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稻草认成稻穗 呓语捧作哲思

 12345csdms 2021-03-25

——《金黄的稻束》仍留作课文之我见

2017-01-10 09:40 来源: 人民论坛网 作者: 朱龙云

凡是四十岁以上在南方农村中生活过的人,大概都知道秋收后那撒开竖晒在田垅间的一捆捆稻秆,那是脱了谷粒的稻草,俗名为稿。可是,20世纪40年代有个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的学生,她大概很不懂农事农活,在秋天的一个黄昏,远望着田垅中那一捆捆稻秆,就想当然地以为它们都是“微垂着稻穗”的“稻束”,就联想起皱脸的“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低首沉思”的母亲们,从而鼓捣出一首令人莫名其妙的《金黄的稻束》:

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塑能比这更静默。/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历史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大概因这位学生后来成了名诗人名教授,因此《金黄的稻束》也就成了名人名诗,被选作2000年高考全国语文卷中的阅读文,继而又选为高中语文课文。命题者凭空臆想它“传达了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教材编审者在导读中则进一步把那“稻束”说成是稻谷捆成的,而那“稻束”成了“'疲倦的母亲’雕像”,表达了“不同寻常的诗情”。而那些“课文赏析”类文章的作者们,竟无视作者自白自证当年误将稻草认成稻穗的“回忆”,盲信盲从亦步亦趋地夸赞《金黄的稻束》:“既富于灵感,也富于哲思。”

实际上,脱了谷粒的稻草细条的顶端都是坚挺向上,极少微垂着,与“低首沉思”的表象意像都很难相联。这首歪诗中不少诗句更是不合情理,可谓呓语。夸它“富于灵感”,这灵感来自错觉误判;夸它“富于哲思”,纯似用诳言夸呓语。这似乎是一张舌头舔着脏兮兮的手指,鼻下挂着长长鼻涕的小女孩不雅相片,在她成了大明星后,她的粉丝们将它捧为美女艳照,令人反胃。

这首诗选作2000年高考全国语文卷中的阅读文时,当年我在参加高考阅卷后,就写了《选诗欠妥命题不当——2000年高考语文卷中第9-10题异议》一文,指摘这首诗令人无法理解。随后该诗被选为高中语文课文,我又写了《无法理解的〈金黄的稻束〉》,并编入在2014年9月出版发行的《朱龙云讲语文:语文错谬指摘》中。为了引起高中语文教材编审者注意,期望他们尽快删除或修正课本中的病文病句,我于2014年10月初将该书分寄给了相关部门领导。拙书中指摘的那20篇必修课文在2015年5月以后印的课本上有18篇删除了,指摘的《新语文读本》也不再印了。可是,唯独《金黄的稻束》,仍一字不易地留存在课本中。

现将《无法理解的〈金黄的稻束〉》和原诗作者将稻草误认成稻穗的自白自证的”回忆”,转发于后。读者看后,对《无法理解的〈金黄的稻束〉》的《金黄的稻束》仍留存在课本中,大概也是无法理解的。而我期望这能引起语文界那些盲信盲从名人名编名作的人们的警醒和反思。

拓展阅读:

无法理解的《金黄的稻束》

《金黄的稻束》曾被选作2000年高考全国语文卷中的阅读文,继而被选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中的课文。但是,多年来我反复阅读,并对照高考标准答案上有关那诗的主题和语文教材编审者的“导读”语苦苦思考,还是始终不明白它的诗意诗旨,连其中好多词句都无法理解。

先将《金黄的稻束》抄录于下:

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塑能比这更静默。/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历史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对这首诗,主要有三处我无法看懂。

一是“稻束”的“束”是有谷穗的稻还是脱了谷粒的稻草?

从“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的“站”字看,“稻束”应该是脱去了谷料竖晒在田里的一把把稻草。从诗中“稻束”的整体形象看,“稻束”的“束”也应该是稻草。但是,稻穗脱去谷粒后,留在稻草顶端的那些小干干挺直向上,即使晒枯晒干了,也不屈不挠地笔挺着,决不会在“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因此,在田里“低首”的“稻束”的“束”又似是穗上聚结着谷粒的稻杆,而不是脱了粒的稻草。穗上聚结着谷粒的稻,稻穗向下弯垂,才可拟写为低首沉思。诗中稻草和稻穗的形象混淆不清,因此“稻束”到底是何物?使人弄不明白。弄不清“稻束”的表象是什么,也就无法理解它的意象即诗意诗旨了。

二是“稻束”的脚下怎么会有“一条流去的小河”?

