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晓锦源:各自的救赎路---让灵魂在场

 QDLF888 2021-03-24

1、交往与孤独的思考

优胜的人际关系对生存来说是重要的,是精神生活健康的象征。若拔高到人生意义和幸福源泉的高度,就超过了交往的边界。

当下可怕的主流思潮认为:一个成人倘若缺乏建立优胜的人际关系的能力,会被认为他的思想不成熟或需要学习,说的直白些暗示他存在着某种心理疾患,需要医生干预。

这是资本的声音,不是灵魂的声音,灵魂不在场的交往,要么打发时间,要么促进资本流通。

顾亭林《日知录》曾引用《论语》里两则话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是说当时北方人容易犯的毛病。而“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则是当时南方人容易犯的病。正因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才至于群居终日言不及义。交往并不能让你真正提升心灵的认知或体会。

交往和独处是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两种方式,对于每个人来说,这两种方式都是必不可少的,若说程度,只有时间分配的多少不同罢了。

关键还要分人看,人的性格是有差异的,有的人喜欢交往,有的人喜欢独处。

交往是外在的,见识浅薄的多数往往把交往看做一种能力,做出突出贡献的更看重独处。独处实际是一种更重要的能力,与交往相比,独处能力更为重要。若说不擅交际也许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甚至一事无成。

人们重视团队,团队是需要交往的,若团队少了灵魂人物,跟一盘散沙没有区别,而那个灵魂人物,往往能耐得住孤独。
       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就人生而说,似乎人都是从自然走向文化,从孤独走向大群,从安定走向活动。自然、孤独与安定,就好比木的根,水的源。文化、大群与活动,好比木的枝,水的支流。如果文化远离了自然,那么这种文化必渐趋枯萎。若大群泯失了孤独,此大群必渐成空洞。若活动损害了安定,此活动也必渐感怠倦,而终于不可久。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之所以需要独处,是因为需要进行内在的整合。整合什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惟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

这么看,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当下的大数据统计表明,那种缺乏独处能力的人,实际上只具有“虚假的自我”,他们只是顺从、而不是体验外部世界,世界对于他而言,仅是某种必须适应的对象,而不是可以满足他的主观性的场所。

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只能选择屈服、顺从,按照程序做好自己要做的,生活对于他来说,只有聚在一起喝酒、喝茶、聊天,在没有其他想法。这样的人生当然就没有意义。

  说的极端些,无论你交往多么热闹,每个人都必定有最低限度的睡眠,而这实际也是独处时间。不管你与谁同睡,你都只能独自进入你的梦乡。同床异梦是一切人的命运,同时却也是大自然的恩典,在心理上有其必要。

对外界刺作出反应是动物的本能,“不反应的能力则是智慧的要素。又例如感觉过剩的祸害并不亚于感觉剥夺,总之,我们不能一头扎在外部世界和人际关系里,而放弃了对内在世界的整合。

   2、灵魂缺席下的交往与独处成了自我伤害

  现代生活的特点之一是灵魂的缺席。它表现在各个方面,例如使人不得安宁的快节奏,远离自然,传统的失落,环境的破坏,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丧失,等等。

托马斯说:“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大问题是重视外在太多,关注内心太少。”在他看来,教育应是一门引导人的潜能的艺术,在最深层次上则是一门诱使灵魂从其隐藏的洞穴中显露出来的艺术。

我的理解是,教育的本义是唤醒灵魂,使之在人生的各种场景中都保持在场。那么,相反,倘若一个人的灵魂总是缺席,不管他多么有学问或多么有身份,我们仍可把他看做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蒙昧人。

    能够真正享受普通生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今天,日常生活变成了无休止的劳作和消费,那本应是享受之主体的灵魂往往被排挤得没有容足之地了。

 日常生活是包罗万象的,工作与闲暇,自然与居住,孤独与交流。在所有这些场合,生活的质量都取决于灵魂是否在场。

在时间上,一个人的生活可分为两部分,即交往与孤独。最理想的工作是那种让灵魂参入的工作。当我们灵魂中独特的一面与我们所从事的工作相融合时,我们发现本性与勤奋结出的是甜蜜的果实,它可以医好一切创伤。

我们应该形成这样的标准:一个人的工作是否值得尊敬,取决于他完成工作的精神而非行为本身。这与当下资本控制的劳动并不相同。

我们可以思考造物主在创造万物之时,是以自己灵魂在工作,他用关注之心创造一朵野花、一只麻雀或一头鲸鱼的。无论做什么事情,造物主都力求尽善尽美,并从中获得极大的快乐,这样的工作态度是蕴神性的,不是所谓职业道德或敬业精神所能概括的。

关于交往,我在这里只想指出一点:交往的质量亦应取决于灵魂所获得的愉悦,没有灵魂的参与,再完美的交往也只是低质量地消度了宝贵的时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