王行事好点,有的差点,都敛钱。李玉藻的地面就在老鱼市街外头,现在的新华书店位置,他的新华大戏院就开在那里。那个位置原来叫葱市。河滩这一块,有葱市、鸡市、猪市、花椒皮市、香市,斜对面有箔材市,若干市,谁占河滩王的地得交地钱。新华大戏院前后来的主要演员有女老生徐韵生、老生杨景奎、麒派老生小麒麟童等,其中包括许翰英。

博山梨园百年记忆

许翰英

赵增金知道许翰英,就是他在新华大戏院一唱戏。这时候,赵增金十四五,还上私学,已经很好看戏,且能看出门道,只记得二十来岁的许翰英唱的花旦、青衣,剧目也没印象,是个二三流水平,唱了半年多不到一年,不见了,但他留下的名声很大,博山人打这记住了许翰英。

敌伪时期,博山城区有一支业余京剧剧团,名为国剧研究社,负责人青衣朱济川,戏迷,天津人,日伪县长曲化儒的两桥(连襟),主要人员有马派老生黄金印,谭派老生孙和斋,青衣李玉藻、崔龙章,彩旦石玉恩,花脸姓刘,琴师贾子孚、刘宗文、李保华、张季陶,据说贾子孚的一杆胡琴值五十袋洋面钱。鼓师郎子和,人员行当皆齐全,贾子孚会戏多,啥也能拉,他的胡琴值钱,一把琴五十袋洋面。国剧研究社排演地点是城里文庙,县前街西首,净排大戏,在咏仙楼卖票唱戏。主要剧目《法门寺》《借东风》《三堂会审》《宇宙锋》《六月雪》等,填补了当时文艺生活的贫乏。

日寇投降以前,许翰英第二次来博山,是在咏仙楼演出,可谓载誉归来名气大振,演出剧目是《女起解》《玉堂春》等,配角白云生,大近视眼,后来的昆曲泰斗第二,侯永奎第一。这回的戏,赵增金都记住了。咏仙楼贴了大海报,扎了松门,贴着许翰英仨大字!博山人说,许翰英回来了!赵增金认为,在他看戏以来,许翰英带来的小生白云生最好。白云生太好了,四十多岁,戏里头笑了几次,次次不同。许翰英不到三十,赵增金一气看了他两晚上,《起解》《会审》。还有班底在前头的垫戏,一晚上净些班底在唱,等一晚上就为了看末了那一丁点《起解》《会审》。这一回,得说是许翰英没卖力气,博山人看戏得讲卖不卖力气,孬好不说得卖力气,这回许翰英就中下这么个名,但是水平提高了,带来的小丑也不怎么样,主要带来个好小生。往下赵增金没再看。那时候没有荀派的戏,敌伪时期不兴《红娘》,没有唱《红娘》的,来了那么些角没一个唱的。

博山梨园百年记忆

韩世昌、梅兰芳、白云生(从左至右)

博山梨园百年记忆

白云生(右)《断桥》

今回,赵增金见了素颜许翰英。许翰英出门拜码头,衙门、警察所,地方上的乡绅。他从西关街张焕宸家出来,三五个人。张焕宸家就是西关街张家大门,后来拆迁以前的财政局、法院,房家井也有同宗张家,还有牌坊。正好赵增金和一个邻居从那路过,一看,许翰英!穿着大褂,小分头,素装就很有女人态,走道有点飘悠,这是要上哪?一直跟着,跟到衙门口,许翰英他们进去,赵增金他们等着,等着出来再看,三五分钟他们出来,似乎是算打了招呼,并没有官员接见。

