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情总被无情恼||林黛玉印象3:孤傲

 岁月有情JH 2021-03-26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林黛玉《问菊》

        黛玉问菊,也是在问自己。

       黛玉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她在人们眼里竟成了一个“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人。在元春姐姐省亲的时候,她不是也写过“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这样的歌功颂德的诗句吗?那一次她本想一展才情在元春姐姐面前好好表现一下的。可惜只要求每人题一匾、写一首诗,那《杏帘在望》还是替宝玉写的呢。黛玉知道,除了才华她没有什么能和人一比高低的了,只是没有人看重这个。

       好在大观园里的姐妹们大都喜欢呤诗,给了黛玉大展才情的机会。探春偶结海棠社,她有了风流别致的咏白海棠诗:“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抉,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湘云夜拟菊花题,她的《咏菊》、《问菊》、《菊梦》连中三甲,一举夺魁。黛玉一首怀伤悼的《桃花行》,打动了大观园里诗友们的心,她被推举为“桃花社”社主,在活动中写出缠绵悲戚的《唐多令》……那是多么快乐的时光啊,既可以直抒胸臆,还能够得到姐妹们如许的赞赏。

       可是,这骄人的才情又有什么用呢?黛玉把一生的心血凝成字、写成诗,不想玉堂金马登高第,只望高山流水遇知音。知音安在?宝玉堪当知音了,看了那《桃花行》,他偸偸地流泪了,他认定这不是薛宝琴所作,他读得懂瀟湘妃子的悲怨。可是他除了懂,也帮不了她。


      老太太亲自过问为宝钗过十五岁生日,置席唱戏好不热闹。宝玉总是惦记着关照黛玉,问:妹妹想看什么戏,说出来我给你点。黛玉却说:又不是为我唱戏,借人的光儿做什么呢?宝玉听了说:这有何难,赶明儿我专门为你请人唱戏,也让他们借我们的光。话虽如此,在黛玉看来,除了宝玉又有谁把她放在心上?宝玉的承诺又怎么能落实呢?就是落实了,自己争来的又有何趣呢?不是有“亲不间疏,先不僭后”之说吗?可往年黛玉在贾府过了多少次生日,又有谁为她这样热闹过呢?

       元妃娘娘端午赏赐给大家一些东西,独宝玉和宝钗的一样,而黛玉与其他姐妹相同。连宝玉都意识到这个信息的微妙,并诧异于不是他和林妹妹的相同,怀疑是不是传错了。当知道是写着签子没有传错时,他唯一能做的只是把自己所得的东西送给黛玉,让黛玉挑喜欢的留下。黛玉在意的不是那些东西,而是人们对她的态度、她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是宝玉给不了她的。所以她很自知也很无奈地说:“我没有这么大的福禁受,比不得宝姑娘,有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她也知道宝玉心里很看重自己,可世上的诱惑太多、干扰太大,她不得不说:“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 '妹妹 ’忘了。”这话从骄傲的黛玉嘴里说出来,是多么无奈和辛酸啊!

       黛玉很悲哀,她超凡的才华、脱俗的品貌除了宝玉没有人欣赏。这些足以让她傲视群芳的禀赋,为什么带给她的总是孤立无助?于是她只得用傲的外壳作为自己孤盾牌,保护自己那可怜的自尊。如果能做个隐者,也许会少了很多烦恼吧,可她热爱生活、对真情还怀有强烈的渴望和美好的幻想,所以她不会象妙玉一样“天生孤癖人皆罕”、 “过洁世同嫌。”也不会象惜春一样:“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她只是怀着隐隐的期待和淡淡的惆怅自问:“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2011.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