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 名]钓藤、吊藤、钓钩藤、双钩藤、莺爪风、嫩钓钩、金钩藤、倒挂刺、钩丁。 [来 源]为茜草科钩藤属植物钩藤Uncara rhynchophylla(Miq.) Jacks.及华钩藤Uncara sinensis (Oliv.) Havil.以及同属多种植物的带钩藤茎。 [成 分]带钩茎枝叶含钩藤碱、异钩藤碱、柯诺辛因碱、异柯诺辛因碱、柯楠因碱、二氢柯楠因碱、硬毛帽柱木碱、硬毛帽柱木因碱等。 [作 用] 一、历代经验 1.清热平肝:钩藤有清热泻火,平肝镇静作用。 《名医别录》: “主小儿寒热,惊痫”。 《本草纲目》: “大人头旋目眩,平肝风,除心热,小儿内钓腹痛,发斑疹”。 2.息风解痉:钩藤又有息风镇惊,解痉止痛作用。 《药性论》: “主小儿惊啼,瘈疭热壅”。 《本草述》: “治中风瘫痪,口眼斜,及一切手足走注疼痛,肢节挛急。又治远年痛风瘫痪。筋脉拘急作痛不已”。 二、近代研究 1.镇静作用:钩藤煎剂0.1克/公斤给小鼠腹腔注射,能产生明显的镇静作用,但无催眠作用[1 ]。 2.抗癫瘸作用:钩藤乙醇浸出液,可以预防豚鼠实验性癫瘸的发作[2]〕。 3.降压作用:钩藤茎、枝、叶及老枝等煎剂及乙醇提取物对麻醉兔有降低血压作用,其作用可能是抑制血管运动中枢,从而引起周围血管舒张,外周阻力减低而产生的,但也有认为钩藤的降压作用具有明显的胆碱性质,其充分降压有赖于迷走神经功能的完整性,并与乙酰胆碱有协同作用。钩藤不耐久煎,煮沸20分钟以上,其降压有效成分即受破环,故宜后入煎[3~8 ]。 [性 味]甘、微寒。无毒。归肝经。 [功 效]清热平肝,息风止痉。 [主 治]小儿高热,惊厥,抽搐,夜啼,风热头痛,头晕, 目眩,肝厥头痛,目赤肿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临床应用] 1.急惊发热;钩藤可用治高热,抽搐,痉挛,神昏谵语等,类似于某些感染性疾病之高热所致的神经系统刺激征,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常配伍羚羊角、犀角、全蝎、地龙等清热息风止痉药,方例《钩藤饮》、 《钩藤散》。一般小儿惊热可用《延龄散》。并可用治小儿癫癇,仰目嚼舌,精神昏闷等,常配伍龙齿、石膏、大黄、天竺黄等清热化痰镇惊药,方例《钩藤散》、 《钩藤饮子》。 2.风热上攻:钩藤也可用治外感风热,发热,头痛,目赤等证,类似于感冒及急性结合膜炎等,常配伍桑叶、菊花、银花、连翘等,方例《钩藤散》。眼球震颤,视静如动者可用《钩藤散》。 3.肝阳上亢:钩藤可用治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昏头晕,头痛, 目赤等,类似于高血压。常配伍夏枯草、草决明、天麻、何首乌、牛膝等平肝潛阳药,方例《钩藤汤》。此外,单用可治神经性头痛,近用《钩藤煎》离子透入,其效更良。 民间常用钩藤治疗麻木,瘫痪,风湿痛及跌打损伤等。单用或入复方中用。 〔用 量〕 10~30克,丸散酌减。 〔用 法〕生用,入煎剂宜后下。 〔禁 忌〕虚寒证忌用,不宜久煎。 〔附 方〕 1.钩藤饮(《幼科心法》):钩藤、羚羊角、全蝎、人参、天麻、炙甘草。 2.钩藤散(《证治准绳》):钩藤、犀角屑、天麻、全蝎、木香、甘草、生姜。 3.延龄散(《圣惠方》):钩藤、硝石、甘草。 4.钩藤散(《圣惠方》):钩藤、龙齿、石膏、梔子、黄芩、大黄、麦冬。 5.钩藤饮子(《普济方》):钩藤、蝉壳、黄连、甘草、大黄、天竺黄。 6.钩藤散(《本事方》):钩藤、菊花、茯神、生石膏、麦冬、防风、人参、甘草。 7.钩藤散(《审视瑶函》):钩藤、陈皮、麦冬、生石膏、菊花、人参、明天麻、防风、白茯苓、鹿茸、半夏、甘草。 8.钩藤煎(验方):钩藤。煎去渣,冷后用直流电离子透入(额枕法或眠枕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