赵增金见过好几回“闹园子”,最厉害的一回是日本投降前一两年,他十六七岁,就在上河滩那个草棚戏园,福门桥往南河西靠墙,白天唱,没有灯戏。梅派第三代传人李胜素的奶师、启蒙老师、京剧旦角齐兰秋,打炮戏唱《十三妹》。赵增金去看,没有一些人,盛四五百人的戏院不过百十个人一二百人,哪里也能坐,他坐在前头三四排之后,正演着,冷不丁进去一个人,瘸子,带着护兵,一瘸一瘸走到前排,前头坐着罗麻子、警备队韩大队副,还有几个女人,他一进去就停了戏,全场没了动静。瘸子走到那些人跟前,就说:“是你不是家?是你不是家?”(家,语气助词,类似啊、呢)赵增金就听见了这么两句,意思是不是你惹的饥荒?接着枪就响了,“叭”地一枪,一个女的把他手腕一托,子弹打到天上,园子炸了,赵增金往边上一趴,扒开草棚的秫秸就往外爬,又响一枪,韩大队副离着台子近,跳过台子从后台跑了,顺着南阁回了家。后台朝南,齐兰秋等也从后台躲了。外头有个买粥的,炸了窝的人把人家粥缸撞倒,弄得到处是粥,底下各人靠近哪扒哪,各人抢各人的,一跑四散。到了明日才听别人说,那位瘸子是伪博山警备队队长伊来浩,等于城防司令,警备队小兵和警察所小兵打了仗,各人告状,有的告到韩大队副韩玉坡这里,有的告到观音堂派出一所所长那里,派出所他们不是武装人员,不如警备队硬实,认为韩大队副有偏有向,自己吃了亏,于所长又告了警备队长,这才大白天找到戏院,放了两枪。人家齐兰秋是头一天唱戏,一看没法唱就走了。戏迷说,齐兰秋成了烂气球,倒霉蛋。赵增金还记得《十三妹》唱到能仁寺,还不到一半。

抗战胜利以后,北京的付世兰来博山,在咏仙楼唱老生,付世兰是北京富连成社世字辈弟子,与袁世海同辈。北京的戏校顶数富连成社最好,前后七辈,喜、连、富、盛、世、元、韵、庆,庆字辈刚开学北平解放,只成就了前头七辈也就是七科或七科半。那里教出的角儿和地方班子不一样。梅兰芳、马连良都从那学校出来,唱好了又回去教过。解放战争三年,博山战乱“拉锯”,山头窑业工人都好戏,山头庄蒋守正、王延义的“咏雪同乐会”把付世兰请了去,在山头庄街西头打戏,就是教戏,住在街西头吃在街西头,戏里头的生旦净末丑付世兰都会,这一手厉害,毕竟科班出身,两三年里教了《失空斩》《孔雀东南飞》《大保国》《荒山泪》《宇宙锋》等多出全套大戏。同时,山头矾沟街还有一个戏班子,绰号“曲黑子”曲吉胜在那里教戏。他们都是成年地教,文的武的啥也教,是正经业余剧团,不是几个人自娱自乐。曲吉胜唱武生,也能打生旦,曲吉胜就是李三全教出的武生,当年一气就是30个跟头,其时他也四五十了,不能唱,也蹦不动了。

博山梨园百年记忆

富连成连字輩学员大合影,第一排右起第三人为马连良

博山梨园百年记忆

程砚秋《荒山泪》

十一

第五个戏院是1948年的民众大戏院,是博山第五次解放后第一个民办戏院。税务街王家店,冬天有菜农从北边推着小车来店里住下,大车小车地卖白菜。贩子买菜农的,串四乡再卖,戏院开在王家店后门,靠河滩,也是草棚子,有点小院墙,四面秫秸,糊点泥,上头披上草,舞台西接就一块墙,大高高地,像在楼上。前后来的角也不少,旦角有李玲云、张美玲、王宝珠,武生长靠短打有王鸣仲、张鸣宇,是李万春创办的鸣春社高材生,演出武戏《金钱豹》《铁公鸡》等,水平很高。

十二

第六个戏院是胜利戏院,1949年由私人创办,在新建二路路南,就是老印刷厂外头,今天的清梅居西头,唱到1953年人民剧场建成。陆续来这里演出的有旦角黄少华、孔婉华、滕步云,老生梁一鸣,徐东明(老生)、徐东来(旦)姐妹二人,还有李万春带队的内蒙古京剧团,以及荀派旦角李蔷华、李薇华姐妹,李蔷华又是第二代“程派”私淑弟子。平时,淄博市京剧团、五音剧团也来演出。

