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懒人都有文化,画家不勤反成大师

 八方土城 2021-03-26
之前,我曾写过“文化是闲出来的”,后来有人对我说:“要是文化是闲出来的话,岂不是文化人都吃不上饭了?”
这话在现在特别有道理。但是,自古以来,文化人的理想从来都不是为了吃饭,更不是为了发财。那些成天想着为了吃饭和发财的人,肯定不是真正的文化人。
世俗之见常常是为了吃好喝好,所以才会追求风花雪月中的快乐。与其相反,文人隐居,更喜欢与清风明月相伴,更何况,古人认为:"歌舞筵中人易老,闭门打坐安闲好。" 而这一点,古今区别就很大。

宋  王晋卿  《柳荫高士图》

在我们的习惯认识中,闲和懒几乎是一样的,所以万事勤则兴,懒则废。但古代文人却经常说自己懒,也很少用勤奋鼓舞人心,除非在喝完酒之后才会放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其实,能够鼓舞人心的豪迈金句,往往都会失之偏颇。因为懒和勤本来就是人应有的两面性,人不可能只有勤没有懒,也不可能只有懒没有勤。懒和勤,都是相对而言,就像世界万物有两极对应一样,白昼、阴阳,甚至男女老少,有了对应的两极,才有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但有的事情,勤不见得就能有效,懒反而会有收获。
嵇康说自己:“不涉经学,性复疏懒,筋驽肉缓,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但却受到百代文人的景仰,尤其是“嵇康死而清议绝”,会让人们更加怀念!
嵇康之后,白居易不仅“经年不沐浴,尘垢满肌肤”,还认为“些些疏懒亦何妨”。即便是“不多饮酒懒吟诗”,却有诗文三千八百余篇。
苏东坡苦旅一生,“老来百事懒,身垢犹念浴”,纵有诗歌二千七百多首,也找不出哪一首是勤奋所得。

宋  王齐翰《消夏图》

文人“懒惰”是“懒与慢相成”的生活,就像隐居山林,与日月相伴,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决定了文人幽微玄远的慢节奏,而相应的文化便会应时而生。
在古代,文人的“慢”还体现在出行工具上,比如文人常常都是骑驴,因为慢才显得休闲,所以说有“骑驴看唱本”之说。
杜甫因为“骑驴三十载”不知写了多少诗;也因为骑在驴背上锤炼诗句最后推敲出了“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绝句。
为此,我们也不能笑话张果老的倒骑驴,因为这是一种有品位的慢生活。很难想象,在古代文人的闲静生活中,骑驴和骑牛竟是一种风雅之事,而骑马则被排除在外。

宋  李公麟 《葛洪移居图》

牛马之自古以来就有“风马牛不相及”之说不仅是个典故,也是两种层面上的状态区分
马的速度要比牛快,骑马不仅看不了唱本,颠簸而不稳重,于是就少了那么一份从容和悠闲。
骑牛在古代则是高人和贵族的专利, 一般人是不能骑牛的。据说最早打仗的时候,贵族都是坐牛车指挥,士兵则骑马杀伐。
传说道教始祖因为“后周德衰,乃乘青牛东去”。这个传说在传统绘画上会经常出现,只是我们在赏画的时候容易被忽略,
比如明代画家张路创作的《老子骑牛图》,只见他坐于青牛背上,手持《道德经》卷,正抬眼注视着一只飞蝠。这些内容虽然反映了福寿的主题,但我们更关心的是,老子的坐骑确实是牛。

明 张路 《老子骑牛图》

说到了文化人,不能不提到画家,文化人的能事大约都是诗文书画。在古代,文人就包括画家。
古代画家和文人是一个群体,习性基本一致,他们在生活上大多没有积极的进取心,既不想着吃,也不想着赚钱,只愿意过着读书和作画的闲静生活,就像陈继儒《小窗幽记》说的:“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现在,好像文人和画家已经不是一码事情了,虽然很多画家都会以文人画家自居,但除了画画,哪方面都看不出来还有文人的特点。
话又反过来讲,文人画画也未必就是文人画,比如我们现在公认的文人之画,当时也不会被接受。元代时候,钱选对“士夫画”的评判是:“戾家画也。”“戾家”即外行,戾家画即业余画家之画。
还有,民国期间,齐白石曾欲赠画于海上藏家陆丹林,欲求其为自己扬名,却因陆丹林喜欢的是真正的文人画,故而婉谢不受。但齐白石一直都认为自己的画就是文人画,而且一生勤奋多产。

齐白石   《人骂我我也骂人》
齐白石肯定不懒,他信奉的是:“一天不画,自己知道,两天不画,朋友知道,三天不画,大家知道。”这种勤奋是不是与艺术有关,确实很难说,但卖画生存倒是肯定的。
像齐白石这样勤奋的画家,在古代是找不到的,因为古代的文人画家大多都是懒出来的。
文化人的“懒”也是一种财富,目的是为了拥有精神漫游,独立自在,即使其他一无所有,也会云淡风轻。所以文人宁愿穷酸,画家甘心穷困,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清闲。
明代徐渭就是个典型的代表,他一生不治产业,钱财随手散尽,虽然只靠卖字画度日,但手头稍为宽裕,便不肯再作。
中国古代的科学家不多,艺术家却不少,现在能让我们崇敬的大画家,流传作品都不多,也可能是因为世事沧桑所剩无几。
更重要的原因是,画家的确都不怎么勤奋,就像倪瓒称自己是“懒瓒”那样,当时他乘坐的那艘船,肯定是慢悠悠地漂泊太湖上的状态

宋 佚名 《松荫闲憩图》

即使是清代画家最崇尚的偶像黄公望,在题云林《江山胜览图》中也说:“余生平嗜懒成痴,寄心于山林,然未得画家三味,为游戏而已。”
我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被人崇敬的“人人一峰,家家大痴”,这样的艺术大师并不是劳模,而是“嗜懒成痴”的 人。
就拿他的《富春山居图》创作过程来讲,老先生画着画着就外出云游去了,所以此图“阅三四载,未得完备”,而这种闲散的创作模式,却成就了伟大艺术的诞生。
其实,画家的懒惰多是为了保持内心的宁静,只有凝心静气的状态,才能此获得艺术需要的灵感。《诗经》有云:“静言思之,寤辟有摽。”现在的意思大概就是:“静下心来仔细想,抚心拍胸猛醒悟。”
也许,古人可能不像现在人这样明白灵感的作用,而向往自然山林,体会和感受“画家三味”,在冥冥之中寻找艺术灵感,没有“大痴”的境界,就不会上升到“游戏”的快乐。

元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

艺术的灵感说到底也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同样会决定有灵感的科学发现,虽然科学的事很多人不懂,却都知道牛顿的万有引力与被苹果砸头所产生的灵感有关。
艺术的事很多人也不懂,但艺术肯定是需要灵感的,至少不能用勤奋来强调艺术的创造作用。所以,文人的懒,不是懒惰,而是一种可以慢慢聚集能量的生活方式,更是一项提升艺术品质的修炼模式
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就说:“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显然,道理大家都懂,可是,难就难在张弛之度!

  请 长 按   识 别   加关 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