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与境谐意与景会——意境中情与景的关系

 湖南周慎 2021-03-26

图片

情与境谐 意与景会
——意境中情与景的关系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杜甫的《绝句》,每当读起这首诗,我们的眼前就会浮现出这样一幅景象:
春天时节,芳草吐绿,画燕剪风,和风送暖,几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间欢快地蹦跳着、鸣叫着。几缕白云散在天心,一行洁白的水鸟扇动翅膀缓缓地飞向浩渺的蓝天。一抹青山写在天边,窗外那座突兀而起的高峰堆积着千年不化的积雪,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那样静穆而安详。门前的水边,静静地停泊着来自东吴的小船。
饱受“安史之乱”之苦的杜甫,其诗歌风格一向沉郁顿挫。但读着这首诗,我们分明看见了这位凄苦沧桑的诗人表现的是轻快而又兴奋的心情。这幅描绘春天的美丽图景,传达了他对平息“安史之乱”的喜悦。虽然整篇诗歌没有一个“喜”,但我们却从诗歌描写的景物中处处感觉到诗人的轻松和愉悦。
是呀,云霞聚散,烟云水月,春花秋实,青山绿水,这些景物本来是无情的,但中国古代诗人为了抒发内心的情感,他们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这些客观景物上,使得这些无情之物也成为有情之物,也带有人的情感。这就是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人把内心的思想感情和所描写的客观景物完美地融合起来便形成了意境,它是情与景的交融。在诗歌的意境中,诗人写景是为了抒情,既是化景物为情思,也是化情思为景物
意境中的艺术形象不是为了写实,不是为了真实地表现客观世界,而是为了通过写景表现情思,山石花木、大块烟景都寄托着诗人的情感,都体现着艺术家的情思。另一方面,诗人的情感、思绪在意境中都表现为景物,表现为他所描绘的艺术形象,他把情感蕴含在所描绘的景物之中。
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但两者并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完美的统一与融合。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么论述情与景的关系的: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又说:“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我们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古诗意境中“情”与“景”表现为这样几种关系:
一、情缘景生。这里诗人因看见某一景物,引起感情的共鸣。于是,借着对物境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
如宋代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远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深树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春天的季节,时任巴东知县的寇准独自登上了秋风亭,他想看看春天的景色以解心中的无聊和慵困。但见川平杳杳,闲水野渡,孤舟远浦,荒村生霭,不想眼前的景色与故乡的风景那样相似,唤醒了他沉睡心底的思乡之情,让他误以为自己有回到了远在渭水的故乡。
这里,作者先写景,后抒情,情因景生。当然,作者在实际创作中可能是思乡在先,表达时运用了比较高妙的艺术手法,但在诗歌的意境中却是情随景生,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又如纳兰性德的词《采桑子》: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触动诗人的不仅是视觉,听觉也同样能拨动诗人的心弦。一首凄凉的乐府曲引起了词人感情的共鸣,伴随着一夜的凄风苦雨,他夜不能寐,眼望着灯花一点一点地烧尽, 彻夜不眠。自己也说不清到底是为了什么,只在梦中和自己的意中人相会在谢桥。这里作者的情因乐曲而生,情和景交融在一起。
二、移情入景。这种情形是诗人的内心已充满强烈的思想感情,当他看到这些自然景物时,他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借着景物的描写抒发出来,使客观景物也带上了诗人主观的情意。如秦观的《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首词秦观作于北宋绍圣四年,当时他因受党争牵连而被贬郴州,被幽闭在郴州的一所旅舍内,漠漠春寒,愁闷无端。南迁已过三年,北归无望,尽管驿站传来封封家书,但只是徙增离恨而已。