博山梨园百年记忆
博山梨园百年记忆

李蔷华《西厢记》

荀慧生于1952年来博山,也在胜利戏院公演,这时候有灯戏了,晚上也唱,有名角朱斌仙,常演剧目《红娘》《红楼二尤》《丝萝带》《钗头凤》等荀派代表作品,特别是《丹青引》,其中有四句唱腔配合绘制水墨画,一气呵成,令人叫绝。荀慧生虽已50多岁,但唱做俱佳作,身手不凡,尤唱腔俏丽甜润,嘹亮如珠玉落盘。

博山梨园百年记忆

荀慧生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付世兰教出的戏派上了用场,全套人马都是山头人,包括龙套,在胜利戏院卖义务票演出,支援前线,红票坐票一块,绿票站票五毛,一般的戏坐票顶多卖到五毛。单位上派,票价比平时翻了一番。这次义演,为抗美援朝募捐旧人民币五百万元。赵增金父亲开小铺,几天能派一张票,也算支持了抗美援朝。赵增金看的是《法门寺》《龙凤呈祥》,记住那个旦角姓袁,是运输站的工人,演孙玉娇、宋巧娇,还想着钱声贤,大他七八岁,演小丑贾桂,演得很好。有人问小丑是谁教的?都说是付世兰,怪不得!就是不一样。《临江驿》也是一出大戏,还有《孔雀东南飞》,也是大戏。付世兰从山头走了以后,病故在周村,据说是喝酒吃了柿子犯了相冲(禁忌)。蒋守正、王延义、蒋俊行他们跑到周村帮助料理后事。

十三

1951年左右,许翰英第三次来到博山,这下轰动大了。

博山人早知道许翰英名声,等着看许翰英,况且许翰英已经成了“后四小名旦”。胜利戏院路口扎了松门,山上采来柏枝,弄上彩花,大金字,横着是许翰英,上首是沈金波(后来在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当中扮演少剑波),下手是于金奎,是一样大小的字。第二层是小生,姜振发,还有其他班底。

赵增金都是看 “打炮戏”,第一天最卖力气,戏也好,票也难买。头一天是沈金波的《定军山》,谭派老武生的戏,沈金波也不过二十多,正当年。《红楼二尤》是许翰英的,压大轴,各人都想看他的《红娘》,《红娘》就是不贴,一贴三天只有《红楼二尤》,啥原因?说是小生姜振发结婚没来,班底里没有好小生,配不上。《红娘》没法唱,许翰英只有躲着好小生来唱。

十四

许翰英光躲着《红娘》,唱《丹青引》《玉堂春》《钗头凤》,唱了五六天姜振发还没来,唱了一嘠拉(一大圈)唱完了还没来,博山戏迷要炸锅,这咋治?

这一天,又贴出海报,《红娘》,沈金波反串张生。这一弄了不得了,小生应该用小嗓唱,沈金波用大嗓唱,这事还少有。人家沈金波长得好,做得又好,这一弄挤满园子了!大嗓白口,表情生动,博山戏迷大开眼界。《红娘》连着唱了两三晚上,炸锅了,赵增金就看了一晚上,再等,好歹到了十来天上,姜振发总算来了,更厉害了,厉害到啥程度?胜利戏院是草棚子,石头镘的墙,上头弄上檩杆搭上草,后墙上靠走道有男女茅房(厕所),上头露天,买不上票的观众不顾一切都跳了茅房,男茅房女茅房都跳,园子里济着挤,挤成个蛋,连着唱了三四天才饶了他。许翰英总共唱了得俩星期,其中赵增金看了四五天,赵增金的兄弟小他十岁,南关街在戏园里头净熟人,不问他要钱,天天在里头看。

十五

许翰英代表作除了《红娘》,还有《钗头凤》《杜十娘》《红楼二尤》《绣襦记》《大劈棺》《霍小玉》《金玉奴》《香兰拜》等,《丹青引》其中有一折子当场绘画,许翰英来博山都唱《丹青引》,画的画都不重样。再一个就是《蝴蝶梦》,庄子梦蝶,也叫《大劈棺》,有糟蹋圣贤、恶搞庄子之嫌,那时还没禁演,在胜利戏院唱了好几天。

