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家训】君子之道,研钻勿替,敬慎威仪,以近有德

 福大大锐思花雨 2021-03-24

《三国演义》中有一位昙花一现但震铄古今的大人物,他就是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字康成。

《后汉书》记载: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对峙官渡,为壮声威,袁绍命人将年逾七十的郑玄请至军中;不幸的是,身染沉疴的郑玄在途中病重不治……

一个文人竟能影响一支当时实力最强的军队?纵览郑玄一生,细读家训《诫子书》,或许就有了答案。


家书作于郑玄古稀之年,开篇即追忆自己早年求学路。

“吾家旧贫”,幸而家人支持得以游学拜访名人,“遂博稽六艺”,终有所成——这一过程持续至“年过四十”。踏实努力,是成事的唯一秘诀。

春秋时期,冉求对老师孔子说:

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冉求表态:我能力有限,所以达不到老师要求的高度。

孔子一针见血指出了问题所在: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半途而废无以为继才叫能力不够,你根本就还没有开始做。


继而郑玄对儿子提出明确要求:

“其勖求君子之道,研钻勿替,敬慎威仪,以近有德。”

勤勉学习君子的处世原则,持之以恒地钻研学问,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仪表庄严,提升自己不断接近品德高尚的境界。

郑玄还指明获得“声誉”与“德行”的途经:

显誉成于僚友,德行立于己志。

赞誉来自同僚与朋友,德行源于坚定的意志力。

郑玄此说,甚有说服力。

《后汉书》记载:某年郑玄从徐州返回高密,半路遇到起义的黄巾军。农民军见郑玄前来纷纷下拜,并相约不得进入高密县境。

常言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或许是因为没有遇到真正德才兼备的“秀才”吧……


《世说新语》记载着“郑玄诗婢”的典故。

据说有一次,郑玄家中一位婢女触怒了主人,被罚跪在庭院。这时,另一位相熟的婢女经过,问,“胡为乎泥中?

这一句出自《诗经·邶风·式微》,讲述百姓夜以继日劳作辛苦;完整的一句是: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若不是为了君王,怎么还会在泥浆之中?

跪着的婢女叹了口气,

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前去回话分辩,恰逢主人生气发怒。

这一句出自《诗经·邶风·柏舟》,以女子口吻表达自己受制于小人不为君王所用的哀怨。

婢女皆通《诗经》,郑玄学养之深厚恐怕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后来,人们便用“郑玄诗婢”来形容家风儒雅。


言传身教,胜过一切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式。

2018年高考结束,河北女生王心仪以707分被北大中文系录取;之后,她的一篇以“感谢贫穷”为主题的文章引起广泛关注。

初中一年级,有男生嘲笑她“土得掉渣”的棉袄,她回家对母亲哭诉;母亲只说了一句话:

不要理他,踏实做事就好。

至此后,“土掉渣”棉袄她穿了三年。

能做到这件事的人少之又少,为此孔子特意提出表扬……

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

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穿着破旧袍子与穿貂皮大衣的人并立,

不会感到羞耻的人,大概只有子路了吧?

孔子甚至借用《诗经》中的“不忮不求”赞许子路,即不嫉妒,不贪求

王心仪的难能可贵,可见一斑。


王心仪回忆说:

小学三年级之后就得去乡里读书,彼时要么承担昂贵的伙食费,要么节衣缩食。母亲心疼正在长身体的姐弟,在家吃饭,早晚接送,没有一次迟到。

母子三人每天路上交流的内容,多是今天学到的新知识,以及母亲简朴的人生道理……


我至今还记得在中学教书时,冬天寒冷的早晨,有的孩子拿着一张饼在教室外匆匆咽下、晚上放学后去麻将桌上找父母拿家门钥匙的场景……

毫不意外,这些学生不少都表现得很“乖戾”;但更在意料之中的是,对“外人”的善待与温暖,他们格外感恩与满足。

想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不妨先按照这个标准来塑造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