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解剖知识对于肺部疾病诊疗,是非常重要的。 知道病灶的分布对于临床肺炎的诊断和治疗有很大优势,会提供我们更多的参考信息。比如说结核的好发部位在哪里?上叶尖后段,下叶背段,在这两个部位的病灶要注意排除结核。 吸入性肺炎的好发部位?一般来说在右下叶,这个与支气管的结构走形有关系。病灶分布在上肺腹侧提示吸入性病原体多见,下肺背侧提示重力性传播多见。
支气管旁多为气道来源,胸膜多为血道来源。这是为什么?原因与解剖有很大关系...... 一、 呼吸系统的解剖结构 呼吸系统主要由 呼吸道 和 肺 组成。呼吸道分为 上呼吸道 和 下呼吸道 。肺包括 肺实质 和 肺间质 。 今天主要讲解下呼吸道。 二、下呼吸道总述
气道分为胸外气道和中心气道。胸腔外的气管和胸内气管阻塞,两者之间是有差别的,主要体现在阻塞的机制不一样。比如,胸腔外气管阻塞主要是吸气样的哮鸣音;胸内气管阻塞主要是呼气样的哮鸣音,类似于哮喘。 这个主要和气道压力的形成有关系。另外中心气道在气道的中心部位,这里病变可以用支气管镜检查。 另外,按照功能分类,气道分为传导气道和呼吸气道:
传导气道的结构具有共性,有黏膜、软骨、平滑肌、腺体、纤毛,纤毛可以促进颗粒、病原体排出。 1、气管是 C 形气管软骨结构,开口朝后,是一个膜部。气管是一个前后略扁,左右略宽的扁平样的结构。 2、主支气管分为左主支气管和右主支气管:
3、小支气管(5~11 级)是比较稳定的,因为它有一些软骨,难于陷闭。 4、细支气管( 12~16 级),无软骨,易陷闭。 接下来我们看呼吸气道,呼吸性细支气管( 17~19 级),呼吸性细支气管逐渐转化为肺泡管( 20~22 级)、肺泡嚢( 23 级)、最后是一个一个肺泡。 呼吸气道最重要的结构就是肺泡,它最重要的功能是气体交换。 气体交换最重要的结构在肺泡表面的 毛细血管膜(如下图),氧气从肺泡腔进入到血管,同时血管里二氧化碳溢出到肺泡排出。毛细血管膜正常只有 1 μm,当有炎症渗出、肺水肿时,毛细血管膜增厚,气体交换的距离增加、难度增高。 另外,肺泡还有肺泡间隔孔,相邻的肺泡之间,通过肺泡间隔孔相互连接,炎症的渗出可以通过肺泡孔很快的累及到相邻肺泡。这也是大叶性肺炎发生肺实变的机制。 肺泡主要有两型上皮细胞, I 型上皮细胞主要起支撑的结构, II 型上皮细胞主要分泌肺泡的表面活性物质,维持肺表面张力,使肺泡不容易塌陷。 三、肺的五叶十八段
上叶(前后尖) 中叶(内外侧) 下叶(前后内外背)
上叶(前上下舌尖) 下叶(后内外背) 三、对于病灶部位的识别主要依赖于 CT 记忆口诀 —— 1、独眼能看双上肺,左下还留一点背 2、对眼能看前后背 3、双眼能看前和背 4、嵴角出现能看中舌背 5、基底干出现就看余下肺 具体讲解,请扫码看视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