《大劈棺》咋还唱红了?胜利戏院班底有个小丑叫赵安业,不知道他是哪里人,他的文丑很好,忘了他老师是是贾多才还是艾世菊,不像其他班底住后台,两口子单独在南关街赁房住,来回走赵增金父亲的小铺门口,买个洋火、卷烟啥的。《大劈棺》赵安业扮男童,穿上纸糊衣裳,光头,脸上全是白油彩,画得铮明剔亮,人又瘦小,把后台扛出他来(童男不会走道,得扛出来),安在那里,他不能随便动,一站就是10分20分钟,还得看赵安业的动作,赵安业演得好,他那个架把(姿势)就像一个真童男,许翰英唱得好,产生了互补效应。《大劈棺》里的童男叫“二百五”,戏迷给赵安业起名叫“标准二百五”,他俩连着唱了好几天,博山人都来看“标准二百五”,场场爆满。老博山人都知道,赵安业在别的戏里演小丑不出名,这一个出名,以后有别人扮童男“二百五”,也不行。

博山梨园百年记忆

天津名丑赵春亮在《凤还巢》中的表演

十六

1950年6月6日,程砚秋率“秋声旅行剧团”来到博山,住在鱼市街“卫生池”(旅馆),第二天开始在解放大戏院(原进德会咏仙楼)演出。海报一贴五天,依次是《王宝钏》《春闺梦》《窦娥冤》《荒山泪》《锁麟囊》。

博山梨园百年记忆

程砚秋剧照

第一天的《王宝钏》,赵增金看了。《王宝钏》也叫《红鬃烈马》,也叫《武家坡》,程砚秋为啥贴《王宝钏》?以前没有这种写法,是为了树程派的头牌!配角是二牌老生于世文,演薛平贵,不是孬,就是不能高于程砚秋。如果马连良演薛平贵,它就得叫《红鬃烈马》,不能叫《王宝钏》,这里头有讲究。《王宝钏》还是《红鬃烈马》,在折子剧目上也各有侧重。

程砚秋的五场戏,赵增金挑着看,咋挑?挑博山人有唱的、熟悉的。先挑了第一天的《王宝钏》,买的站票,一张六毛。买票,开门以前得挤,挤上啥是啥,卖净了拉倒,不对号,谁占下是谁的。地方上的名人如山头的刘宗文,陶镇富商刘澍沣家大少爷,这些大户人家也是戏迷,有钱,爱好听戏唱戏,就待迷煞,买上票就蹲在园子里,一坐一天,吃点心,喝茶下棋,一直熬到晚上看戏。

赵增金又挑着看了第三天的《窦娥冤》,买的坐票,一张一块二。《窦娥冤》早先就叫《六月雪》,还有叫《金锁记》,又是程派头牌。第二天是《春闺梦》为啥没看?博山人没有唱的,唱不了。第四天是《荒山泪》,博山戏迷也没有唱的,第五天是《锁麟囊》,也没有唱的,赵增金也没打算看。

6月11日,临近五月端午,赵增金家在后地(今电业局)种着点小地,他父亲说,地里麦子快熟了,你去过睬过睬(看着点),边上有条小道,别叫小孩给扑隆了。下午,赵增金就去打个逛,刚去了不多时,来了俩朋友找,搁伙去看程砚秋的《锁麟囊》,赵增金说前头已经看了两出,《锁麟囊》又不会唱,还去吗?经不住劝,就跟着俩朋友下了河滩,去了解放大戏院。这样,程砚秋演了五场,赵增金看了三场。

博山梨园百年记忆

程砚秋《锁麟囊》

十七

头一天《王宝钏》,赵增金见了演薛平贵的于世文、演西凉代战公主的李丹林。代战公主不一定是程派,谁也能顶,也能荀派也能尙派,各人唱各人的腔,李丹林却是程派,扮相也好,最后一折“大登殿”,有一个花腔叫“十三拐弯”,程砚秋、李丹林师徒俩一起唱,都是程派,一片叫好!

