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必须坠落,那就让我坠落,我会成为的那个人一定能接住我

 书语人间 2021-03-23

书海泛舟,人间清欢






创伤是一种非常糟糕的体验。

它会如地震般动摇我们对于整个世界的信念,剥夺我们对于人生可控,可预测,以及充满意义的认知。

以往,在不少心理学家的研究中,我们都发现,持续性的创伤体验,会让一些人患有创伤应激障碍,包括抑郁、焦虑,或者身体功能障碍。

比方说,我自己。

前夫与我在一起以前,因为是我的心理咨询师,所以我在刚与他离婚那阵子,便对「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产生了强烈的质疑态度,遇上问题以后宁愿自己扛,去和朋友聊天,也不愿再去找心理咨询师接受治疗。


然而,这次亲密关系的丧失带给我的,却并不全是坏的东西。

我虽然没有去诊所里接受治疗,却在诊所以外,与家里人和朋友建立起了一个不错的关系;这是以前那个自以为内向、孤僻的我,从来都不敢去想的事情。

因而,创伤体验会带给我们的并不总是坏的东西。

虽然有15%的人在创伤过后患上了应激障碍,甚至一度影响到了自己的生活,但还是有半数以上的人在经历创伤后发生了至少一种积极的改变。

所以,你只要相信创伤能够带给你改变,那么黑暗就一定会过去,并给你留下一个光明璀璨的未来。


创伤既然有可能会带给我们积极的成长,那么我们自己又该从哪几个方面来帮助自己,让自己不被悲伤的海啸卷走呢?

有一项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发现创伤后的改变,通常来说会来自下面这五个方面:

  1. 发现个人的力量;
  2. 学会感恩;
  3. 建立起更深层次的关系;
  4. 找到更多的人生意义;
  5. 发现生活新的可能性。

我们先来看第一点,发现个人的力量。

尼采有一句名言,「那些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泰德斯基和卡尔霍恩对此做了细微的改动,「我比自己以为的更脆弱,却比自己想象的更坚强」

面对生活射来的利箭,我们会受伤,伤痕也会一直在那里,但下一支利箭射来时,我们就可以在强大力量的驱动下,躲开它们。

这一点,让我想起了因为躁郁症服药的那两年。

以前的我是一个对自己身体与情绪缺乏觉察的人,这也使得我常常会给先自己设立过高的要求,然后再以自己更大的压力,最后活活地把自己给逼垮。


但是,有了抑郁服药的经历后,我开始发现,承认自己的脆弱没什么可怕,因为我们不是机器,是活生生的人类呀。

所以,我们就是会有喜怒哀乐,就是会有情绪好的时候和不好的时候呀,不好的时候韬光养晦,好的时候一鸣惊人,不就好了嘛~

或许是因为始终都以这样的心态,面对那个又颓又丧的自己,我并没有感到病耻心对我的伤害,也没有因为看过精神科,就认为自己低人一等。

于是,仅仅两年多的光景,我便已经彻底摆脱了对药物的依赖,打破了躁郁症患者必须终生服药的诅咒。


第二点,是学会感恩。

爷爷生病以来,我们一家人得到了许多来自外界的帮助与鼓励。

我通过在行认识的娄医生在了解了爷爷的情况后,立即就为我们一家指出了「血液检测」这个检测方法,既让爷爷免受了穿刺的痛苦,也极大的缓解了家属爱莫能助的焦灼感;

我在知乎、在群里、在网上认识的癌症家属们,也在倾其所能为为我带去安慰与帮助,让我发现,确诊癌症晚期虽然可怕,但还有我们并不是束手无策。

还有我的家人与朋友们,谢谢你们的及时出现,是你们让我意识到了,我从来都不是一个人。


经历悲剧,并为之感恩,这听上去虽然有些讽刺,但却是走出哀伤最有效的方法。

很多时候,哀伤与悲痛之所以来势汹汹,打得我们措手不及,是因为它们伤害了我们内在的自信,并我们随之体会到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然而,感恩是一种提醒,告诉了我们虽然失去了Plan A,但是我们还有Plan B-Z。

