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花无缺3myj1j3d 2023-03-10 发布于江苏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摰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图片

词解

(1)脉阴阳俱浮:《内经》 对脉象的诊察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 三部九候的遍身诊察法,一般不用阴阳来分;另一种 是在诊察胃气脉中分阴脉和阳脉。《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岁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说明阴阳脉的胃气均是从太阴肤永和阳明脉而来,故可用此六脉来推测胃气之多少。 太阴脉测在寸口,阳明脉测在人迎,故脉阴阳俱浮,可理解为此二处的脉浮。
(2)身重:身体沉重酸软乏力。
(3)多眠睡:神志昏迷,多昏睡的状态。

(4)鼾:音酣(hān),即昏睡时的呼吸声。

(5)直视:眼球转动不灵,目光呆滞无神。
(6)失溲:注家多释为大小便自遗,当包括无尿的情况。
(7)被火:即用火热方法治疗,是古代的治疗方法,如火薰、烧艾、烧针等。

(8)瘛疭:音掣纵(che zòng)。指手足抽搐。

(9)逆:指治疗的错误。

(10)引:延长的意见。
(11)促命期:促即迫近之意,命期即死期。意为加速死期的到来。

图片

句解:
(1)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指出温病的主要特征是发热而渴、不恶寒。

(2)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这里的风温指太阳温病误治的变证,与后世温病学中所讲的风温概念不尽相同。尤在泾说:“伤寒,寒伤在表,汗之则邪去而热已。风温,温与风得,汗之则风去而温胜,故身灼热也。”
(3)风温为病……语言难出:此段具体说明了风温的临床表现。其症状主要是因津液缺乏,热度高而致。其中,脉阴阳俱浮说明内外一片热象;自汗出说明表邪已有转向气分里热之势:身重说明津液缺乏,经脉不得濡养:多眠睡说明气分之热已扰心神: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说明热邪充斥肺胃,以致气机紊乱。
(4)若被汗者……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说明再一次误治而发生的又一次变证。因为风温已属误治,使津液缺乏,热邪加重。若再用汗、下、被火之法,则更进一步损伤津液,出现小便不利;若更严重则有无尿之危,或出现筋脉失养而抽搐动风;若热邪进一步加重,以致血液受损,则可能出现身微黄;若热扰心神则惊痫。
(5)若火熏之……再逆促命期:说明误治一次,虽使病情加重,尚不至立即危害生命。但一再误治,就会危及生命。以此告诫医生临证之时必须及时总结经验,随时纠正错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