博山梨园百年记忆

程砚秋、李丹林《英台抗婚》

《王宝钏》开头出了个故事。

人们光知道梅程尚荀张,程砚秋程老板,没有见过他的面。程砚秋的舞台形象以每个人尽情想象的完美存于心中。王宝钏出场前,有一个导板,听声不见人,台下一片叫好。这时角出来,应该再有个碰头彩,就是演员一亮相,接着得再叫好,才算正常。结果程砚秋一出来,嗯?没叫好,为啥?颠覆了大家的想象,程砚秋咋是个大胖子大个子?观众席倏地闷住了,一小阵没有动静。程砚秋接着又唱,人们稍一顿惛(瞬时反应),接着就起了巴掌,哗哗哗一片。毕竟都是戏迷,这叫懂得,就沉住气看起戏来。程砚秋是一米八几,来的时候46岁,发福了,比不了二三十岁时候。人有青年、中年、老年,各阶段有各阶段独到之处,当好的年龄就是三四十岁。王宝钏剜菜,提着个小篮子,唱完了以后,薛平贵调戏她,她换过手来,抓起一把沙土一扬,转身就走,这一走叫好了,不和别人走的一样,别人走是绷直过去,程老板是S型,这一个S,显示出身段的灵动,飘飘摇摇,把一个不好惹又风情万种的王宝钏表现得淋漓尽致,又是一片叫好!没寻思这么胖的程砚秋竟然这么灵泛,妥妥的静花照水、弱柳扶风。

博山梨园百年记忆

四大名旦,前排为程砚秋

十八

咏仙楼过去也有班底,就是武生刘俊文他们,没有角来就自己唱,《三岔口》、猴戏、《周瑜归天》都能唱,请了角来,他就弄二牌,程砚秋第五天大轴戏《锁麟囊》,刘俊文就唱的二牌。

那天的压轴戏(倒二)是程砚秋侄女婿、武生钟鸣岐和刘俊文唱《三岔口》。钟鸣岐的任堂惠,刘俊文的刘利华,长靠和短打,俩人卯上了(过不去,始终纠缠),刘俊文打上了瘾,比方说应该打三个回合,打了六七个回合还不散伙。钟鸣岐不到三十,刘俊文比钟鸣岐年轻一点,再加上刘俊文是短打强项,钟鸣岐是长靠强项,就像有意识使坏,刘俊文打起来没完没了,把钟鸣岐赘得出了一身大汗,台下喝彩如潮,过足了戏瘾!

博山梨园百年记忆

钟鸣岐

演《窦娥冤》,程老板没带彩旦来,班底的彩旦也不行,没人唱解婆,有人推荐了石龙子石毓恩先生,石蛤蟆的一个本家兄弟,大赵增金十来岁,票友,老生老旦丑角啥也能唱,戏院没了合适的配角他就上。这天晚上解婆一出场,赵增金就替石龙子捏着汗,心想,你可别给人家砸了。解婆与窦娥在狱中有个对话,石龙子对得遛淌(熟练),严丝合缝滴水不漏,起码没失场,这下子抬高了石龙子身价,博山票友能给程老板配彩旦,赵增金亲眼见的,二二乎乎(一般)不敢。据说到了后台,程老板给了石龙子五块钱,就是旧人民币五万。

听了程砚秋,赵增金不禁感叹,到底是大师,唱腔悠扬婉转韵味十足若断若续,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