就是说,我们并不是无能为力,只能坐以待毙的,我们不仅有力量走出漫无止境的空虚,还能够创造价值,帮助到别人。

因此,无论生活是好还是坏,我们都要对生活表达感激,哪怕只是对自己说一声,今天辛苦了你了。


建立起全新的、更深层的人际关系,这是创伤成长后的第三个方面。

研究发现,经历过某种悲剧,或是面对过类似的悲惨状况后,能够让彼此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人们会相互信赖,互吐心声,相互依靠。就像那句谚语所说,「顺境时,朋友了解我们;逆境时,我们了解朋友」


对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在离婚以后,一个素未谋面的粉丝联系上了我,邀请我去到她家里居住。我们还以此为契机,成为了很亲的闺蜜。她对于我来说,就像是我的亲姐姐一样。

为此,我还半开玩笑地和她说,「虽然遇上我前夫这个人,是我前半生的劫难,但能因此遇上你,我总觉得上天待我不薄」。


因此,永远不要抛弃朋友,尤其是对方身处逆境的时候。

你可以和他发信息,可以和他打电话,可以邀请他一起外出。只要你是真心的,你总是能够为他带去帮助。

境一旦过去,留下的将会是值得一生来回味的珍贵情谊。

创伤后成长的第四种形式是发现人生更大的意义 —— 强烈的使命感。

它源自于「人的存在皆有意义」这一信念。维克多尔·弗兰克这样说,「在某种程度上,痛苦在找到了意义后就不再是痛苦」。

对此,我的理解是,你越是相信自己能够给他人带来帮助,你对生活就会更热忱,更有活力,抑郁、焦虑的体验就会越少。

所以说,我才会坚持读书与写作,坚持做分享,坚持把生活带给我的伤痛,化作是有力量感的文字,传递给大家。

也许一开始它带给我的伤害还有十级,但是当它化作文字,给你们带去力量时,就已经不再那么可怕了。


最后一种创伤后的成长,是发现新的可能性。

创伤研究专家泰德斯基和卡尔霍恩发现,经历创伤后,有些人会选择之前从未考虑过的完全不同的职业方向

比方说,在5.12汶川地震、非典、新冠疫情过后,报考临床医学、护理类专业的学子数量相较以往呈现出了一个递增趋势。


究其根源,是因为灾难的发生,让幸存者们意识到了生命的无常与可贵,所以便不愿碌碌无为,得过且过,而是开始思考人生中究竟有哪些事值得做,从而促使了创伤后的成长。

尤其是对于深陷泥潭的人来说,创伤出现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巨大的缺失,还有随之而来的那个渴望成为的自己的消失。

意外事故会粉碎人们自食其力、供养家庭的梦想,严重的疾病会阻止人们寻求工作和爱,离婚会抹去了对未来的期待。


但是,自我的消失还是给了我们想象与创造新自我的机会。

比如,我自己。

因为有感于爷爷生病期间旁人带给我的积极帮助,让我意识到了支持系统的重要性。于是,这也让我渴望能够与大家有更多的连接,如,去做分享、举办自己读书会、与大家在线下相见,等等。

所以,我开始在朋友的鼓励下,主动走出家门参加形形色色的活动,结果还发现自己原来是个活泼、开朗、性格外向的妹子。

直至今日,爷爷已经离世20天有余。

然而,对我来说,它带给我的成长,却超过了我过去30年得到的总和,每天,我都在得到别人支持与鼓励的同时,去积极为身边的人送上我的支持与鼓励。

我很庆幸,在他生前与生后,都被他的爱所改变着;也希望,这份爱能够与这些文章一样,成为了我爷爷遗产的一部分,温暖着你们。

以上,祝好!


记得拉至文末为书语人间点「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