“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根据前后的诗句去理解,那“脚下”显然是指“稻束”的脚下。“稻束”是站在田里,它脚下不可能有一条小河,这表象是虚假的;或许“小河”只是个比喻,但将它设置在“稻束”脚下,也是很伤诗意;因为“稻束”是比喻象征疲倦的母亲,“稻束”是软弱无力的,随时都可能掉进小河,葬身水中,更不可能期望它“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这句诗的表象意象都很不妥当。

三是“围着”心边,是怎么个围法?

“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不是说“围在”,而是“围着”,不是说“心”,而是“心边”,围在心边或围着心可以理解,但围着心边,实在叫人弄不清是怎么个围法。例如围着篮球场或围在篮球场边看球,可以理解,而围着篮球边,只能理解为围着篮球场边某一线段相互看脸而己。篮球场边的两侧是空地,可以围着篮球场边,而心的里边是实体,怎么也围不了。

另外,这首诗开头说的是“我想”,此处突然来个“我们”令人不解。诗中写的明明是诗人个人的所见所感所想,难道他人也会同诗人一样感到远山“围着”自己的心边,看到田里的“稻束”脚下有一条流去的小河?“我们”抑或是包括“我”和“母亲”,那么远山既围在“我”心边,又围在“母亲”心边,那就更不知道它是怎么围并且,远山对“我”、对“母亲”的情意难道相同?若不同,为什么两者都要围?若相同,远山的情意、母亲的形象、“我”的位置等等就根本不可理解了。

2000年,《金黄的稻束》被选作高考语文卷中的阅读文,从这首诗中命出了第9第10两道选择题。考题中所谓的正确选项,说这首诗“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消逝的沉思”,当年我们阅卷时都不知道命题者是依据什么归纳出这么个主题。而语文教科书的编审者,在“导读”中竟说“收割后的稻谷被捆成'稻束’,立在地上”,把“稻束”说成是稻谷捆成的。这让人更觉得《金黄的稻束》是一篇连高考命题者和教材编审者都不知所云的课文。诗中连“稻束”的“束”究竟是稻草,还是未脱谷粒的稻穗,或是稻谷,都使人弄不明白,学生对《金黄的“稻束”》的象征比喻义,对它的诗旨诗意又怎能明白?从而对考卷中那“时间性的主题”、对“导读”中那“稻束”怎么成了“'疲倦的母亲’雕像”,那“不同寻常的诗情”又是指什么,也全难明白。那“标准答案”和“导读”也似乎成了对那些盲信盲从名家名作名编的语文教师和莘莘学子的忽悠。

后记:《金黄的稻束》是被《朱龙云讲语文》辨析指摘的20篇课文中,唯一一篇没有改动仍保留在课本中的课文我在编写《朱龙云讲语文(增篇版)》时,在百度网上看到《<金黄的稻束>赏析》,从中得知:

有关《金色的稻束》的写作,作者回忆说:“一个昆明常有的金色黄昏,我从郊外往小西门里小街旁的女生宿舍走去,在沿着一条流水和树丛走着时,忽然右边闪进我的视野是一片开阔的稻田,一束束收割下的稻束,散开,站立在收割后的稻田里,在夕阳中如同镀金似的金黄,但它们都微垂着稻穗,显得有些儿疲倦,有些儿宁静,又有些儿寂寞,让我想起安于奉献的疲倦的母亲们。”

从作者这段回忆中,作者这个“20世纪40年代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的女大学生”,自己根本就没弄明白“稻束”的“束”是留有稻穗的稻,还是脱了稻粒的稻草,即俗称的稿。她大概很不懂农事农活,不知稻穗不能捆成一束束,“站立在收割后的稻田里”,不能竖晒在田垅中;她在暮色中没看清那是脱了谷粒晒在田垅中的稻草,就想当然地以为那“站立在收割后的稻田里”的是“微垂着的稻穗”,并把那“一条流水”搬移为“稻束”“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胡乱“哲思”。因为脱了谷粒的稻穗细条的顶端都是坚挺向上,与“低首沉思”的表象意象都难相联,因此,凡是懂些农事农活的农村孩子,就更难明白诗人的联想和“哲思”,更没法理解这首诗。(本文摘自《朱龙云讲语文:高中语文错谬辨析(增篇版)》)

[责任编辑:翟羽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