十九

与解放大戏院、胜利戏院同时,还有个博光戏院、庆胜戏院,博光在先,随后是庆胜。博光就是后来的工商联礼堂,老建筑还在。开始也简陋,但却是四堵墙,不像河滩是秫秸。博光戏院创建人毕玉勤、两人是夫妻,毕玉勤为前台经理,樊斌卿是后台老板。因为是行家里手,从外地邀请来的都是好角,如老生周啸天、武生尚长春、青衣尚长麟,后两位是北京荣春社坐科尚小云的公子,演的对手戏《武松与潘金莲》《翠屏山》,配合默契。北京人艺曾来博光戏院上演话剧《雷雨》《白蛇传》,上座率很高。曾与王玉容灌过唱片《四郎探母》的名角关韶华,也曾来博光戏院演出。庆胜戏院与博光戏院时间仿佛,只是略晚,最早谁建的不详,开始也很简陋,也是草棚子,后来进行过改造才有模有样,曾经是淄博五音剧团的排练场,五音戏《红楼梦》就是在那里排的。来这里唱戏的没有名角,梆子、评剧、吕剧啥也唱,演出到六十年代。我还有小时候庆胜戏院的印象。

博山梨园百年记忆

尚长麟《失子惊疯》剧照

二十

1953年,老生周亚川为团长的山东省实验京剧团(后为省京剧团)来胜利戏院演出,王影侠的青衣,全团百余人,阵容空前,其中一天演过八八《铁公鸡》,剧中八对人物顺序出场对打,观众大饱眼福,鉴于博山演出业绩可观,山东省实验京剧团以3000元买下了胜利剧院。1953年3月经市政府批准,将胜利剧院院址与市酱菜合作加工厂的空闲坟地一一乔家林相互更换,同年由省文化局投资建成淄博人民剧场,当年建当年营业。新泰山在押的犯人参与建设,戴着手铐脚镣。9月17日,由省京剧团作开幕演出,演出持续一个多月,盛况空前,上演的剧目有《包公辞朝》《梨花》《龙凤呈祥》等20多个。

博山梨园百年记忆

山东实验京剧团团长周亚川

淄博市工人文化宫也是1953年开建,却拖到1955年大年初一开戏,为啥晚?文化宫剧场打地基的时候遇上了地质障碍,地槽内全部是面古扎石(卵石),支棱着。南关村原先有根地洞,里头还挺宽快,能盛下百十个人,日本人一来,老人小孩都钻洞避祸,国民党飞机来了也钻,可能地震啥的造成塌陷,十分难处理,文化宫剧场地槽正好建在上头,一弄开没法捣鼓了,费了好大工夫。盖得慢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仔细,用的是上好的耐火砖,远不是百年不坏,为后人留下一座立体文物。

二十一

1954年8月,尚小云来博山人民剧场演出,同来的有小生尚富霞、老生方英培、花旦田荣芬等,演出尙派剧目《乾坤福寿镜》《汉明妃》《雷夫人擂鼓战金兵》《峨眉酒家》等。赵增金看了《汉明妃》《双阳公主》两出。尚小云住在报恩寺小学一个二层楼,一日,赵增金从南关上大街,走到报恩寺,往小楼上一看,尚小云正在小楼楼台上喝水。荀慧生来过两回,在胜利戏园演出时还是他自己的私人剧团,以后又来人民剧场,赵增金看了一天。

博山梨园百年记忆

尚小云

博山梨园百年记忆

尚小云剧照

1960年11月,梅兰芳博山人民剧场演出,不兴站票,池子两块,偏座一块八、一块六。梅兰芳在博山演了五天戏,赵增金只看了《霸王别姬》,次序也没记住,还有《贵妃醉酒》《奇双会》等,都是梅派代表作,票很难买,买着就不孬,博山戏迷多,似好似不好的也得看看。博山设了三个售票点,大街吕家宅那个小屋是其中一个,赵增金就是在吕家宅排队买的票。博陶四五千人,戏迷成堆,一天发五张票,五天发了25张票,根本分不着数。

梅兰芳的戏,赵增金只看了一出,次序也没记住,而1950年程砚秋的那次演出却记得清清楚楚,这里头还是有偏爱。

博山梨园百年记忆

梅兰芳《霸王别姬》

博山梨园百年记忆

梅兰芳剧照

二十二

1956年1月,市工商联成立经建业余京剧团筹委会,11月举行成立大会。肖池、刘子珍先后任团长,刘绪宏等任副团长。生旦净丑文武场样样不缺,职员一度发展到七八十人。剧团排练场就是博光戏院,后来的工商联礼堂。

