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摰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 词解 (1)脉阴阳俱浮:《内经》 对脉象的诊察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 三部九候的遍身诊察法,一般不用阴阳来分;另一种 是在诊察胃气脉中分阴脉和阳脉。《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岁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说明阴阳脉的胃气均是从太阴肤永和阳明脉而来,故可用此六脉来推测胃气之多少。 太阴脉测在寸口,阳明脉测在人迎,故脉阴阳俱浮,可理解为此二处的脉浮。 (4)鼾:音酣(hān),即昏睡时的呼吸声。 (5)直视:眼球转动不灵,目光呆滞无神。 (8)瘛疭:音掣纵(che zòng)。指手足抽搐。 (9)逆:指治疗的错误。 (10)引:延长的意见。 ![]() 句解: (2)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这里的风温指太阳温病误治的变证,与后世温病学中所讲的风温概念不尽相同。尤在泾说:“伤寒,寒伤在表,汗之则邪去而热已。风温,温与风得,汗之则风去而温胜,故身灼热也。” |
|
来自: 花无缺3myj1j3d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