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5-6解析

 新用户8753QaJe 2021-03-24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得了伤寒两三天后,没有见到阳明的大渴大热脉洪大,也没有少阳证的默默不欲饮食,往来寒热,心烦喜呕,胸胁满闷。这就不会往下传了。作为大夫,要知道疾病的轻重缓急和未来发展趋势,才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6.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温病很像太阳病,有头项强痛脉浮,就是不恶寒,温病是独立的一种病,不是太阳病里面的一种,比如伤寒或者中风。治法也不同,一个是发汗,一个是清内热。

----体内津液消耗太大,一般是因为热,出汗蒸发了。

不恶寒----有内热,体表反而没有那么热。

6.2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如果出汗,身体没有降温,还是热,这个就是风温,太阳病用发汗的 方法是可以降温的。

风温病,寸关尺都是浮脉,容易出汗,身体沉重,容易睡觉,打鼾,。

病理:

发汗容易伤人津液,如果是内热,发汗不仅仅不能散热,反而会更热,因为津液少,就像是炉子上面的水壶,水越少越容易烧开。

身灼热---身体干热干热的,像火烤的感觉,这个时候从温病变成风温了。太阳病中风是汗出,温病里面的风温也是汗出,但是不恶风,只是对应的汗出。

浮脉主表主热,阴阳俱浮这里是主内热

自汗出---这个出汗是因为热,迫津外出。

身重---一般指皮肤肌肉里面有湿,身体内部津液因为出汗而减少,因为出津液到了皮肤肌肉层,身体会有些沉重。

多睡眠---体内的气血转化为汗出去了,所以身体功能受影响,就像有些气血不足的人,吃完饭就想睡觉,也是没有多余的气血供应头部的循环出现困乏。

鼻息必鼾,语言难出---一种热往上涌的表现。

6.3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病理:

此时若用泻药,会造成津液亏虚,小便少,津液亏虚,膀胱功能下降,有点尿还容易憋不住,一动就小便容易流出来。津液少,肯定血也少,没有血液的濡养,眼睛发直。

小便不利,失溲----津液亏虚,肾功能失去收摄作用,小便失控。

直视-----津液亏虚,没有血液濡养而不灵活。

6.4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者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病理:凡是用火疗或者艾灸等补阳气的,轻的就会肤色发黄,重的就会抽搐惊恐。如果用火熏,就是现在的艾灸之类的治疗风温,一次错了,可能仅仅是脸色变黄,如果多次用就会折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