词一开篇,浓浓的烟雾隐去了白日的楼台,朦胧的月色迷失了远处的渡口,这迷蒙的景色是词人惆怅、迷惘的心理感受,是词人的内心情感让他感觉到雾浓浓、月朦胧。秦观被现实压迫得无法逃匿,他急于找到这个避难的“桃源”,可“桃源望断无寻处”。夜晚降临,愁绪难排,耳边又响起杜鹃“不如归去”的凄厉悲啼,凄清、孤独的情感溢于言表。整首词 “借眼前之景,而含万里不尽之情”。(《跋米元章书秦少游词》)咀嚼无滓,回味无穷,这里的景物为词人的情感所驱使,着上了诗人的感情色彩。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触景生情,情是由景引起的;缘情写景,情不是由景引起的,而是早已储存于诗人的内心之中,不同的情会给景物著上不同的感情色彩。同样是花,高兴时“山花向我笑,正好衔杯时”(李白《待酒不至》)。痛苦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忧愁时“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花本不会哭,不会笑,也不会语,只是不同的情境下,诗人赋予花不同的感情色彩罢了。
缘情写景创造意境的手法有三种:一种是选取适于抒情的景物来写。如秦观的词,诗人要表达愁苦的心情,就选择使人感到愁苦的景物来写,像“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第二种是对那不适于抒情的景物进行改造,如“儿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经过这样改造,就把它改得适于抒情了。三是用拟人化的手法。如“泪眼问花花不语”,化无情为有情,感情的色彩就更强烈了。
三、寄情于景。在情与景的关系中,寄情于景表现为全篇都是景物描写,作者的情感倾向几乎不出现在诗歌的文字中,作者的情感隐藏在诗歌所描写的景物中。这种意境中,作者的感情指向相当隐蔽,要读者反复吟咏体味,才能领略其言外之意。
如李煜的《乌夜啼》: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林花谢了春红”,寄托了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太匆匆”,既是为林花凋谢之快而发,也是作者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也包含了李煜对自己人生的理性思考。“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点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而作者生命的早逝,不也是因为现实的暴风骤雨吗?所以,这既是叹花,也是自叹。
“胭脂泪”三句,聚焦于花瓣,以拟人化的笔墨表现作者与林花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里,一边是生逢末世,运交华盖的失意人;一边是盛时不再、红消香断的解语花,二者相对,不胜缱绻。“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怜人,人亦惜花,泪眼相向之际,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难分。
而“几时重”则吁出了人与花共同的希冀却无法实现的怅惘与迷茫。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益见悲慨,既有自己失意的情怀、命运之悲,又有回忆之慨。在这首词表现的意境中,一切景物的背后都寄寓了词人的无限情思。
四、景隐于情。有的诗词,表面看来全是抒情,作者把景隐去了,而直抒胸怀,更多体现了抒情的直接性。这种意境的特点是:作者感情真率,且长期郁积于胸的情因外界激发而迸发,物象、场景、环境等已作为抒情的支点。
如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天宝八载,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他告别了长安的家人,跃马踏上漫漫征途。忽地迎面碰见一个旧相识便立马而谈,知道对方要返京,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口信带回长安去。全诗景是虚的,而情是实的。诗人思乡怀人的感情浓墨写出,直白而鲜明。而景物却比较模糊。何时何地“马上相逢”?何人何处托带“家书”?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没有细致地交代。只是直接用自己的语言行动,充分表达人人共有的思乡怀亲之情。