刘绪宏与我父亲同事,五金交电职工。我认识刘绪宏先生的时候,他正热心养菊花,早已不再唱戏,是一位魁伟的黑脸大汉。他算不上大资本家也是标准资本家,而我父亲是小业主,文化大革命都是“运动员”,挨过斗,蹲过“学习班”,每每见了面嘿嘿一声,露个惺惺相惜的苦笑。五金交电原经理、戏迷孔繁文先生说,刘绪宏是花脸,唱、念、做俱优,应该属于金少山的金派,典型的铜锤花脸,声如洪钟,能把梁上尘土震得娑娑下落,他与袁世海同在上海学过戏,有师兄师弟之谊,颇有根基,唱得最好的戏是《黑风帕》。赵增金先生熟识的徐登俊、徐宝梓父子,一个武场,一个看箱。经建业余京剧团聘请过毛菊逊、郭盛亭、樊斌卿来团辅导教戏,十年间深入全市城乡演出达2000余场,演出传统剧目《群英会》《借东风》《龙凤呈祥》《失空新》《秦香莲》《打渔杀家》《汾河湾》《钓金龟》《打皇城》等多达四十五个。

二十三

“文革”结束,赵安业随天津京剧院来了博山人民剧场,也挂牌,早已是名丑了,但名字改了,赵安业成了赵春亮了。赵增金去看戏,赵春亮一出来,这不是赵安业?赵增金是和一个同事去看戏,说煞了戏咱就上后台,咱去找找赵安业,说句话。“标准二百五”赵安业因为有许翰英一趁,很响。上了后台,赵春亮还没卸妆,赵增金就问他,你是原来的赵安业不?他说是啊!你还想着在南关住来吗?我也是在南关住,那时候就经常看你的戏,叙了几句。

博山梨园百年记忆

天津名丑赵春亮在《凤还巢》中的表演

博山梨园百年记忆

《断桥》杨春霞

1980年7月,中国京剧院一团袁世海、冯志孝、杨春霞等来到博山人民剧场演出,阵容庞大,行当齐全,一票难求。表演剧目有《借东风》《龙凤呈祥》《九江口》等。期间袁世海曾在博陶彩烤车间为工人演唱。之后,李维康、耿其昌、李慧芳、李崇善、李世济、赵艳霞、关素霜、宋长荣、孙玉敏、李光、康万生、孟广禄,都先后带团来人民剧场演出。

博山梨园百年记忆

冯志孝剧照

来人民剧场献艺的还有东方歌舞团,我当时20岁,是博山文化馆舞蹈队成员,曾佯装观众,被邀请上台与东方歌舞团舞蹈队共同表演《盂兰盆舞》,并学习到东方歌舞团马来西亚舞蹈剧目《风筝》,作为企业文艺节目回到人民剧场表演。我去听的还有吴雁泽、温可祯的独唱音乐会。

九十年代,天津京剧院的康万生、天津青年京剧团当家花脸孟广禄来博山,赵增金都看过,孟广禄嗓子比康万生万生高,康万生的韵好听,师兄弟,裘派弟子。

博山梨园百年记忆

康万生

博山梨园百年记忆

孟广禄

二十四

赵增金看的角多,唱一星期他得看两三天,一直看到这还有点迷劲,前几年他还去张店,于魁智、李胜素,张火丁,赵振杰,都看。今年94岁的赵增金先生一生不知道看了多少出戏、看过多少名角,看多了,孬的不想看了。赵增金坦承自己喜欢程派,他的评价,除了程砚秋,后头程派这一大些,程砚秋的徒弟王吟秋、赵荣琛、李芸秋、李蔷华、新艳秋、李世济等等多了,四代程派传人没人比肩张火丁。张火丁属于程派第三代,赵荣琛的关门弟子,台上戏好,台下做人也好,他的戏在北京一唱,台湾、香港的戏迷都坐飞机来看,现在更不唱了,进了中国戏曲学院戏院当教授了,2004年张火丁来张店演出,三十几岁,当好,赵增金去看了。中国京剧院设立张火丁工作室,各地邀请演出,一年365天都排满,突然就去当了教授,正好,也叫他歇歇,不然一年到头光叫他唱,也太辛苦了,赵增金说。

