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巷记忆之十五】穿越人文观前的繁华  守望跨越历史的永恒

 江山携手 2021-03-26

    记忆中的苏州就是一座建立在历史深厚堆积上的园林、水巷、寺塔和河桥的合奏,而观前就属于这人间天堂里最美丽明亮的眼睛。

   

    六十年前的苏州没有公共汽车,只有四个轮子的马车停在阊门、胥门和察院场、玄妙观前供人搭乘,玄妙观前的马车夫通常叫的是阊门或者胥门,而阊门和胥门的则多半叫着“观前,观前!”

   

    直至今天,不知道你注意过没有,这条位于市中心的老街,人们在说起她的时候,往往是连“街”字都懒得说而直呼观前之名,“荡观前”就是一个最明显的范例。苏州的街、路、巷、弄这么多,苏州又还有道前街、卫道街、司前街,有哪条街哪条巷可以省得了这最后的那个字呢?

   

    这,恐怕不仅仅是一种钟爱,大概更有一份熟稔的情感在里面吧?

   

    当然,苏州人对观前街的这种情感绝对不是无缘无故的。据记载,早在吴王阖闾称王之前,其府第就在今天的玄妙观一带,所以当他当政后即命大臣伍子胥以此为中心营造大小吴城,大吴城就是后来的苏州城,这小吴城即是他家的宫墙。从此以后,观前地带就成了苏州的心脏,而这条位于玄妙观前的街,更是日益繁华了起来,到了近代竟几乎成了寸金寸土名扬天下的商贸中心,商家争抢着在这里挣钱,官绅争抢着来这里用钱,平民百姓大人小孩都喜欢来这里白相相,难怪苏州人对她亲热得连“街”也不叫了,而昵称之“观前”。

  

        【小巷记忆之十五】穿越人文观前的繁华 <wbr> <wbr>守望跨越历史的永恒

   

    观前,观前,顾名思义就里位于一个什么观之前的街,而她原先的名称也果然就叫着某某观前,就象我们如今还在沿用的卫道观前一样。

   

    北宋时候,今天的玄妙观叫做“天庆观”,所以这条街就被称为“天庆观前”;元代时,天庆观更名为玄妙观,这条街又被称为“玄妙观前”;到了明朝,玄妙观里曾经是桃花盛开,落英满地,所以一度又被人叫作“碎锦街”。后来或许因为是桃花不再,地无碎锦,她才被人略去“玄妙”二字,干脆就叫观前街,但不知在哪朝哪代,苏州人开始省却了这个“街”而称之为“观前”。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观前街的存在并不是因为她的商贸繁华,而是因了那闻名天下的玄妙道观,只不过到了金兀术挥师江南,一把火几乎将苏州城烧得一无所有时,商家纷纷相中这块未被秧及的福地,这才使这条因道教而闻名的历史古街慢慢地变成远近闻名的中华商业名街。

   

    说到观前的商贸,就不能不说到这观前街上众多的老字号,而说到老字号就不能不提到金荫芝这个人。

    

       【小巷记忆之十五】穿越人文观前的繁华 <wbr> <wbr>守望跨越历史的永恒

   

    1870年,河南人金荫芝在观前街青石板上的创业之路,就在姑苏的金色秋天起步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貌不惊人的金荫芝用五百铜板购置的糖炉子、小铜锅、青石台等简陋工具筑起的产业,竟然会在百年之后成就了一个蜚声海内外的中华老字号。

   

    观前街73号吴世兴店门口的那个小摊,在那块“家住玄都洙泗巷口小糖摊”的木牌后,金荫芝经营的棕子糖从此拉开采芝斋创业的大幕,据说,他当时所运用的制糖技术,源于《吴门表隐》中所记载的明末谢云山的“谢家糖”。

   

    金荫芝在观前街上苦心经营十多年,到了光绪十年(1884年)在其子帮助下,在观前街72号自立店面,自产自销糖果、炒货、蜜饯。这72号原为采芝斋古董店,店主夫妇因年老无嗣,准备回宁波故乡安度晚年,就将一开间的古董店转让给了金荫芝。金荫芝移入后营业日盛,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却没有自己的店招,来观前的顾客只知此处原为“采芝斋”古董店,故仍顺口相传:到采芝斋买糖。善于经营的金荫芝就此顺水推舟,巧借名牌把店名确定为“采芝斋”,此后金荫芝又将隔壁的王舜卿齿诊给盘了下来,进一步扩大了经营场所,形成了后来在观前街广为采用的前店后坊式经营局面。