图片

五、情景相生。情景相生可以说是触景生情与移情入景有机的结合,它的特点是无论在语言文字表达上,意象的组合上,以及作者希望达到的艺术效果上,情与景都是相辅相成、共生共息的。
如秦观《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是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暮春时节,人在小楼。一早起来,晓阴不开,轻寒阵阵,词人畏寒不出。室内画屏上,迷蒙淡远,撩人意绪,于是一丝春愁油然而生。定睛窗外:落花微风,自在飘舞,宛如梦幻,纤细小雨,好似愁丝。词人只好闷闷无聊地卷起珍珠帘儿挂上小银钩。整首词融情入景,意境悠闲,物与感情,结构成迷濛轻柔的意境。
当然,在意境的形成过程中,“境”(景)是基础,“意”(情)是主导。但“境”不仅指直接唤起情感的某种具体的景色,而且指与这些景色相联系的社会生活。
也就是说,意境中的“景”既包括艺术形象体现的外在之景,也包括艺术形象引发想象的丰富场景。无论情和景怎样结合,创作者总是从自己的思想感情出发,对唤起自己情感的特定现实景物进行选择、提炼,以洗炼、含蓄的形式创造出艺术形象,从而形成深远、感人的意境。
大千世界,丰富多彩,瞬息万化。
日出江花,陌头柳色,缤纷落英,雪中红梅,这些自然界的客观景物,往往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
艳阳春景给人希望,凄风苦雨使人哀愁,夏日碧荷洗人心灵,冬日翠柏长人精神。这些客观景物长期不断地感染着诗人,诗人也常常借助客观景物来宣泄自己的内在情感,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表现自己内心的情愫。
我们通常就把诗人在诗歌中所创造的用来表达内心思想感情的人造的自然世界称为意境。
晚唐著名诗人、诗歌理论家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引戴容州的话说:“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这里的“诗家之景”,就是诗人在作品中所描写的用来传达思想感情的客观景物,就是我们说的意境。意境是怎样的呢?
“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这是说意境如同蓝田幽旷的山谷中在丽日的照耀下氤氲的玉烟,它似有似无,分明可以在看到,但当你想真切地感触它的时候它又是虚幻的。所以意境是虚与实的结合,虚是指它只存在于人的精神世界中,实是指它描绘的是自然界的烟景云霞、万物生灵。
中国诗歌有一个言情的传统,意境的诞生便是诗歌言情的需要,诗人为了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又不直说,只好借助于客观景物了。因此,意境是情和景的结合体。意境就是在读者头脑中所产生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的空间;是自然情境与意象在读者头脑中所产生的一种综合的审美境界,
让我们通过北宋词人谢逸的《江神子》来具体感受诗歌的意境:
杏花村馆酒旗风。水溶溶。扬残红。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夕阳楼外晚烟笼。粉香融。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
落花时节,酒旗飘飘,落英缤纷,飞红片片;江上春水溶溶,荒村野渡,孤舟横卧,岸边风吹柳弦,郁郁堆烟。
词人泊舟柳岸,到酒家借酒消愁。山遥水远的羁旅孤寂,时时袭上心头,但三杯两盏淡酒,怎消得离愁万缕?
词人凭栏远眺,但“人不见”,见到的是江南山色,连天芳草。夕阳衔山,暮烟笼罩,晚霞染红了迷迷濛濛的暮霭。恍惚中,霞辉染红的天幕幻化为粉香融红的人脸,江南浅淡的远山幻化为情人浅描的眉峰。眉目如睹,粉香可嗅,年时旧事,如在目前。但异乡与故里、旅舍与画屏、词人与情人,相距千里,值此春夜,只有关山这一轮皎洁的明月,与千里外照着情人的月光是相同的。
这首词由写荒村野渡之景,到望远山怀人、以芳草融情小结;下片再以景起,忆念年时旧事,到借月光寄情止。全词触景生情,缘情布景,节节转换,以自然景物意象融化人物情事意象,以景含情,以景起情,以景结情,情景交融,意境清丽凄妍,浑然悠远。
这便是意境在传达作者情感中的妙用。
意境是古诗词鉴赏中必须首先面对的一个问题,要正确地理解古典诗歌,必须读出诗歌的意境,否则一切皆无从谈起。正因为如此,我们本期集中几篇文章从以下几方面对意境问题进行探讨:
1、意境回放 我们从人教版、苏教版和上海高中语文教材的诗歌作品中,对意境进行归类和总结,目的是想通过同学们熟悉的作品对意境有一个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2、意境构成 主要是帮助同学理解意境中情与景的关系。
3、意境考点 通过具体例子来分析高考中对于意境会有哪些出题的考点,使学生在古典诗歌鉴赏的备考中更有针对性。
4、入境路径 结合历年真题来说明在此类考题中具体的解题方法。
5、意境探胜 通过一组体裁不同的古诗词帮助同学们对上面学习的内容进行巩固,题目后面附有答案和解题思路,相信通过这组题目的训练,大家的古诗词鉴赏水平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意境是诗人宣泄内心情感的媒介,是艺术美的创造。因此,我们要把意境的鉴赏看成是对于艺术美的审美,在意境美的欣赏中我们倾诉自己的情愫,陶冶我们的心灵,在意境美的欣赏中敞亮自己的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