博山梨园百年记忆

青衣张火丁

二十五

如今,红火了半个多世纪的人民剧场完成了他的艺术使命,改头换面,以另一种身份面对博山市民,不禁叫人感喟,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像季候,不是你压倒我,就是我扳倒你,事物就这么螺旋式上升,多少年一个轮回,回来,新桃早不是旧符了。看上去,梨园博山的百年薪火似乎奄奄一息,殊不知这股热流早已潜回民间,在无数个街头巷尾唱得正欢呢!其中一个要数山头庄那个“戏迷之家”。

二十六

山头是陶瓷古镇,古窑成片,戏迷成堆,这么说不为过分。解放后,陶瓷业者经历着合作社、集体企业和国营企业等所有制形式的合并,戏迷们也作为劳动力,或随着家庭、家族资产公私合营,博山陶瓷厂的业余京剧团不断发展壮大。

现在,博陶业已不复存在,1992年,由贾元芳领衔,以贾氏家族为主体,由三十几位演职人员组成的“戏迷之家票友京剧团”却走上了大小城乡舞台,莱芜、博山南部山区,到处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

12月12日,在赵增金老人府上,我见到了贾氏“戏迷之家”的第三代、程派青衣演员贾萍。

博山梨园百年记忆

贾萍主演的《孟姜女》下乡演出

贾萍的爷爷贾久安最早在山头大众社,又与义胜社合并,成为义众社,先进社又合进来成为博山耐火合作工厂,以后叫国营山头陶瓷厂。1959年,博耐割去了四车间,包括贾久安在内不到二百人,组建淄博美术陶瓷厂,有碗屋、盆屋,有外场(烧窑)。贾久安就喜欢听戏看戏,不唱归不唱。到了父亲贾元芳,十四五参加工作就痴迷上了京剧,女儿贾萍形容今年八十五岁的父亲为了京剧还是“不顾一切”,到这还唱。贾元芳十几岁去大众社找父亲,赵增金先生第一回见他,就问,听说你会唱戏?唱一段咱听听。贾元芳就唱一段。

博山梨园百年记忆

戏迷家庭

博山梨园百年记忆

淄博市文化局原局长刘新德慰问“戏迷之家”京剧团

贾元芳唱花脸,弟兄四个都唱戏,二弟贾元茂唱老生,二弟的女儿贾士英唱张派;三弟贾元华从小喜欢翻跟头,先在淄博市京剧团,继而临朐京剧团,高派文武老生,时遇黑山煤矿文艺宣传队排演现代京剧《红灯记》找不到老生,贾士芳得悉消息,跑了一趟又一趟,把三弟调回黑山煤矿,在《红灯记》中扮演李玉和。晚年患了重病,临终前还在床上练倒立;四弟贾元成,唱花脸。妹妹们也唱,大妹贾元珍、二妹贾元凤都是梅派,小妹贾元琴爱听戏。贾萍是程派青衣,姊妹三个,一个弟弟。姐姐贾文霞唱老生、老旦、青衣。刘宗吉先生编剧的梅派《孟姜女》,演了十来场,贾萍主演。《除三害》《赤桑镇》《四郎探母》《陈三两爬堂》《钓金龟》《起解会审》《文昭关》《三娘教子》《武家坡》都是“戏迷之家”的保留剧目。“戏迷之家”参加过山东电视台“好戏连台”栏目,贾家去了四位。梅派青衣李玉芙、天津京剧院院长王平现场点评,他们得了第一名。贾萍曾经考上山东省戏曲学校,政审、体检都顺利通过,因为“没有程派教师”而与科班教育失之交臂。实际上是被别人顶了。庆幸的是,贾氏“戏迷之家”的第五代,也开始有人喜欢京剧。

博山梨园百年记忆
博山梨园百年记忆
博山梨园百年记忆
博山梨园百年记忆

本文为刘培国先生原创文字

若需转载请联系此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