  

    相传清光绪年间,姑苏名医曹沧州用随身携带的采芝斋贝母糖为慈禧看病助药,想不到慈禧老佛爷服食后病情大为好转,这贝母糖一下就声名大震被列为贡品,从此便有了“采芝斋秘制贡糖,治愈太后病体”的神奇说法。此后,金荫芝请来画家绘制“采芝图”作为商标,将品牌效应发挥到淋漓尽致,这采芝斋的名声也因此传遍了大江南北。

   

    采芝斋从清代同治九年沿街设摊起,到解放前的四代相传,在实践中创造了不少具有民族和苏州地方特色的名牌产品,如松棕糖、玫酱糖、香草西瓜子、白糖杨梅干、九制陈皮等一百多种产品,形成了苏式糖果、苏式蜜饯等系列产品,声名远播的采芝斋因为这些经典品种而名闻天下。

   

    1954年,周恩来总理出席日内瓦会议,用采芝斋的苏式产品招待国际友人,更使采芝斋在海外广为传扬。文革期间,采芝斋曾被更名为“红旗商店”,前店后后坊的传统特色也被取消,品种也随之大为减少,直至1979年重新恢复店名,并开始了它的重铸辉煌之路;

   

    1984年,采芝斋前店新建成1020平方米面积的营业大楼;

    1986年,采芝斋后坊扩建成1229平方米面积的楼房;

    1999年,观前街整治更新后,后坊搬出观前,形成工业化生产;

    2000年,采芝斋成功进行转制;

    2002年,采芝斋开出二十多家分店,构筑连锁经营的态势;

    2003年,国有股全部退出,实行民营;

    2006年,采芝斋在园区开设现代化生产基地。。。。。。

   

    一百多年的历程,短暂而漫长;

    一个世纪的奋斗,艰难而光荣。

   

    对于历史来说,有时候,一个店的历史或许就是一条街的历史,而观前街千年来的风雨洗礼,不正是一座城市、一个民族文明演绎的过程吗?

   

    或许,在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的眼中,历史是二种截然不同的文明内含,但是无论怎样一种理解,文明的根源始终铭记在我们的心上。在观前街流淌千年的岁月中,见过的故事,见过的尘烟,曾经的人物,曾经的往事,都承载着记忆流入到历史的深处,惟有那不变的情怀,在风雨中写就一种日子的经典辉煌。

   

    也许,这就是一份沧桑历史的所在;

    也许,这就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所在。

   

    她透露着姑苏文化的缕缕气息,显现着平江历史的丝丝痕迹,这时候,记忆中的岁月和精神便成了这种人文力量的延伸和品读。

   

                【小巷记忆之十五】穿越人文观前的繁华 <wbr> <wbr>守望跨越历史的永恒

   

    其实,采芝斋也好,观前街也罢,所有的岁月,所有的辉煌,过去了的毕竟是历史,一个关于历史的店,一条关于历史的街。所以她也可以说是一种藏在心中的记忆,一种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更迭替代的记忆。这历史,小而言之是观前史、平江史、苏州史,大而言之则是一部华夏民族的文明史。

   

    采芝斋、观前街、平江区也和苏州、和中国一样,千百年来经过了不少的磕磕碰碰,千转百回才步入到今天的悠远灿烂。我想,无论是老观前、新观前,还是新平江、老平江,总会有人去尝新、去怀念、去追恋、去守望的,所谓的一年树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千年树史,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开放的心怀,不仅仅包括文化的交融和沟通,更多的是民族文化多元的整合。一个民族的发展,基因是万万不能丢掉和忘记的,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往哪里去,只有守住自己的根,才能跨越历史向前发展。  

   

    对于人文,对于思想,对于历史,对于精神,我们是不会在岁月的年轮中忘却往昔的,毕竟那是我们精神财产的生命家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